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期少儿健康问题及对策
2017-08-18陈志刚
陈志刚
[摘 要] 在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期,家庭教育缺乏对孩子的生存意识教育。这就需要从实际出发,重新认识对少儿的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与教法意识。在学校教育中,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制定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内容应以基本身体活动技能为主。要重视少儿特性,用创新性情境法,激发健身情趣,通过游戏形式引导少儿自觉地参与体育活动。
[关键词] 转型期;健康教育;少儿体育;教育研究
为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出现了“自主体育”,由学生自主选修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提倡“成功”“和谐”体育,不拘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积极地开展“快乐体育”,以充分地调动和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全国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成为“统一”课型——游戏教学内容的活动课。随着学校体育设施完善,自觉参与锻炼的人却越来越少,体育教学改革出现了低潮,青少年的兴趣向电脑游戏转移。受应试教育影响,体育课被弱化和边缘化,学校体育无法发挥作用,学生体质下降。其原因主要是学校教育缺乏在经济发展转型期对学生的生存意识教育。本文作者根据体育教改的实践,总结和组织新的教学实验,重新认识和检查过去对少儿的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与教法意识。
一、问题分析
1.家庭教育严重忽视少儿健康教育
据统计,1995—2000年,肥胖儿由6.97%上升至10.79%,五年上升了3.82个百分点。少年儿童肥胖者增多,加之學习压力增大,对学生身体发育与成长不利,易形成心肺功能低下,导致心血管疾患。江西医学院专家门诊部帅建平用彩超多普勒对就诊的脑血管发病患者进行脑血流MCA和ACA/VP(cm/s)两项指标检测,发现脑血流速呈非正常值者,13—29岁占48.65%(其中大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发病率的年龄分布呈“年轻”化的发展趋势[1],加之青少年儿童学习的社会压力不断增大,与他们缺乏身体锻炼“体内运动”减弱的脏器功能所形成的剪刀差越来越大,严重威胁着青少年的健康。
作为先富裕起来的家长,为孩子尽量创造优越舒适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父母不能替代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必须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不可让子女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贵族”生活;他们喜欢吃高热量、高脂肪的“肯德基”“麦当劳”洋食品,加之用食不定时、暴饮暴食,必然导致肥胖和超体重的小胖墩越来越多。
为此,不少父母加强了家庭教育,坚持快乐与勤劳同步教育,让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会生活自理,克服怕苦、怕累、懒动的行为;强化生存意识,主动把孩子送到一些社会教育机构体验户外拓展,锻炼孩子的体能和意志。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很有必要。
2.学校教育严重忽视生存意识教育
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与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2],需要资源、方法条件和情境进行课程系统设计。现代少年儿童不爱活动,甚至不愿意走路,总觉得“累”,早起上学不少孩子总是打哈欠,上课时眼直、发呆,打不起精神。显然这是睡眠不足的表现,是不良的生活方式所导致的心理疲劳。或者由于迷上了“游戏机”,成了“网迷”,而少年儿童睡眠普遍少于8小时。通过江西师范大学余萱俊副教授参与国家课题对少年儿童体质调查研究发现异常肥胖儿童占12.18%,通过对儿童少年的实感调查中发现经常叫“累”和“走不动路”的小学生分别占23.08%和37.5%,通常上课时打哈欠,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和懒动行为。
现代孩子为何走不动路,稍长距离的步行就感觉累,这与古人日行百里很不相称。人类的体型结构就是按步行设计的,不是走不动路,而是不愿意走,尤其是城区的孩子大都乘公交车,或由父母开车接送,养成了儿童的懒动行为。正是由于不活动、缺乏适度的运动刺激,导致了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逐渐下降。
作为学校教育,我们需要搞好社会调查,倡导家庭和全社会共同搞好少儿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必须加强对孩子的健康教育,把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身体锻炼,以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少儿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
1.调整课堂教学设计,养成良好习惯
我们乐安实验小学经常有目的地搞公开教学,邀请学生家长到学校看公开课,开评议会,借此机会向社会宣传少儿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间接向学生进行生存意识教育,以求得全社会的支持,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要实现教学目标,它必须与教学内容构成紧密关联的两个重要方面。教学内容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系统学习、内化的经验的总和。[3] 根据《课标》规定要求选择教学内容,小学生7—12岁,体育教学以身体的基本活动技能为主,不存在自主选项内容,少年儿童喜欢活动是天性所决定的。根据《课标》规定的走、跑、跳跃、投掷和攀爬等基本身体能力,用游戏性活动或创设情境法组织“深山探险”“红灯停绿灯行”等游戏,组织快乐的体育活动,有目的和有系统地组织教学,以养成学生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2.用创新性情境法,激发健身情趣
少年儿童是以直观形象思维特质为主接受客观事物,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联系他们所处的现实生活,用创新性情境法组织教学,由简到繁,有目的地设置场景培养和发展学生身体能力,有意识地发展少儿的速度能力和耐久性跑的能力,利用校园或校外不同环境,组织“追击”“寻宝”“侦察兵”等实情游戏,不仅发展学生身体而且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检验少儿情境法与传统的技能教学效果,进行实验与比较研究。
从理念上对情境法有了真正的认识之后,本文作者选择三年级两个平行班做对比实验:三(1)班按传统的技能模式上课;三(2)班作为情境教学实验班,所选择的情景教学课题为《追击》。教学目标:学会并能判断跑的正确摆臂,正确认识赛跑意义,学习持续追击敌人的顽强战斗精神。在学习正确的跑的过程中,互相合作勇往直前。练习步骤,由原地摆臂到跑途中的正确摆臂,跑到适宜距离的小树丛中,爬山涉水,各小组(队)进行集体拼图游戏,完成拼图任务即返回原起跑线为胜利者。通过实验发现:三(2)班采用情境法教学实验,学习效果很好。有90%的学生能认别跑的正确摆臂,84 %的学生能正确运用于途中跑,并提高协调能力。三(1)班采用技能教学法,效果不大理想,只有61 %的学生能认别跑的正确摆臂,46%的学生能正确运用于途中跑。通过现场统计,三(1)班均显著地低于实验班三(2)班。
由于改变以往枯燥传统的技能教学模式,通过设置的场景游戏活动方法,吸引了孩子注意,使之认真地投入学习,认真地听讲,认真地做动作。通过有趣味的情境教学模式,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体育教学改革必须认真联系社会经济的发展,重视经济变革的转型期,尤其人们在生活富有时,如何正确认识学会生存的重要意义。作为体育教育、教学前沿工作者,应重视经济转型期的生存教育,不可忽视对人生命的尊重,贯彻以人为本,进行社会教育,寻找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为此,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认真开展课堂教学设计,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制定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案,不可搞“一刀切”“一锅煮”。小学生本是爱好活动的,这是天性所决定的,教学内容应是以基本身体活动技能为主,通过游戏形式引导少儿自觉地参与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帅建平.多普勒彩超检测“年轻”化的老年病70例分析[J].应用临床学,2001,(6).
[2]代蕊华.课堂设计与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谢利民.教学设计应用指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邓 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