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主任工作总结之改善青春期孩子与父母的沟通

2017-08-18杨晓娟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27期
关键词:家长同学孩子

杨晓娟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7-0190-02

当班主任这么多年总是听到家长们诉苦,说孩子们以前很乖很听话,上了初中慢慢的不听话了,有时候特别叛逆,家长说的都不听,甚至还和家长顶嘴,吵架。更有甚者直接离家出走,让家长、亲戚和老师们触手不及,担惊受怕。青春期孩子的这些叛逆的行为让很多家长头疼。家长们总是和我反映,哄也不对,骂也不行,打也不是。可怜的父母们不知道怎样和孩子们沟通。

其实无法与孩子很好沟通不但令家长苦恼,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一块心病。难道说青春期叛逆的孩子都是坏孩子吗?不是的。

孩子们在进入初中阶段,生理发生变化的同时,心理的变化更为凸显。他们急于摆脱家长的束缚。做事想要自己决定。不希望家长干涉,渴望独立,渴望自由。对于家长的话,他们也不再“谨遵圣旨”了。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对于外界有了自己的判断。这个时候,父母如果还是老生常谈,总是在耳边念叨那些听着早就烦了的大道理,他们就会觉得烦,觉得父母管得太多,太严、太啰嗦。对家长的教育产生了逆反心理。

孩子们觉得自己长大了,道理都懂了。但青春期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孩子还处于似懂非懂的阶段。最缺乏的是对父母的理解。他们带着审视和叛逆的眼光看待父母的教育,以往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也变得冷漠僵持,硝烟弥漫。在他们眼中父母从原来的超人、偶像变成了怎么看都不顺眼的“唠叨婆”,粗鲁的只知道动手的“暴君”。甚至变成了自己的敌人。

当不懂事的孩子遇到人到中年的父母,矛盾就会愈发的明显。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父母因为工作操心、生活所累,会感到烦躁和忧虑。恰逢孩子青春期,再出现早恋、泡吧、玩手机、和社会上的混混结交的现象的话,这些种种的烦恼就把父母们弄的焦头烂额。这样的现状让父母和孩子都满腹怨言,谁心里都不痛快。那么怎样才能缓解并且改善这样的家庭现状,是两代人都渴望并迫切想知道的。

我想这个时候让孩子先学会懂得感恩是最重要的。孩子们从小在父母的关爱和呵护中长大,容易觉得这一切理所应当,自然而然。他们可能觉得父母的爱始终包围着自己,久而久之,忽视了它的伟大。父母毫不计较的爱让一些孩子变得麻木。

家里人对孩子的好,孩子容易看不到。去了外面,陌生人一个小小的帮忙却能让他高兴好一阵子,从心底里觉得这人真好。学校里,老师的嘘寒问暖或是生病时的一杯热水就能深受感动。同学间的互助也能让孩子无比欢喜。可是,父母对于孩子从孕育、出生到一天天的抚养长大所付出的伟大无私的爱却往往被孩子们所忽略。有多少孩子会对父母觉得感动或是感激的?

有这样一首诗写的很好,它的名字是《父母的爱》。“父母的爱像一杯浓茶,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如果说母爱是船,载着我们从少年走向成熟; 那么父爱就是一片海,给了我们一个幸福的港湾。如果母亲的真情,点燃了我们心中的希望;那么父亲的厚爱,将是鼓起我们远航的风帆。母爱,有一种爱无论你身处何方,都能感受她的温暖,有一种爱,无论你身险何境,都能感受她的心跳,你快乐,她幸福。你悲哀,她哭泣。只有她,永远不需要珍藏,却永远不会忘记。父亲,朦胧时候,父亲,是一座大山,坐在他肩头,总能看的很远、很远。 懂事时,父亲,是一棵倔强的弯松。这才发现,我的分量是这样重、这样重。而现在,父亲啊,你是一首深沉的诗,女儿默默的读,泪轻轻的流。”

多么好的一首诗,把母爱和父爱写的淋漓尽致。有一次我们班举行的《我想更懂你》的主题班会上,刘乐同学朗诵了这首诗。我隐约看到她朗诵时眼里闪烁的泪光。我心里想,这个孩子懂得感恩了。

孩子们也许还是小,会因为母亲的唠叨和父亲的训斥而从心里疏远他们。像班里有个孩子说的,有时候和父母顶嘴吵架的时候真觉得父母就是敌人。往往这个时候孩子们忽略了父母唠叨责骂背后所隐藏的深深的爱。在那次主题班会上,我给孩子们播放了一个视频,里面展示了孩子从出生到长大,父母所倾注的关爱和心血。孩子们静静的看着,可我却发现好多同学看着看着流泪了。在那一刻,我知道,这次的班会成功了!孩子们知道了父母把自己从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渐渐抚养成一个散发着青春与活力的少年是多么的不容易。那邊班会过后,好多家长和我反映孩子们回家盯着自己看了半天说爸爸妈妈长皱纹了,有白发了。还有很多孩子们还破天荒的主动帮父母干起家务了。听到这些消息我真是从心底里感到高兴和欣慰。老师辛苦设计的班会没有白开!

有时候我也在想,青春期的孩子不能与父母很好的沟通难道只是孩子的问题吗?我觉得不是。身为家长的父母们也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掌握科学的沟通技巧。所以在班会中关于父母怎样与孩子们沟通,为家长们进行了指导。

沟通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家长您是否了解自己的孩子。有的家长会觉得这个问题好笑,我自己的孩子我比谁都了解!但是真的吗?我会问家长们几个问题。比如,孩子有时候从学校回来不开心,你知道为什么吗?孩子最好的朋友是谁?孩子喜欢听谁的歌?孩子喜欢的明星是哪一个?让孩子烦恼的事有哪些?孩子最喜欢的运动或活动是什么?孩子最喜欢和最讨厌的老师是哪一个?为什么?孩子上网在跟谁聊?孩子有没有异性的朋友?孩子和班里的同学相处的怎么样?

调查以后我发现,孩子好多的情况,家长是不清楚的。所以很多时候家长关注的是孩子们的生活起居、饮食冷暖,却忽视了孩子们的心理情况。因此,我给家长们的建议是要学会与孩子沟通,多走进孩子的内心。一个孩子只有他的心里充满了阳光就不会走到歪路上去。

关于沟通,我想给家长们几点建议。首先,要学会耐心的聆听。时代不同,孩子们也不同了,我们不能用旧眼光和旧方法去对待今日的孩子。家长们不能一味的说教。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内心。有很多孩子和我说过,以前每次有烦心事和父母说的时候,还没等把一件事说完,父母就开始打断他们的话,猜测他们的心理,歪曲他们的意思。什么事都要往学习上套,除了学习什么事都不重要。还给出仿佛很有道理的指导性意见。但是,孩子并不是那个意思。往往这些时候,孩子们就会欲言又止了。他们会想,你都不容我说完,自己又在那儿瞎猜瞎说。我干脆不说了,不和你说了。我和我同学、朋友说去。久而久之,孩子们有心里话就不再愿意找家长倾诉了,通道不通啊!

第二点,“蹲下来和孩子交流”。人和人相处,难能可贵的是换位思考。如果人人都能换位思考,从别人的角度 问题,那么沟通就会变得容易和高效。其实家长又何尝不需要站到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呢?在我们成人世界里的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是孩子们心里的大事。比如,有的孩子会因为和同桌处的不好而烦恼。会因为和好朋友的一点小矛盾而一整天不开心。也会因为同学的误解而感到委屈。但是,当孩子们和家长们倾诉这些烦恼的时候,很多家长是觉得孩子很幼稚的。他们往往会说,“别操心这些事了,学习才是最重要的,你不理他们不就好了吗?”家长们说的很轻松。可是这些家长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却经常困扰着孩子们。青春期的孩子特别看重友情,以及与同学间的关系。他们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不是学习书本的机器。怎么会不因为与朝夕相处的同学的小摩擦而烦恼呢?他们还小啊,这些就是孩子们的大事呀。所以,请家长们认真的倾听孩子们的这些大事,并且在孩子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关键时刻给出您宝贵而积极的意见。

第三点我想说的是多赞美我们的孩子。换位思考,如果我们家长每天上班总听到同事们的赞美,是不是会心情很美丽呢?那孩子们不也一样吗?多表扬孩子,多发现并且放大孩子们的优点。不要揪着孩子的缺点不放,更不能每次说教都要翻旧账的把孩子没做好的事情归结于孩子的某某缺点。比如考试过后。家长们看完成绩单,总是先说孩子没考好的科目,心急的一些家长一看到哪科没考好,就又开始数落孩子的不是。说的孩子是一点上进和追赶的心都没有了。不如我们换个方式,拿到成绩单,看到孩子考的好的科目多夸夸孩子。孩子们多开心啊。然后借机和孩子共同分析一下哪科没考好,是什么原因呢?哪些题丢分了?是粗心大意还是知识掌握不牢固?想提分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去做?我想这样一来,孩子能静下心来分析失败的原因,并且朝着明确的方向去提高自己的弱势科目,这样的考试后的交谈是否比一味地训斥更有效?

第四点,不要总拿别人家孩子和自己家孩子比。很多家长习惯说:“你看人谁谁谁家孩子,英语110多分,数学考的也是优秀,据说语文作文还是满分呢!你再看看你那点儿分,可怜死了,跟人家都没法比!”我想,没有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家长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想给孩子树立个好榜样,让孩子向人家学习。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家长总是夸别人家孩子好,总说自己孩子怎么怎么不如人家。孩子会有自信吗?孩子会有动力吗?我们为什么不换个方式?我们不如坐下来,心平气和的和孩子一起分析试卷丢分原因,并且研究每个题型怎么提分。这样一来,一个个具体的、切合孩子实际的小目标是孩子更愿意去朝之奋斗的。也许别人家成绩优秀的孩子根本不懂得體谅关心父母。而自己的孩子却总怕父母太劳累,总是替父母分担家务,甚至休息时候还帮父母做好饭菜等着父母回家呢!

家长和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中出现的问题都是这个阶段正常的。只要孩子懂得感恩,父母多走进孩子内心的世界。多沟通多交流。就会还原原本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生活还在继续,问题也会不断随之而来。但是,只要家长与孩子有一颗相互理解、乐意沟通的心,以爱为出发点,注意方式方法,还有什么能隔断血浓于水的亲情!

猜你喜欢

家长同学孩子
家长错了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犯错误找家长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