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课程建设体系探讨

2017-08-18梁珍淑李昌模

科教导刊 2017年18期
关键词:培养质量课程建设

梁珍淑 李昌模

摘要 近年如何保障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诸多研究生管理人员以及学者们关注焦点。研究生课程建设是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重要基础环节,研究生课程质量与建设直接影响着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本文从培养方案建设体系的多方面观点出发进行讨论。

关键词 培养质量 课程建设 教学过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6.024

1课程建设重要性探讨

立足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和长远发展,加强课程建设,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重点,打好理论知识基础,加强和保障研究个人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坚持服务与社会发展需求。激发培养研究生潜在能力与兴趣,注重独立学习与思考能力,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为主线,充分发挥培养单位主体作用加强规范管理,鼓励特色发展,为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提供稳固支撑。

2课程建设体系模式探讨

做好课程建设,需要从培养过程以及课程管理制度建设着手,本文从培养方案建设体系;规范课程教学管理,建立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建立课程督导过程管理,宏观监控培养过程;建立课程督导过程管理,宏观监控培养过程;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等观点出发进行讨论。

2.1培养方案建设体系

研究生课程教学在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确定的基础上,应重点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目标管理要求。在课程设置方面,根据学科发展实际情况突出我校学科发展特色,各学科研究方向应注意通过课程体系优化与管理突出特色重点。教学内容要根据课程本身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分类管理,各类平台课程都要密切关注我国科技、经济、发展为主导思想,使其具有前瞻性、先进性和科学性。

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以加强基础理论、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创新能力及强化科研实践为原则;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以注重培养实践研究、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为原则。同时,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原则紧密与企业实践活动相联系共同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参照各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出台的学位标准为依据,按照尊重规律、夯实基础、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讨论确定本专业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两类研究生培养方案在修订过程中都要处理好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之间的关系,研究各学科所涵盖的知识领域及其所涉及的知识单元和知识点,明确课程问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以及内在联系,科学完善课程体系确定我校各学科研究生的课程设置。

培养方案要体现课程共享、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研究生所有课程不分层次与类别面向全校的研究生开放,研究生可以根据研究内容及方向、导师的建议以及本人的兴趣爱好选择所需要的课程。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以学科发展,及研究生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进行充分科学论证。

2.2专业学位对课程设置的要求

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为积极呼应社会经济发展中对实践型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要,进一步改革、发展和完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的需要。2013年以来,教育部将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列为高等教育重点工作,尤其是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文件中,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确定了行业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和鼓励实践型企业和行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標准制定及教学改革方面的导向作用。通过产学研平台的搭建构建联合培养基地,强化实践基地的作用,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系统工程,呈现多元化、系统化的特点,这些特点使我们需要思想理念上对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清晰的认识,并且在实施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开拓进取,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的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体系,每一个环节都是研究生学习生涯的重要部分,都是不能忽视。

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一般分为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必修环节、专业选修课、实践选修课。结合实际,深入分析这几类课程之间的关系,专业学位课程本着夯实基础的原则,应覆盖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专业选修课作为专用技术类课程,突出本校专业特色课程,本着提高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原则,相较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更倾向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突出实际应用型人才的过程。通过实践基地(企业)专家的参与授课,呈现真实的案例材料,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境,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做出判断和决策,既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使其拥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选修课中可适当安排一些实践类选修课,实践选修课聘请实践基地(企业)中,具有副高及以上、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家与校内任课教师共同授课。校内任课教师作为课程负责人,起草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与实践基地(企业)专家协调上课事宜。通过专业选修课应使研究生掌握某一领域的先进技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在该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具体建议如下:

首先,校内课程负责人与实践基地(企业)结对子,找专家。其次,由校内课程负责人起草教学大纲、教学计划、选定国内外先进教材。最后,一门实践选修课为24学时,将一门课程一分为二(课时量由学院或任课教师与聘请企业专家根据教学计划商定)校内教师主讲理论部分,实践基地(企业)专家主讲案例、实践讲学、现场研究部分,校内外有效结合。

授课形式可以采取分组讨论、团队学习、个人或分组发表、讲义等多种形式,使研究生不仅仅局限于灌入试教学方法,让研究生成为讲授者的一员,让每一个研究生参与到每一堂课。

授课过程中,探索如何保证研究生掌握某一领域的先进技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在该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模式。深入分析课堂教学、小组研讨、案例分析、咨询督导、模拟教学、仿真教学或现场教学等,对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运用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与通过数据分析预测事物发展的规律进而做出决策。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改革,课程教学效率和形式的评价体系将注重多元化评价,注重高水平人才的实际发展、注重效果。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改革创新如何将教学过程与结果评价系统地、科学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课程进行科学评价,总结经验并查找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及时解决问题。探索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之间相互联系,加强并重视课程建设,以加强课程学习为出发点,探索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的新举措。

如何真正落实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从培养方案的科学化、系统化的建立立足于专业方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体系的构建,突出专业知识体系在实践中的应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特色;课程设置侧重于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着重介绍方法及其应用;外国语学习,侧重于技能训练,重点是能运用外语工具,翻译、阅读或撰写简单的专业报告;增设所在的行业最具代表性的高水平专题讲座,突出“宽、广、新”的教学特点等方面进行研究。

2.3规范课程教学管理,建立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1)课程建设过程中,授课过程的监控。研究生教学过程管理是依据研究生培养方案所进行的研究生课程的选课、开课、排课、考核、成绩管理和试卷归档等管理工作。通过科学修订培养方案,拟定好课程后,由任课教师提交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待学院学位分委会通过后,报研究生院备案。我校新生在入学后制定一次培养计划,培养计划根据科研项目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每次开课前两周,由研究生院组织查课工作,如发现有不良记录将在全校内进行公示。

任课教师应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负责,应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课程表安排认真组织教学,保证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进度。任课教师可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研究生的特点进行灵活教学,鼓励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或其它有利于研究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方式。培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与实践能力的研究生,其中应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与综合素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提高。鼓励教师借鉴、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

主讲教师应根据本课程特点和要求积极参加课程建设工作,探索新形势下教学规律,不断完善和更新课程的教学内容贴近实践,积极参与教材和题库的建设工作,及时修订教学大纲,参加实验室建设,从事科研工作。

研究生课程必须选用高水平、有特色的教材或参考书,鼓励选用国外优秀教材、教育部推荐的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鼓励教师编写和出版反映学科发展水平和具有学校专业特色的研究生教材。

(2)研究生与任课教师问的互评。课程学习结束后,通过考核评价效果。任课教师在考核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总结,为进一步提高和发展教学成果提供依据。任课教师教学总结内容包括研究生学习情况分析、教学效果分析、实践技能能力分析等。任课教师所在学院则定期对任课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考察并记录考察结果,作为教师考核与学科质量评估的依据。

研究生与任课教师问的评价也是互相问促进过程。老师通过考核、作业、课堂表现等多方面给予评价。学生通过研究生管理系统中的评价系统给予评分。评教贯穿全部教学过程,可分为三级指标,即:教学前准备过程、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教学中的内容、方法、效果等:课后评教等。

2.4建立课程督导过程管理,宏观监控培养过程

(1)督导专家队伍建设。督导委员会由7~9名督导专家组成,由各学位分委会报送专家。督导专家针对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开展专题调研研究,并提出建议和意见;进行有关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案修订、论文开题、中期检查及学位论文抽查的评价等工作。各学院设学院研究生督导专家组,负责学院的督导各项工作。校督导委员会负责全校的督导工作的同时,应协助做好学院研究生教育督导工作。

(2)研究生督导员队伍建設。为将督导工作覆盖培养全部环节、监控无死角,将在研究生队伍中选拔一批研究生督导员。研究生督导员在上课等培养期间发生的情况做好记录,及时反馈给督导委员会及研究生院。督导员课堂记录内容包括:应上课人数、实际上课人数、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以及课堂效果、教师授课准备情况、上课态度、课上互动等内容。课程学习结束后,及时向督导委员会和研究生院汇报。

2.5在课程建设管理中,应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

近年,各高校不断引进人才的同时,各学院或单位为满足其新任教师的工作量就会安排讲授研究生课程的情况屡有发生,因第一次接触研究生课程,在授课技巧、授课过程中与研究生们的互动、教学环境的掌握等,诸多过程还无法掌控。为保障授课质量,研究生任课教师应具有爱岗敬业、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研究生任课教师原则上应具备丰富的教学与科研经验,同时具有副高级(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及以上职称,部分学科可放宽至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讲师。对新上岗的研究生任课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首先,己为本学科的本科生主讲两年以上相关课程,并且本科生评教成绩为优秀。其次,因研究生学习课程的过程不仅是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过程也是学习科研研究方法的过程,因此对任课教师的科研方面也有一定要求,如:近三年主持或参与一项以上省部级科研项目,并在国内外正式出版的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过三篇与本学科、专业有关的学术论文,或有主编或参编的著作出版。

实行课程负责制,设置课程带头人制度。研究生队伍的不断壮大,研究生课程上课人数往往少则10人,多则100~200多人。上课人数过多,多少会引起授课过程管理的混乱,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以及管理的规范化,有时需要分班上课;有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一门课程由2人及以上教师来授课。

3结束语

总之,做好系统化课程建设,通过督导授课形式与效果,选聘任课教师、定期评教以及研究生教育督导组全程督导等,进一步规范课程建设。同时,做好示范课程建设,用以点铺面的形式做好示范带头作用。

立足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和长远发展,加强课程建设。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打好知识基础,加强能力培养,坚持服务需求。课程建设中应尊重和激发研究生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发散式思维方式和批判性思维,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强化责任意识、完善保障制度和运行机制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具有专业优势的培养单位主体作用,调动教师与研究生的创新积极性,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的规范化管理,突出专业特色,为培养高素质的研究生提供有力支撑。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为主线,充分发挥培养单位主体作用,调动教师和研究生的积极性,加强规范管理,鼓励特色发展,为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提供稳固支撑。

课程建设过程中,如何在高校学科结构调整下通过课程建设进一步拓展研究生教学的特色优势;在交叉背景下如何从微观上实践课程资源的有效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如何通过对研究生教学资源(课程资源、实践资源和教学运营资源)信息的科学投国际与分析,实现管理层对教学运行的有效、整体把握,提高教育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等问题也是课程建设中的关键。

猜你喜欢

培养质量课程建设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慕课理念下研究生培养过程控制体系构建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