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与社会现实结合的方法
2017-08-18沈晓娜
沈晓娜
1、盘活课堂,鼓励学生手脑并用
传统历史课堂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要做的只是端坐听讲和做好笔记。其实,课堂同样是学生的课堂,我们可以变课堂为探索和创新的基地,让学生动起来。例如讲到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时,我先让学生用橡皮泥试制一些活字,排成自己喜爱的一句话,然后蘸上墨印在纸上,体会活字印刷术的效果。然后我又给学生提供了蜡纸,让他们在蜡纸上写字,再用油墨印刷出来,比较一下两者的印刷速度。这两个小活动让学生忙得不亦乐乎,他们感觉后者印刷速度还不快,也不方便。那么如何提高印刷速度呢?我介绍了王选教授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这项发明引发了一场技术革命,从而彻底改变了我国印刷业的命运。最后,我启发学生:未来的印刷技术会发生怎样的革新呢?同学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从考试角度来说,活字印刷术不会考得很难,但是做老师的,自己要有一种“大历史”的观念。我们学习的历史不仅仅是政治史、经济史,还有文化史、社会生活史。通过这样简单的动手操作,学生意识到并非王侯将相才是历史,印刷术的发展也是历史。其实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如同一块多棱镜,折射出多种色彩。
2、走出课堂,踏进辽阔的社会天地
谁说历史教学只能发生在学校的课堂上?课堂之外有一片更广阔的天地。记得去年快要讲到丝绸之路那一课时,我听说常州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展览《丝路瑰宝——敦煌艺术大展》,想以点带面,通过窥探敦煌这个神圣的地方来感受整条丝路的辉煌。以前教学时,我会带学生观察书本的丝绸之路路线图,再结合课本文字介绍丝路的价值地位。这次趁着展览期间,我带学生参观了敦煌壁画、敦煌彩塑、藏经阁文献等,学生能够“神入”历史,近距离了解敦煌石窟艺术的博大精深,在时空积淀中寻找古代丝路上发生的各类事情。就在博物馆外面,我趁热打铁,向学生介绍了国家的一个重大决策——建设“一带一路“工作,同时启发学生思考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今天我们如何利用好这一经济带。有了看展览的知识储备,学生以古观今,讨论这个问题就比较容易了。
课堂并不局限在一个地方,当我们把课堂延伸到社会,赋予它新的活力时,定别有一番滋味。
3、挖掘内涵,发挥乡土史的优势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每个地方也有自己的乡土史。充分挖掘乡土史的内涵,把它运用到历史教学之中,可以产生奇妙的效果。我曾有幸观摩过一节公开课《南方经济的发展》(北师大07年版七上第21课),这位老师别出心裁,从常州的别称——兰陵说开去,引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山东有个兰陵县,很多常州人就是从兰陵县过来的,提问北人为什么要南迁呢?再让同学们想象假如自己成为了一个旅行到常州繁华地段的商人,会碰到哪些场景。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讨论中很自然地突破了江南经济发展这样一個难点。接下来这位老师介绍了苏南地区出现的“用工荒”现象,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这位教师把整节课用常州的乡土史串起来,再借用时下热门的穿越方式,学生感觉十分亲切和有意思,思路也被打开了。每个人都有浓烈的乡土情,落叶还要归根,把这种情意好好用起来,既能提高学习效果,又能增强学生对家乡的关注,何乐而不为呢?
这个活动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调查采访的能力、历史比较的能力。不是说开展一个活动就能让学生有多明显的成长,关键是教师要放手,教给学生研究历史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自己会研究一些感兴趣的主题,更容易关注社会现实,比教师的讲授不是要好很多吗?
初中阶段的历史是普及性的历史,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历史的通鉴功能,值得我们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探索和实践。愿我们携手努力,搭建好历史教学与现实沟通的桥梁!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丽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