APP下载

对电视纪录片摄像师的编导意识探微

2017-08-21林敏熙

魅力中国 2017年22期
关键词:摄像师编导纪录片

林敏熙

摘要: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电视作品,电视纪录片往往需要对题材进行真实、客观的反映,而这就对摄像师提出了较高要求,基于此,本文就电视纪录片特征对摄像师带来的影响展开简单分析,并围绕沟通能力、细节意识、审美能力、质疑精神、叙事能力、后期编辑意识六方面就电视纪录片摄像师编导意识的组成与实践应用进行了详细论述,希望由此能够为相关电视纪录片摄像师带来一定启发。

关键字:电视纪录片;摄像师;编导意识

前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电视纪录片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更灵活性的收看方式也使得电视纪录片的影响力日渐放大,无论是《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唯美画面与生活化叙事展现的中华美食,还是《惠能大师》通过演员的表演来还原历史的拍摄手法,都在全国各地产生了强烈反响,而想要真正创作出此类优秀的电视纪录片,电视纪录片摄像师就必须拥有较强的编导意识。

一、电视纪录片特征对摄像师带来的影响

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本文将电视纪录片视作“通过非虚构的艺术手法,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图像和音响素材,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创作者对这一事物的认识与评价的纪实性电视片”,而为了能够更为深入了解电视纪录片,电视纪录片所具备的画面纪实性、艺术性、文化性三方面特征对摄像师带来的影响必须得到重视。

(一)画面纪实特征

画面技术可以称得上是电视纪录片的基本特征,由此我们能够将其与其他影视作品进行区分,由于不能够进行随意捏造与想象且必须尊重现实逻辑,电视纪录片拍摄的真实素材就在其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摄像师的主观认识也因此直接决定着电视纪录片的质量。画面纪实特征可以具体分为影响本真、真实性、主体自觉性,因此摄像师对于电视纪录片拍摄对象的认知程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电视机纪录片的整体水平。

(二)艺术性特征

电视纪录片的艺术性特征主要由叙述性和屏幕造型两部分组成,其中叙述性包括电视纪录片中的人物、情节、拍摄视角、时间以及角度,屏幕造型则主要包括电视纪录片构图、色彩、运动、节奏、剪辑以及语言、音响、音乐等多重因素,这些内容直接关系着电视纪录片的价值。值得注意的是,电视纪录片的叙事性与屏幕造型不单单与纪录片的编导存在联系,摄像师同样在其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摄像师只有真正把握实际素材的有意义瞬间和片段,通过拍摄时间、场景、动静的选择,才能够保证电视纪录片具备较高艺术性,并真正拥有专属于自身的作品风格。

(三)文化性特征

文化性特征同样属于电视纪录片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可以具体分为主流文化的导向性、大众文化的平民性与商业性、精英文化的深刻性三方面,不同的电视纪录片往往会较为倾向一些文化性特征,如《搵啖食》更多体现着大众文化的地区性与平民性,《海丝寻梦录》则展现着主流文化的导向性等,电视纪录片摄像师必须深入了解文化性特征及其带来的种种影响,才能够保证自身较好服务于电视纪录片创作。

二、电视纪录片摄像师编导意识的组成

结合编导工作内容与电视纪录片特征,本文将电视纪录片摄像师编导意识概括为沟通能力、细节意识、审美能力、质疑精神、叙事能力、后期编辑意识六方面。

(一)沟通能力

作为摄像师编导意识的重要组成,沟通能力直接关系着电视纪录片制作的成败,这主要是由于电视纪录片拍摄中摄像师需要与编导、摄制组其他成员进行大量沟通,很多时候还需要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以此传达拍摄的思路及其如何配合,而当拍摄可能涉及被访者隐私时,摄像师还需要与被访者进行沟通,只有取得同意后才能够继续进行拍摄。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摄像师不能够具备较强沟通能力,其在具体的电视纪录片摄像中就很容易沦落为单干户,电视纪录片摄像过程难以实现高质量配合、编导的意见难以传达,自然将影响电视纪录片的整体制作质量。

(二)细节意识

摄像师编导意识中的细节意识直接关系着其细节捕捉能力,拍摄过程能否真正实现优秀内容的收录、电视纪录片带给观众的体验很多时候都会受到摄像师细节意识的影响。在具体的电视纪录片拍摄中,细节的捕捉直接关系着电视纪录片能否生动形象的还原事物本质,笔者认为具备优秀细节意识的摄像师能够通过电视纪录片的画面与观众实现心灵上的共鸣,电视纪录片所展现的故事自然能更容易打动人心。具备细节意识的摄像师能够在具体摄影前对于可能出现的细节产生初步设想,而将这种设想与编导进行沟通后,摄像师就能够更好实现拍摄细节的把握。

(三)审美能力

画面纪实特征属于电视纪录片的最基本特征,但在遵循这一特征進行电视纪录片摄影的同时,电视纪录片存在的艺术性特征也不应被忽视,因此摄像师在电视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同样需要做好对审美的把握。为了拥有较高的审美能力,摄像师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美丽事物的细心观察,做好日常工作中的细心观察,这样摄像师在电视纪录片拍摄中就能够真正认识到美在何处、如何通过拍摄进行美的体验,值得注意的是,拍摄技巧的使用同样属于摄像师审美能力的体现。

(四)叙事能力

电视纪录片多通过影像叙事的方式进行创作,这就使得镜头语言的应用、相关事件全过程的记录属于电视纪录片摄影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就对摄像者的叙事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叙事能力同样属于编导意识的组成,考虑到影像叙事在电视纪录片中占据的地位,摄像师就必须具备拍摄视角的选择能力、现场精彩瞬间的捕捉能力、在恶劣环境下的拍摄能力、细节与冲突的记录能力、悬念的设

置和冲突的安排能力等,这些均属于摄像师叙事能力的体现。某种意义上,叙事能力可以称得上是编导意识的前提和基础,由此可见摄像师叙事能力对于电视纪录片制作的重要意义。

(五)质疑精神

在笔者的实际调查中发现,我国当下很多电视纪录片摄像师存在着向木偶化方向转变的趋势,这种趋势主要是指摄像师在电视纪录片制作中单纯遵循编导意见与要求,但由此暴露出来的摄像师质疑精神缺乏问题,则有可能影响电视纪录片制作质量。电视纪录片需要通过镜头内容展示自身信息的真实性,观众也往往对电视纪录片所展现的内容深信不疑,但如果摄像师过于遵循编导要求而忽视对拍摄过程理性、客观、真实记录的把握,一些刻意隐瞒与故意曲解的场景就很容易影响电视纪录片的即时性特征。作为编导意识的重要组成,摄像师只有拥有敢于质疑的勇气,才能够更好完成自身本职工作。

(六)后期编辑意识

后期编辑意识同样属于编导意识的重要组成,而摄像师能否真正拥有这一意识,这直接关系着电视纪录片后期剪辑是否会遇到困难,电视纪录片的整体质量也将因此受到影响。后期编辑属于电视纪录片制作的重要组成环节,该环节主要负责提升电视纪录片效果、控制电视纪录片时间,而为了保证后期编辑环节能够顺利将摄像素材进行无缝衔接,真正实现高质量电视纪录片的制作,摄像师本身便需要具备一定后期编辑能力与技巧,只有这样电视纪录片的拍摄过程才能夠更好服务于后期编辑。

三、电视纪录片摄像师编导意识的实践应用

简单了解电视纪录片摄像师编导意识的组成后,摄像师编导意识的实践应用也必须得到重视,因此笔者选择了国内较为脍炙人口的优秀电视纪录片作为研究对象,就摄像师编导意识的实践应用进行了详细论述。

(一)沟通能力的应用

摄像师沟通能力可以被视作电视纪录片制作的基础,这点在电视纪录片《中国外交官纪实》中便有着较为直观体现。《中国外交官纪实》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国外交官工作、生活现状的电视纪录片。该片从外交官群体入手,采访了一百多位外交官及他们的家属。正因为外交官群体的特殊性,所以拍摄时摄像师的沟通能力尤其重要。在《中国外交官纪实》的21集片子中,大量外交官们的日常生活的特写镜头、边界立碑现场谈判的镜头、中越边界真实排雷的镜头的描绘可以称得上是神来之笔,而这一镜头的拍摄便得益于当时摄像师的沟通能力。《中国外交官纪实》的拍摄不是孤例,几乎所有电视纪录片的拍摄都需要得到摄像师沟通能力的支持,摄像师只有具备一定沟通技巧,能够清晰表达自己想法,并同时善于倾听并做到了解到被访者内心的真实想法,才能够为电视纪录片的制作提供有力支持。

(二)细节意识的应用

摄影师的细节意识同样关系着一部电视纪录片能否取得成功,而这也正是摄影师编导意识的直观体现,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得以成功便与摄影师细节意识存在较强关联。《舌尖上的中国》是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出品的美食类纪录片,作为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其通过完整的影象组合叙事实现了美味食材的寻觅过程展现,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一集卓玛采松茸那段的录制中,由于平时卓玛一个小时只能够采集一颗松茸,这就使得按照正常速度摄影师需要耗时半个月时间才能够完成这一内容的录制,因此摄影组确定了“摆拍”的计划,即剧组事先将一些挖好的松茸埋在土里,而为了避免“摆拍”影响纪录片效果,摄影师重点对真正松茸的采集过程进行了重点拍摄,而这种对细节意识的把握正是《舌尖上的中国》成果的关键。

(三)审美能力的应用

摄影师的审美能力直接关系着电视纪录片所能够为观众带来的视觉体验,而这就对摄影师的审美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电视纪录片《美丽西江》所展现的视觉美感便少不了摄影师审美能力的支持。《美丽西江》是一部人文地理类纪录片,该记录者实现了工匠精神的另一种意义上的传达,细腻、温软且富有人情味带给了观众与众不同的体验。在《美丽西江》第一集中,摄影师通过多种角度展现了被访者巫丽雯在柳江上参加摩托艇比赛的过程,而由此引入来营造西江的美感,则使得观众得以全身心投入到纪录片的欣赏中,由此可见摄影师审美能力对于电视纪录片制作的重要性。

(四)叙事能力的应用

电视纪录片之所以能够表现世间百态、人情冷暖,摄影师的叙事能力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否则一个个零散的画面所呈现的独立状态只能够使观众摸不着头脑。《长征》是2016年北京电视台纪录片推出的献礼长征胜利80周年的电视纪录片,而在该纪录片拍摄中,摄像师便沿着红军长征的轨迹讲述了一个个完整的长征故事,特别是在49位老红军的集体采访中,摄影师用不长的采访时间实现了对老红军们的历史挖掘,由此展现的故事正是《长征》这一电视纪录片成果的关键,由此可见摄影师叙事能力在电视纪录片制作中所发挥的作用。

(五)质疑精神的应用

摄影师的质疑精神直接关系着电视纪录片的真实性与品质,而随着人们获取信息渠道的日渐广泛化,电视纪录片很容易因真实性问题受到观众质疑,这就进一步提升了质疑精神的重要性。《志愿者》是2008年广东广播电视台制作的国内首档大型志愿者系列纪录片,而在这一纪录片拍摄过程中,由于摄影师具备一定相关知识,这就使得具体拍摄过程中的很多不足点在摄影师的质疑精神作用下实现了较好规避,电视纪录片《志愿者》也因此真正还原了志愿者们的真实写照。

(六)后期编辑意识的应用

后期编辑意识直接关系着电视纪录片的整体质量,因此摄像师必须避免固定不变地去拍摄“生活实况”,并注意不能够单纯将自身视作公正不偏的观察者。

1)避免固定不变地去拍摄“生活实况”要求摄影师必须考虑不同事件间存在的辩证关系,由此抓住电视纪录片内容的因果关系进行摄像机位置的变更,以此保证相关内容突发性的较好记录,电视纪录片《搵啖食》内容中很多被访者失误的展现,便得益于摄像师具备的后期编辑意识,而这就使得《搵啖食》得以更“接地气”,整部纪录片的生活性与亲切性由此便大幅提升。

2)不能够单纯将自身视作公正不偏的观察者要求摄像师站在更高的视野进行拍摄,这种后期编辑意识的体现能够保证观众的视野同样得以拓展,电视纪录片《海丝寻梦录》所生动展现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摄像师在其中便做到了站在更高的视野进行拍摄,观众由此能够从纪录片中发现,“一带一路”并不是中国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这一宏大主题的展现不仅实现了“一带一路”精髓的传播,更能够引发观众的国家自豪感,由此可见摄像师后期编辑意识对于电视纪录片制作的重要性。

结论:综上所述,摄影师的编导意识直接关系着电视纪录片的整体质量。而在此基础上,本文涉及《惠能大师》、《舌尖上的中国》、《搵啖食》、《海丝寻梦录》、《美丽西江》、《长征》、《志愿者》、《中国外交官纪实》八部优秀电视纪录片展开的研究,则直观证明了本文价值。因此,在电视纪录片的具体摄制中,本文研究便可以作为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杨帆.浅议新时期电视纪录片摄像师的综合修养与提高[J].湘潮(下半月),2012,06:60-61.

[2]刘科.浅谈变形计的摄像表现手法[J].中国电视(纪录),2012,07:24-25.

[3]李晓晟.论新闻与纪录片摄像的本质异同[J].中国传媒科技,2012,20:168-169.

[4]张社生,潘伟平.电视纪录片的数字化思维——数字化正在改变电视纪录片的生产模式[J].电视研究,2014,02:69-71.

[5]才惠刚.浅析电视纪录片摄像师的编导意识[J].新闻传播,2014,01:94.

猜你喜欢

摄像师编导纪录片
Rough Cut
等待
编导:贩卖热情的人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关于艺术编导改革与创新的思考
分析电视台摄像师画面捕捉能力的重要性及强化对策
走进雷锋纪念馆
伸手接雨的我
“大笑”的鲨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