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族传统民居干栏式建筑在地改造构思

2017-08-18李树长曾晓泉

科教导刊 2017年18期
关键词:民居建筑

李树长 曾晓泉

摘要 在一定意义上,传统民居是地方村落“历史记忆的符号”和“村落文化发展的链条”,它们见证了这个村落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生活状态,风俗习惯的沧桑变化,是人们依赖自然,克服自然的智慧。既不能以城市审美的倾向要求乡村民居一成不变,也不能直接套用现代千城一面的城市建筑形式,从实际出发,在提升壮族地居式干栏建筑的使用功能、满足居民现代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实施在地改造并延续民居建筑的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特性,是改造的主旨。

关键词 地居式干栏建筑 地域性 建筑再生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6.077

地居式干栏建筑是广西少数民族建筑艺术和物质文化的代表。通过对广西天等县苗村村布停屯、农音屯、口合屯地居式干栏建筑实地考察,搜集相关居民对建筑居住环境的要求,可探究建筑物空间和形态与居民居住要求之间互动的适应性与发展性。地居式干栏建筑再生如能满足当地居民的日常居住需要且得以持续传承,将对民族文化、旅游业、生态保护方面都具有重大的价值。

1天等县地居式干栏建筑发展现状

“城镇化是政府行为,拆村并点力度强大,所向披靡,它直接致使村落消失。”传统村落是历代居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而形成的,追求一种人与外在环境及自身的和谐共处的生存状态。对于研究人员而言,这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文化,而对长期居于此的人群而言,这只是一种生存的工具,一种生活的模式。在时代的脚步中,随着来自客观与主观因素上的综合冲击,天等县地居式干栏建筑在现代的生活模式中不得不被动接受着淘汰的厄运。

在天等县周边自然屯的大部分的居民,为了赶上时代的脚步,对现有的居住条件进行翻天覆地的改造或者重建,大量耗资对土地进行平整,以现代楼盘的户型设计样式套用于农村;坡屋顶以钢筋混凝土的平顶楼面所代替;传统的榫卯构建被钢筋焊接与混凝土浇筑所淹没;古朴典雅的特色装饰外观由千篇一律的铝合金、玻璃幕墙所取代等等。只有在交通不发达、经济相对滞后且未被及时规划到的偏远山村,如天等县苗村布停屯、农音屯、口合屯等地,现在还保存有部分完好的地居式干栏建筑,默默接受着时代的检验。

2地居式干栏建筑在地改造的意义

作为广西地方性建筑艺术和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地居式干栏建筑凝聚了壮族人民在艺术、哲学、科学、建筑方面的理念,是壮族人民人文理念与科学智慧的完美结合。若这一传统毁灭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也就随之消失,一种文化将会在某一天戛然而止。对地居式干栏建筑进行再生与保护的根本目的是再利用其丰富的民族遗产资源,以更好地为各民族未来的多样化社会需求服务。

(1)唤起乡村记忆。每一个有乡村生活史的人心灵深处都装着一方故乡的温情热土,成长经历都或多或少受到这方热土的润泽和滋养,每一砖,每一瓦都积淀着浓厚的情感,这方热土是牢牢守望的精神家园。在一定意义上,传统民居是某个村落“历史记忆的符号”和“村落文化发展的链条”,它们见证了这个村落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生活状态,风俗习惯的沧桑变化,是人们依赖自然,克服自然缺陷的智慧。

(2)符合原著居民的生活习惯。天等县主要以农耕作业为主,居住条件以村民居住、农作、谷物晾晒、仓储、圈养牲畜为一体的建筑模式。经走访调查,在苗村、口合屯的大部分原著居民非常留恋由此建筑带来的便利。许多重建的新房,依旧以典型的壮族干栏式建筑为蓝本建成。房体的每一个结构与每一处使用功能区域,完全为了生活的各方各面而存在,与日常的生活与劳作息息相关。

(3)坚持地居式干栏建筑的优势。天等县地居式干栏建筑较为简单、朴实且浑厚,很适合人的生活习惯,人、畜、粮共处一屋,安全系数较高。地居式干栏建筑的山墙防风,房架防震、稳定性好,室内通风透气自然循环。立体空间占地少,经济适用,而且整个建筑也显得庄重、古朴、别致,自成风格。

(4)改善建筑缺陷,适应时代进步。如何协调社会进步与文化传承的矛盾即为思考的中心。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倾心于城市的优越生活环境,因此,地居式干栏建筑需改善卫生条件、火灾防范等问题,完善建筑室内平面布置,功能配置等,让使用满足当代人的生活观念与现代居住环境要求。

3广西天等县地居式干栏建筑在地改造途径

(1)尊重地区环境,彰显建筑地域性。建筑一旦脱离了当地的自然地形条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也失去了地域性建筑的意义。天等县全楼地居干栏式建筑“因势利导”,充分适应山区地形,进行阶梯式的房屋架构。不同于其他地居式干栏建筑挑空底层的吊脚楼,它有效利用底层作为室内空间,让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一体,建筑更加浑厚、整体自然流畅。

(2)完善室内布局,提升功能合理性与生活质量。在天等县地居式干栏建筑中,火塘与后室是合二为一的,火塘内架设以焚烧柴火为主简单的火炉,产生的大量浓烟无法及时顺畅排出而弥漫整屋,只能通过屋顶陶瓦缝隙流散,或由侧面山墙与瓦顶问的空隙中排出。火塘与后室是所有家人的频繁活动的交流区域,需要对其的舒适性加以改进。改造方法以“加法”为主,对火塘增设排烟道,直接排出室外。以干湿分区为原则,在后室预留卫生间区域,通过预埋的排污管道疏通至化粪池。减少家具与墙体遭受到烟熏的污损,降低居住者在此环境中身体健康遭受的损害。另外,在地居式干栏建筑中,一楼需增设并合理布置化粪池,预留二楼排污管,有效解决生活污水的排放问题。楼板可使用浇筑混凝土预制楼板,以阻止一楼牲畜粪便腐烂气味蔓延至二楼居民的起居处。同时对一楼的家禽家畜生活区进行合理分区,以便对其产生的排泄物进行有效整理与清洁。在二楼,根据居民的生活状态,应尽量保存现有格局,提倡居民长久以来的生活方式与起居模式,不应大拆大建。

(3)构造技术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在楼居地居干栏式建筑中,两侧山墙主要起到抗风的作用。房屋承重的主体在于用木柱和横梁以穿斗式与抬梁式的结构构筑的屋架,以杉木为立柱,柱下垫以柱础,排柱纵横对称,穿枋连柱,铺檩架楹,构成紧密相连的房屋木构架,具有防震、抗震特性。基于结构提升干栏式建筑的构筑原理,加强立柱的强度即可延长建筑的寿命。柱子与穿枋过多亦会影响空间的使用率。原木质的立柱可使用红砖砖体进行更换,形成良好稳固的立柱,添加适当的木质穿枋。砖体立柱稳定结实的特性,保证房屋稳固的同时可以减少立柱数量,为室内空间创造更加实用的空间。现代家用电器等设备的引入,对地居式干栏建筑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原始的建筑主要以木质结构为基礎,容易发生险情。电线进行运用阻燃材料套管,严格执行消防电气设计,防火设计规范,木质结构的房体对火灾事故的“消”和“防”无疑都是十分重要的。

(4)本土建材为主,多样性结合,增加美感。苗村村布停屯、农音屯、口合屯等地的干栏建筑用材主要以原木,木板、夯土墙以及陶瓦的自然表面的材质筑成。通过长时间的改进,部分的建筑在经历上百年的演变过程,特别是解放后,建筑材料开始更新,原先的夯土墙,由红砖进行砌筑,砖面不做任何装饰,红砖的纹理加上规则的砂浆粘贴纹路,形成良好的原始表面纹理。红砖的硬朗配合原木条、原木板的柔和,古朴的风格再现,更显地居式干栏建筑的能适应多变的材料体现。在原有风格定位的前提下,增加材料的多样性搭配,材料升级后,愈加展现建筑的灵活性、适应性与时代感。

(5)本土元素运用,突出装饰特色。大部分设计师对壮族元素的了解,局限于壮锦、民族纹样、壮族服饰等元素的变形与嫁接插入,即认为是民族元素的体现。在天等县的民居中,装饰元素主要为简洁的直棂窗、平板实木门,独特的斜撑挑手结构,屋脊利用瓦片组合成当地特产茴香八角的式样,建筑构件以稳定建筑的实用性为主。解放后,精美雀替的引入,更让其添加异彩等等。当地传统特色元素,建筑样式都应沿用与保留,让其在建筑再生后,依然能在装饰的细节上体现本地楼居建筑文化的异样色彩。

4结语

在地居式干栏建筑改造与升华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城镇的建筑模式的影响,地居式干栏建筑是尊重农户生活习惯,突出地方本土特色,充分体现地域风情,保留与创新壮族干栏建筑下的另一支建筑特色。在住宅类型上,要符合现代住宅理念内部结构、大小高低、通风、采光、防晒、保暖等方面都要符合实用性原则。同时,考虑民居设计的美观性,使之具有现代气息,又能承载传统文化,并体现田园风光特色,只有这样干栏建筑的民居建设才能够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民居建筑
谈油画家笔下的民居
古城中的巨大“印章”
这样来介绍民居建筑
这样介绍民居建筑
建筑与数学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独特的中国少数民族民居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