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种近现代目录学著作中分类方法的对比分析

2017-08-18曹跃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7年7期

曹跃

内容摘要:通过对《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书目答问补正》、《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三种近现代目录学著作中文献分类方法的对比分析,尝试展示清中叶以来目录学关于分类法的总结、异同和变化,以及分类法对于目录学的意义。

关键词:《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书目答问补正》《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四分法 目录学

基于中国在世界历史上长期以来的文化繁荣,中国的文字材料、图书文献方面流传、整理、研究的历史也几乎可以称之为当今各国中无可相匹的。鉴于这样丰富的学术资源,如何使之类别分明,源流易考,价值清晰,作用得宜,是历代文献工作者致力一生的问题。于是自西汉刘向父子辑《七略》以来,对典籍的追考开始明确出现了分类编目的方法路线,亦即今人所称之目录学。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录学的研究方法与成果也日新月异,至于清朝乾隆、嘉庆之后,其体系完备,绝胜历代,影响之广,直至如今。现在,通过对《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以下称《简目》)、《书目答问补正》(以下称《补正》)、《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以下称《中目》)这三种近现代目录学著作中文献分类方法的对比分析,可以为我们展示清中叶以来目录学关于分类法的总结、异同和变化。

一、四分法

(一)四分法的出现

四分法即传统图书目录分类中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方法,一般认为起源于西晋,可考的最早出处是晋秘书监荀勗基於曹魏秘书郎郑默《魏中经簿》编纂的《中经新簿》,自此之后,四分法因对当时图书主要类型的较为完善的概括和简明扼要的规制,克制了《七略》等前代著作分类芜杂的弊病,获得了传统目录学分类方法中的主要地位,在至今近一千七百年的历史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四分法的发展变化

应该说四分法在早期其实是比较粗糙的一种分类法,但随着目录学和文献整理研究的发展,四分法被历代学者不断改良、扩充和细化,大量原来不能定类的书籍确定了分部,历代新出现的文献、文学形式逐渐囊括,对四部中以具体内容、源流派别为标准的细致区分,乃至四部之外的文献(如丛书、姓名考略等)以附录形式弥补四部不足。至清乾隆中纪昀修《四库全书》,编纂《四库全书总目》以及《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时,四分法达到了其学术历史上的巔峰。直至当代,若需研究古典文献方面,四分法依然是不可或缺的有效工具,如建国后编著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也是当代目录学对四分法的继承和发展。

二、各书四部之间的对比

(一)经部

经部在《简目》、《补正》和《中目》三部书中并无特别显著的区别,这固然有明清科举考试对儒家经书的规范化要求,同时也是清代乾嘉考据学派对经书考订几于大成的表现。而就细微处论,《简目》与《中目》作为国家主持编著的文献库藏整理书目,其小类的分佈完全依照书籍内容相关划定:

《简目》经部i:卷一:易类;卷二:书类、诗类、礼类;卷三:春秋类、孝经类;卷四:四书类、乐类、小学类

《中目》经部ii:卷一:总类、易类、书类;卷二:诗类、礼类、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

而《补正》作为张、范意在答“诸生好学者来问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iii”而开列的学习经史词章考据诸学指示门径的导读目录,就特意突出了教、学应用的方面,区分列经与注解为“正经正注”和“列朝经注经说经本考证”,拥有了更强的指导性。

另一方面看,《简目》与《补正》都将“小学”作为经部的一大部分,而《中目》中则统而言之,不设单项,也可以看出经学正统对前二者的影响,以及《中目》對文献的纯粹收集整理的性质。

(二)史部

史部在三部书中的区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从总体上看,因为《中目》在编辑时很大程度上参考了清纪昀等人的《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称《总目》),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改进,而《简目》则是与《总目》同出一手的简明版本,所以《中目》与《简目》的区别大多集中于改动的部分上,《补正》则另有自己的机杼。

其中最大的一部分,是就史书的归类而言。《简目》与《补正》完全承袭了《总目》中正史、编年、纪事本末、杂史、别史的分类方式,以及“凡一书备诸事之本末,与一书具一事之本末者,总匯於此,其不标纪事本末,而实为纪事本末者”为纪事本末,“事系庙堂,语关军国”为杂史,“处上不至於正史,下不至於杂史者”为别史iv——这样性质上十分模糊的界定标准,更存在除体裁区别之外,帝国官方或前帝国官方是否承认——这样隐形的区分界限,故致使史书划分的主观性不免偏强,后世争议亦颇多。

《中目》鉴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在编纂过程中进行了着重调整,完全以体裁为据,将史书重新划定为纪传、编年、纪事本末、杂史四大类;纪传下又分汇编、断代、通代;编年即纪事本末下又分断代、通代。意在消弭前书在分类上主观性强的弊病。这样的划分方式诚然较前代目录更为清晰,但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杂史”一类将不能以前三种体裁划定的史书大杂烩似的囊括,并未细加区分其内部的体裁差异,而汇编与断代、通代的界限又使得类似于《史记》《三国志》等,版本各异且与其《索引》等旁系及《二十二史》等丛书牵涉甚深的史书必须拆分入不同的类别,在检索上也造成了一定困难。

(三)子部

子部这一部分中,《补正》与《中目》在取书上由於时代关系,以及子书历代印行不若经史把控严格,明显要比《简目》收录的视野更开阔,很多晚出的石印善本,以及由於西方先进影印手段传入才得以现世的版本被二家选取。然而在各类别子书的选取中,《补正》因其读书指导的性质,并不太重视本子的历史文物性,甚至反而更多的选用了善而易得的版本,例如《庄子郭象注》条中补正:“余杭章炳麟《庄子解故》一卷,杭州局刻《章氏丛书》本。v”

《中目》与《简目》以其官方修订以用来总览国家文献之缘故,对于版本的要求更为严格,《简目》纯以《四库全书》藏本为依据,不记录四库之外的善本,《中目》则严格遵照古籍文献收藏“三性九条”的标准,对流传尚多的版本选取较少。

综合看去,在子部分类与收书中,《简目》胜在“纯”、“正”,《补正》胜在“宜”、“易”,《中目》胜在“精”、“细”。以医书为例,《简目》以代际为绳,起先汉《黄帝素问》二十四卷,终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二卷,遵《总目》医家类序录,不分类别:

“明制,定医院十三科,颇为繁碎,而诸家所著往往以一书兼数科,隶为难,今通以时代为次。”vi

《中目》的分类vii则极为细緻,定界精确,易於查考:

子部 卷十六 医家类/丛编/医经/本草/诊法/方论:伤寒金匱;诸方;外科;眼科;妇科;儿科/针灸/养生/史传

《补正》则录书少,分类简,其《子部?医家第六》起《素问王冰注》二十四卷,终《千金宝要》六卷,书共计十三部,四九分类,前四部断为“以上古医书”viii,则其简明易求,致用为主之意,自不待言。

(四)集部

于集部,三书的异同大致与子部类似,《简目》内容上可以看出是体裁类型、时间顺序并行,然而并不明示,也不定义无明确标准,其子目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

《補正》同,唯无词曲类,但子目下的小类区分较明,以时代为序将别集分为了:汉魏六朝、唐五代、北宋、南宋、金元、明清,于明清又特别依类型分为:明清理学家集,清考订家集,清古文家集,清骈体文家集,清诗家集,清词家集。

《中目》则子目更多,划分愈细,在与《补正》相似的别集子目之外,于“总集”下又分:汇编、通代、断代、地方艺文、家集。“词”下又分:汇编、别集、总集、词话、词谱、词韵。“曲”下又分:诸宫调、杂剧、传奇、散曲、俗曲、弹词、宝卷、曲选、曲谱、曲律、曲韵、曲评与曲话、曲目。

统一来说,集部由於是因特定作者、作家群、文体而汇集成的文本集的分部,其下的分类标准并不统一,故而必定随著更多作品在当前时代的发现、整理而不断变化,所以从《简目》、《补正》到《中目》,集部目录分类的变化,其实正是目录学、文献整理和文献学本身在当时发展水平的体现。

三、其他部分

四分法之外的其他部分,在三部书中是唯独《补正》所特有的,其将“丛书目”独立为四部之外的一卷,又设附录:别录、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盖因张之洞编纂此书的初衷是所谓:“随手记录,欲使初学者便於翻检,非若藏书家编次目录,故不尽用前人书目体例。ix”亦即为追求实用性而特别添加。

四、结语

从对以上三部目录学著作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并总结出以下几点:

其一、由于四分法是随中国目录学产生发展而同时发展起来的分类方法,又长期具有主导地位,故即使在当代的中国目录学研究中,也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其二、通过对比《简目》与后两者,可见近现代目录学的发展,自清以后,日益趋向对已知文献的精确分类,以及对正在被发现文献的应如何定性的细致考察。

其三、由於传统儒家文化统治地位的丧失以及印刷、保存技术的进步,近现代目录学的取书标准和分类标准,随之更加学术化、客观化、严格化。

其四、目录学研究的方向性、目录学著作的编纂目的,极大地影响其采选的分类与编次方式,故而通过反向研究分类与编次,也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某些目录学著作的编纂目的和过程。

注释:

i永瑢等,《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ii《中国古籍善本》编委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iii张之洞、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扬州:广陵书社,2007年版),页1

iv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页437-460

v张之洞、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扬州:广陵书社,2007年版),页124

vi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页856

vii《中国古籍善本》编委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viii张之洞、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扬州:广陵书社,2007年版),页140-141

ix张之洞、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扬州:广陵书社,2007年版),页2

参考书目:

(1)永瑢等,《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12年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之洞、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2007年版,广陵书社

(3)《中国古籍善本》编委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1994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4)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1965年版,中华书局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