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诺贝尔奖设计“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节的教学

2017-08-20田明礼

生物学教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疟疾诺贝尔奖传染病

田明礼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实验中学 361009)

1 教材分析

“传染病及其预防”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8单元“健康地生活”这一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等,为学生以后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卫生、健康的观念打下良好的基础。重点和难点是“建构传染病、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和预防的概念”。一方面本节课概念多、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另一方面这些内容与学生的健康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充满兴致地来学习概念间的关系?笔者以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素材,利用其蕴含的教学价值帮助学生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常见的传染病;理解传染病的概念;知道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和预防措施。

2.2 能力目标 提升阅读和分析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建构概念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树立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认同和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3 教学过程

3.1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播放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获奖视频,利用问题串激发学生积极思维:①你知道视频中的中国老奶奶是谁吗?颁发的是什么奖?②为什么得奖?③你知道什么是传染病吗?

设计意图:利用我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视频故事创设情境,普及屠呦呦在传染病治疗方面的科学故事和成就。激发学习兴趣,引出教学主题。

3.2 围绕素材,建构重要概念 利用流行性感冒、疟疾、蛔虫病、肺结核等传染病为素材,帮助学生建构重要概念。

3.2.1 建构传染病的概念 该重要概念的建构,涉及“病原体”概念的建构和事实性知识“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形成。

首先,介绍疟疾、蛔虫病和教材“想一想,议一议”中各种传染病发病的原因,引导学生概括出病因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三类。在此基础上,学生建构“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称为病原体”这一概念。

其次,利用疟疾、流行性感冒等病例,引导学生归纳传染病共同的特点:能够传播。接着,再通过疟疾、禽流感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传染病是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

最后,介绍传染病概念的内涵:“病原体”和“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引导学生建构传染病的概念。再利用近视、贫血等反例,促进学生明确传染病概念的外延,加深对传染病概念的理解,科学地建构传染病的概念。

3.2.2 建构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和预防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与传染病的预防知识之间是有逻辑顺序的,当学生建构了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后,建构传染病的预防就水到渠成了。

首先,利用流程图列出疟疾、蛔虫病、流感、肺结核流行的过程(图1),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共同点,归纳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接着,再辨析三个基本环节的定义,明确它们的作用,从而建构传染病的流行需要同时具备这三个基本环节。在此基础上,学生举例说出其他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问题过渡:“根据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和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哪些?”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归纳出预防传染病的三个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再回到2015年包括屠呦呦在内的三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主要贡献上:发现了三种传染病的特效药,这些药物能够特异性控制传染源。坎贝尔和大村智发现了阿维菌素,这种药品从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发病率,对其他寄生虫疾病也有出色的控制效果;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拓展这些传染病的病因和防治现状,不仅让学生把科学成就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同时促进学生形成正确对待传染病的态度,即传染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最后,通过填空的形式突出概念:传染病的流行须具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都流行不起来。因此,预防传染病要从这三个环节入手。

图1 传染病三个基本环节概念建构过程

设计意图:利用具体的实例和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在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建构概念,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并回到导入课程的诺贝尔奖,把兴趣与知识的联系再次深化。

3.3 畅谈收获,提升核心素养 教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引导学生展示交流,总结本课重难点,并引导学生认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屠呦呦与青蒿素的故事继续升华,挖掘其中蕴含的核心素养:责任意识——服务人民;奉献精神——十年如一日;团队意识——共同努力;创新实践——新的提取方法;民族自豪——中医药的重要性等等。

设计意图:强化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认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挖掘诺贝尔奖中蕴含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引导价值取向。

3.4 思维图建构知识框架 最后总结形成板书(图2),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知识获得的顺序和知识结构,更好地建构知识框架。再次强调本节课认识了一位中国伟大的科学家屠呦呦,学习了一个关键词传染病。

图2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采用思维图,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关系,建构知识框架,利于知识的应用和迁移。

3.5 课堂练习 提升知识应用 利用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可以利用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背景命制试题,突出试题情景的新颖性,更有利于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例: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对治疗疟疾方面的重大贡献,成为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科学家。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按蚊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具有一对触角、两对翅、三对足等形态结构特征。按蚊的生长发育过程见图4。

(1)根据题目可知,引起疟疾的病原体是__________。

(2)图3表示出了疟疾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其中按蚊叮咬属于__________。

(3)根据题目和图4可以判断按蚊属于__________;据图4可以判断按蚊的发育属于变态发育中__________发育。

参考答案:(1)疟原虫;(2)传播途径;(3)昆虫、完全变态。

图3 疟疾流行的环节

图4 按蚊生活史

设计意图:采用贯穿教学过程的情景素材设计课堂练习,检测和强化教学效果。

4 教学反思

诺贝尔奖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蕴涵着丰富的教学价值,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此类素材的使用。本节课不仅以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作为导课的情景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还利用具体的实例和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建构“传染病、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和预防措施”等核心概念,并随着概念教学的展开,教师又及时带领学生回到导入课堂的诺贝尔奖,拓展更多的故事与知识,而且课堂练习题的设计也围绕该素材,使其成为贯穿教学过程的趣味故事,深化兴趣与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概念,并在分享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中传达和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疟疾诺贝尔奖传染病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诺贝尔奖知多少
中国荣获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无疟疾”认证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呼吸道传染病为何冬春多发
能迅速杀死传播疟疾蚊子的转基因真菌
2019 年世界疟疾日
——“零疟疾从我开始”
诺贝尔奖的由来
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