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静一《创造的音乐教育法》译介及其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启迪
2017-08-18李张欣夏慧晶
李张欣 夏慧晶
摘要 林静一《创造的音乐教育法》中指出音乐教育和音乐创造密不可分。音乐教育培育出的音乐素养是音乐创造的前提。音乐教育中应该最大限度地重视学習过程,在提高音乐基础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创造性。这才是音乐教育的基本目标。但在对孩子的音乐教育及创造的教学过程中会存在诸多误区,如过分重视理论而忽略实践,对于形式化教育的执着,以及标准过高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 音乐教育 创造力 创作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J60-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6.019
1关于林静一的《创造的音乐教育法》
《创造的音乐教育法》是日本人林静一于1968年在音乐之友出版社出版的关于音乐创造和音乐教育的书籍。至今在中国还未有译本。该书分为上下两部分,第一部分共有十个章节,包括音乐的本质、音乐和人类问的关系、音乐教育、学习领域的考查、学习形态与教育方法、音感和调性、视唱教程、评价方法、日本音乐教育定位、爵士音乐与其它音乐,第二部分共有八个章节,包括旋律感与兴趣、二音的变化、三和弦的学习、四音的创作、五音音阶的创作、自由创作、歌词与创作、音乐性与创造性学习等。
本文建立在对该作品的上半部展开翻译的基础上,总结出作者在音乐教育和音乐创造上的主要观点,并从中抽取值得借鉴的经验。
2音乐教育和音乐创造
说到音乐教育是什么,我们可以理解为,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而音乐创造包含在音乐教育的范畴里,其含义一般具有包容性的特点,需要对学生积极主动追求音乐价值的创新实践活动进行鼓励和支持,提高认知世界的能力,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3音乐教育的目标
大师向弟子传授某某流派的音乐也好,以艺术教育为名向学生灌输过往已有的名曲演奏法也好,还是像培养技工一样培训也好,这些方法不该应用于学校里的音乐教学中。就算孩子要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学习不同的演奏鉴赏不同的曲目,这样一边倒的教育方法并不是音乐教育的目标。
音乐教育,也就是说学校中教授的音乐应该最大限度地重视学习过程。在提高音乐基础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创造性。这才是音乐教育中的基本目标。提起基础能力,往往被理解为极其幼稚的毫无音乐性的东西。但是,所有的学问或者艺术,都是由单纯的基础能力训练和对此抱有的兴趣组成的。创造性也正是由此产生。
4音乐教学及音乐创造中存在的误区
4.1过分注重理论而忽略实践
对于音乐人来说,希望进一步钻研学术。但是这里想强调的是,无论是什么高深的学说理论,过于抽象的话就毫无意义了。脱离实际的理论及缺乏创造性的学说是无法满足普通人的需求的。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些理论学说要在实际教学中起到作用。
教育学不是学者的私有物,儿童和学生才是教育的对象。制定并遵循正确的教育方法最后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呢?进一步来说就是会发展成怎样的社会呢?放下对难以理解的学说的钻研,投身于平凡的教育工作才是明智的决定。从事义务教育的教师由于职业素养专注于把眼前的小事做好,忙于每天认真教导学生的工作中,无法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
高中老师对于处于爱说理学生也采取以理服人的手段,让自己深陷专业的理论中。而这样不就是将音乐的难度过于放大了吗?另一方面,大学教师脱离了小学到高中这些教学实践后,就变得只会考虑各种各样高深抽象的理论。这在外人看来音乐就像虚幻的存在。将各个阶段保持连贯,才是理论结合实际的教育方法。
4.2执着于固有观念的形式化教育
原本教育中就存在教条主义和严格训练的方式。有些个人难以改变的公认的法则,其中包括填鸭式教育。正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样的方法不仅仅存在于古代的私塾教育中,现在也依然存在着。认真观察会惊讶地发现现在的音乐教育里也存在这个问题。
某些拘泥于形式的创作中,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先考虑第一个音用“do mi sol”中的哪一个,再考虑四小节中用“so si re”中的哪一个。创作不该如此。品味并理解“do mi sol”才算是掌握了音乐,并用创造力去思考如何组织这些音。不是去模仿而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用心去感受,然后自由发挥创作。
4.3对孩子的标准过高
现在音乐教学都以出色的演奏为最终目标。所有的能力和对音乐的把握都是为了能完成出色的演奏。孩子在音乐会上都带着一副成熟的表情来进行演奏,他们都经历过高强度的训练。可是这样过于华丽的演奏却很受欢迎,得到了高度评价。不管是比赛还是普通的联合音乐会,内心都要给参加者排上名次,期盼着自己的学校是第一,并引以为傲。音乐会结束后开会反省时,会有很多的评论,普遍都是演奏的好与坏的问题。
很多课程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演奏训练。指导教师千篇一律会说“练习时间不够,所以演奏的效果不好”。他们不管失败的原因,只注重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一结果,这样的不甘心出发点并不好。用成年人的演奏标准来要求孩子过于苛刻。教育应该是基于孩子的演奏水平,让孩子进行适合他们自己的演奏。
经常有这样的抱怨,一周进行两次课程指导,孩子怎么也掌握不了演奏要领。很佩服这些想让孩子在各方面达到完美的热情与信念,但是偏离重点的训练却是在浪费时间。除了一些特殊的场合,应该避开必须要高强度的训练才能完成的演奏。
演奏水平的高低与乐曲的难易程度,以及编曲的风格有关,更多情况下缺失受演奏者基本能力不足的影响。在演奏和创作学习中,每个年龄段的孩子所演奏的水平和内容是有范围和限度的。这是事实已经证明的。无论采用什么教育方式来实践,孩子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可以预知的。
5开展音乐创造学习的注意点
5.1教师的个人素养
有些教师自身就抵抗创作,始终感到迷茫。这一方面是由于教师自身创作经验不足而产生低调感的原因。提高音乐教师的自身素质,是搞好音乐教学、培养孩子音乐创造力的关键。教师是孩子的园丁,是塑造孩子灵魂的工程师。音乐教师自身的素质如何,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至关重要。
要从战略的角度,确立对孩子的教育观,对孩子实行音乐素质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音乐理论,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开展音乐创造学习。同时也要学习心理学,分析了解孩子的不同心理特征,运用于音乐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提高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在音乐创造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5.2提供创作的机会
教师能提供的最简单的创作机会就是即兴演奏,只要孩子们掌握了一定数量的音符就可以直接进行创作活动。即兴演奏可以称为音乐中的会话,即使是只言片语也能进行会话。即使不懂语法也能做到。至少能够很好地交谈。只要简单的交谈就可以,因为会话不是文学。同样,即兴演奏未必是一首完整的乐曲。不开口说的话,外语会话就不会进步。音乐也如此,只有孩子们开始了音乐会话才能有真正的音乐产生。
经常听说因为不会记忆乐谱所以不能进行音乐创作。记谱比音乐基础教育难,就像在语文学习中听写比阅读难一样,创作学习中不必急于记谱。文章虽然不会写,但是即使读不懂文章也存在着会话。进一步说就是不会写谱但也能即兴演奏。而且这是有实证的。所以可见首要的是经常给孩子们提供创作学习的机会,创作学习才会由此开始并发展。
在语文课上的作文环节,孩子们可以创作自己的文章和诗。图画以及美术学习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在创作,才有了孩子们的绘画作品。那么为什么在音乐课上却只是演奏鉴赏那些做好的模式化的乐曲呢?因此以音乐创作的学习活动为基础,演奏和鉴赏才能成立。提供创作的机会在整个音乐教育环节处于首要位置。
5.3合理的家庭教育
家庭环境是创作的第一条件。我们的使命是尽最大努力去改善环境,用心去探索世界。音乐环境也不例外。给孩子玩音乐类的玩具是一个办法,但家人的生活态度才是重点。这里不是在极力主张早期音乐教育。无论如何,我们希望培养孩子以最纯粹的态度去对待音乐。
最近有被称为教育之母的人。从孩子幼儿时期起就参加培训班意图培养音乐天才,或者在进入名校之前进行填鸭式的英语、数学学习,这种近乎监狱式的教育方式令人不忍直视。可悲的是,受伤的是我们的孩子。“如果想要了解孩子的话,看一看他的家长就知道了”虽然有些训诫的口吻,但希望家庭里可以端正教育的态度。创造音乐气氛即是为了家长,也是为了孩子。无論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对孩子不可过于苛求。只有合理的家庭教育才能对音乐创作提供土壤。
6结语
总之,创造性的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根本,创作性的学习活动是其主体。对创造性的要求是当今音乐教育的主题,只有提升孩子的音乐创造能力,音乐教育才能拥有持续的生命力。而同时随着音乐创造的开展,音乐教育也需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