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危机式”教育的必要性

2017-08-18王彦轲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教育

王彦轲

[摘 要] “危机式”教育即通过对社会生存危机的介绍,让学生自身产生一定的生存危机感,进而能够努力去学习和掌握该有的生存技能的教育形式。当文化和科学理论不断充斥着现在基础教育学校教学的内容,而对于面对社会生存危机的能力的培养内容却近乎于无,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大多是高屋建瓴的“理想国”式教育。

[关键词] “危机式”教育;生存危机;新式思想;新式人才

王富仁先生在《解读语文》中,分析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比较重点地论述了鲁迅先生在文中描述到的,在小时候的生活和学习经历中的收获。尤其提到阿长讲故事,以及之后的三味书屋学习事件,这期间鲁迅先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儿时的乐趣,更多的是对成人之后的鲁迅的人生见识有着深刻的帮助。鲁迅先生的这段经历当中所接受的教育,我谓之“危机式”教育。

一、“危机式”教育概念

何谓“危机式”教育?即通过对社会生存危机的介绍,让学生自身产生一定的生存危机感,进而能够努力去学习和掌握该有的生存技能的教育形式。谈及当今的教育现状,绝大多数有识之士会说是教育制度问题,更有甚者归咎于学校教育或者教师。千夫所指的应试教育,多少人都在“期盼”着立马废除,代以新式的教育形式。然而,这般急功近利的心理,多少是有些缺乏思考的。无可否认,应试教育的教育制度的确亟待改善,甚至是解决。然而,这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改善如今的教育现状,首先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应试教育已经深入到中国社会的骨髓,不是治标不治本地改变教育制度就可以解决的。多年的应试教育熏陶,中国社会的许多行业已经呈现了行业式的“应试人才需求模式”,并且也已经深入到行业骨髓之中,已成行业“痼疾”。因而,让如今进入社会后便时刻面临着生存危机的学生接受所谓的新式教育,实属好高骛远。

二、“危机式”教育的必要性

(一)受教育者的生存危机感缺失

如今的青年,大有深受新式教育思想熏陶之型,却无实事求是之识。如今的许多行业,寻求的都是“应试式”的人才,而非所谓新式人才。因而,如今许多的所谓“海龟”,回国后竟面临着生存危机。或者,一些颇有新式教育思想的人才,却不及深囿于旧式思想的人才来得受欢迎。最终,很多有着新式思想的人才面临着人生困惑的选择,自己该何去何从?在心有不甘和无可奈何之间,最终归于平凡甚至平庸。很大程度上,这都是在接受教育的阶段,缺少应有的生存的“危机式”教育,缺乏对社会需求的基本认识。停留在高屋建瓴式的书本知识,甚至是理想国式的世界里。

不仅是对未来职业的生存危机感缺失,目前许多进入社会或者即将进入社会的青年都存在这样的问题:甚至缺乏应有的应对来自于社会各个方面的生存危机感。前段时间出现多起女大学生遇害事件,就是缺乏应有的交际危机感。每年出现的大学生求职潮,同样也是缺少应有的社会需求认识,只是机械地学习书本知识,而缺少对社会行业需求的了解。对陌生人,以及不熟悉之人缺少应有的戒备心,这既是家庭教育的失败,更是高等教育的失败。鲁迅先生小时候,尚能通过阿长妈妈赤练蛇的故事,学会起码的对于陌生人的防备之心,可如今的大学生竟是如此的“无知”!几年大学的惶惶度日,学到所谓的“一技之长”,便认为可以进入社会独立生存,事实上却是对社会几无见识,至多只是通过网络积累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实则毫无实用。许多的所谓“壮志难酬”的人才,根本就没有学会实际的生存技能,却有着眼高手低的痼疾,空谈“英雄无用武之地”。所谓“新式”思想或者抱负,只不过是建立在对旧式教育无知的厌弃的基础之上,不知所谓的空话。

(二)我国社会需求的人才的类型新旧共存

“应试教育”是中国特有的名词, 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科举制的一种延续。生活在我国的历史文化圈内的我们,不管是从历史思想沿革上,还是价值观取向上,都无疑被烙上了“应试教育”的痕迹。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化没有断裂的,因而这样的历史遗留痕迹清晰存留至今。思想上如此,行为上如此,社会经济发展上无疑也是如此。这也是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由来之一。于此,不必过多论及“应试教育”的弊端。既已形成并且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思想,已经深深植根于我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在人才需求方面,更是如此。但是,对于如今的教育,过多的人急于摒弃“应试教育”,而忽略了业已固化多时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人才需求特点,即“应试”人才。这对于许多即将或者已经步入社会的青年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我们并不能忽略如今的社会对新式人才的需求,但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其需求量依然是有限的。面对依然存在的对于“应试”能力有需求的行业,能力不足甚至是模棱两可的“新式人才”将何去何从,如何面对自己的生存危机。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对新型人才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并且会成为未来人才市场需求的绝对力量。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中国逐步由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与信息社会,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城市经济的产业升级和跨区域转移,成为这一进程中的重要课题,这为大学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的职能优势提供了巨大机遇,而我国大学在纵向的职能定位和分工上,并没有为此做好准备——综合性的大学依然是各类大学的普遍追求。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建设需要更加多元化的人才,比如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但是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甚至制约人才多样化的个性发展。

三、“新式人才”观念需要引起重视

(一)“新式人才”的概念

所谓新式思想,是需要建立在对当下社会的基本需求了解的基础上,努力寻求改善甚至是改变当下不合理的现状,并且能够与时俱进,求实创新的思想。所谓“新式人才”,即是具有这样思想以及相关能力的人群。对于现有社会人才需求的稳定把握,无疑是为了保证人才自身不至于沦落至生存危机的边缘。“与时俱进,求实创新”,是拥有能够推动现有社会往更加合理的,即对“新式人才”的绝对需求的状态发展。

(二)“新式思想”的现状

越来越多的青年进入社会遭遇生存危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可喜的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会生存能力的必要性。然而可悲的是,人们只知道归咎于“应试教育”,而不明白,中国发展至今,根基是“应试教育”的人才在推进的。更有甚者,极少数低教育程度者的成功被无限放大,成为诸多人的“读书无用论”的事实依据,并且响应者愈来愈多。既非“应试教育”的人才,也非“新式人才”,这是越来越多的人的現状。随着如今生存危机感的日益淡化,处在生存危机边缘的青年,却常常被“理想国”式甚至“空中楼阁”式的思想蒙蔽,惶惶度日。最后到了面临被选择的时候,却只能悔恨晚矣。而后一味地将自身的失败归因于客观的社会,甚至是教育,这实在是不合理的。

(三)“危机式”教育迫在眉睫

对于未来生存状况缺乏应有的认识,这是如今许多受教育者存在的问题。而归根结底,与他们自小所受到的“危机式”教育的缺失有关。生长在家庭,父母百般呵护。进入学校,与社会隔离。进入社会,有幸者,父母已经铺好或者指引好方向;不幸者,生存危机席卷而来,手足无措。

综上所述,社会生存的危机,是作为现代教育最应该首先考虑的对象,并作为重点教育内容。如若不然,将会有更多的人得出“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感慨,“读书无用论”将会侵蚀越来越多的人的思想。基础教育中,如阿长妈妈的迷信式的危机教育都是可行的,且是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卢现祥.中国应试教育的制度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5(6).

[2]洪昀.以个性化教育为导向大学多元化人才培养探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6(3).

责任编辑 邓 振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车内教育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让教育成为终身之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