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导学”模式进行“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2017-08-20赵沛荣

生物学教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动作电位冲动导学

赵沛荣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 315104) 王 君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中学 321400)

1 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1课时)是浙科版《稳态与环境》第2章第2节的内容,主要包括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突触的信号传递。其中神经冲动的传导又涉及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包括去极化、反极化和复极化等诸多概念。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动作电位各时期的变化和突触的信号传递两部分。高三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但缺乏为知识和科学探究的实践搭建桥梁的能力,本节课利用“导学模式”展开教学,借助导学案和探究情境的创设,来突破重难点,落实教学目标;鉴于学生对此部分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异性,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从而建构起对这部分知识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提升复习效率。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能够表述动作电位、反射弧、反射中枢等基本概念;能解释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与传递的过程。

2.2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动作电位图像绘制,学会建模的方法;通过对比神经冲动的相关概念,学会用表格实现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通过导学复习,训练逻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科学方法的魅力,激发效能感,促进创新;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严谨的治学态度,体验不断质疑的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

3 教学过程

3.1 课前导学 教师设置课前导学案和相关微课,并提前布置给学生,课前导学案包括:①学习目标:通过课前自学,说出动作电位的概念;通过图形、曲线模型的分析及导学案表格的填写,说明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过程;②观看微课:神经冲动相关概念的微课视频;③自学任务:教材中膝反射结构示意图的分析:反射弧的结构、反射中枢的概念、兴奋与抑制的区别等。学生预习导学案,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设计意图:课前导学重在学的设计,让学生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和任务。通过导学案和微课视频来引导自学以达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目的。

3.2 情境导疑 教师通过播放膝反射演示实验相关视频来导入学习。通过对教材中的膝反射示意图的分析,进一步生成疑问:神经冲动是如何产生的?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神经纤维中神经冲动的双向传导和突触间的单向传递?学生观看视频,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复习课不是简单重复,同样需要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再次学习探究的热情,由此可以引发新的问题,作为进一步探讨活动的起点。

3.3 “导读导议”,复习“神经冲动的产生” 重点突破两个方面:①动作电位的双相变化;②动作电位各时期的变化。教师先投影教材中的蛙坐骨神经的动作电位示意图,提出问题:电表上显示怎样的电位变化?若c端神经损坏则电位的双相变化曲线又该如何画?学生在教师启发下思考、得出结论。接着教师展示导学案“动作电位各时期的比较表”(表1),播放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K+与Na+进出膜情况的动画视频。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填写导学案表1并交流互评。最后分析“动作电位各时期的变化”时,教师提供模型建构情境(图1),学生尝试绘制动作电位各时期的变化曲线,师生再互动讨论分析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的变化过程原理。最后学生相互讨论:动作电位各时期变化曲线与教材中动作电位的传导示意图曲线的异同及测定位点有何不同?

图1 动作电位图示

离子流动情况 极化状态(__正__负)去极化和反极化过程反极化状态复极化过程Na+K+___正___ 负

设计意图:利用“图 + 问题串”进行 “导读”,即引领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思考并分析问题;利用模型分析进行“导议”,引领师生间、生生间相互交流,共同学习。

3.4 利用实验“导思”,复习“神经冲动的传导” 教师课件展示膝反射示意图,并假设若提供一个电刺激设备、一个灵敏电流计等,请设计实验方案,以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实验,并展示、互评,完善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来体验学习活动过程,深层理解知识的本质与内涵的同时,培养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5 利用图表“导法”,复习“突触的信号传递” 教师课件展示“突触结构示意图”,学生填写导学案表2,进行互评。教师进一步提问:神经递质是以怎样的方式释放?递质若不能与受体结合或结合后不分解会怎样?神经冲动传导和传递有哪些方面的不同?学生思考问题并填写表2,进行小组内交流,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表2 神经冲动传导和传递比较表

设计意图:利用图表分析,学生在问题引领下,对教材知识和学案材料进行有机地整合,学会观察、归纳和总结等重要的学习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3.6 深化巩固 教师利用精选和改编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本节的知识点。最后,教师把本节的复习内容以歌谣的形式进行总结:“五项结构反射弧,协调配合膝反射,静息状态钾流出,去极反极钠快进,复极过程钾又出,传导双向传递单”。

设计意图:通过精选习题来检测本课重难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设计一些易混易错点,巩固所学知识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以歌谣形式来进一步梳理、深化巩固本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 教学反思

“导学”模式的核心是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转移到“学”,把教师的职能重心从“授”转移到“导”上[1]。关键是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通过优化选择课程资源,制造“矛盾冲突事件”,多角度、多层次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实现合作学习、共同发展的目的[2]。

4.1 深入引导剖析,突破难点 在“动作电位的产生”这一难点复习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电刺激实验现象”到“原因分析”,即从实验现象到本质的分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突破难点。同时教师运用“K+、Na+进出膜的动画”将这一抽象知识具体化,再结合板画图示进行深入探究,使复习难点迎刃而解。

4.2 适当导学拓展,建构网络 在“Na+-K+泵”“膝反射示意图”的复习中增加“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和“伸肌收缩而屈肌舒张这二条反射弧途径”等拓展知识,利于学生知识间的串联和知识网络的建构,使学生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训练科学思维,完善知识体系。

4.3 多样导学方法,提升能力 复习导学是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基础上,不断引导学生对前后知识进行整合,提升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课前导学的预习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中多种方式导学,帮助学生提高识图、图文转换、实验设计、发现并解决问题等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猜你喜欢

动作电位冲动导学
双相电位不对称性原因探析
——从一道浙江选考生物学试题谈起
诱导多能干细胞移植后对急性心肌梗死小鼠心肌局部单相动作电位的影响
“冲动”不是真担当
追求原始冲动和意念的自由释放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Hg2+、Pb2+对牛蛙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阈值及传导速度的影响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冲动
肉豆蔻挥发油对缺血豚鼠心室肌动作电位及L型钙离子通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