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存在主义解读

2017-08-18刘晓花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7年7期
关键词:艾米丽存在主义萨特

刘晓花

内容摘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故事讲述的是美国南北战争后,南方小镇一户没落的贵族家庭小姐格里尔生·艾米丽的生活窘况:一方面她渴望通过人生的自由选择来追寻自己的幸福,另一方面却又被残酷的现实无情吞噬。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在小说女主人公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无论是“存在先于本质”,“他人即地狱”还是“自由选择”思想,都向读者诠释了存在主义的内涵,也为现世的人提供了生存指导。

关键词: 萨特 存在主义 艾米丽 地狱 自由选择

一、引言

1949年威廉·福克纳凭借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后的一个南方小镇,讲述了女主人公艾米丽在家庭没落后的生活窘况,以及最终堕入人生地狱的悲惨故事。美国南北战争后,社会危机以及人的存在危机越发突出,个体生命的危机感,虚无感和荒诞感成为普遍的生存体验,萨特的存在主义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现象。存在主义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重要性。它有三个著名的观点:一是存在先于本质,即个体生命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属性和品格特质;二是他人即地狱,也就是他人在个体生命塑造自己的过程中总是起着阻碍的作用,因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将是冲突不断的;三是自由选择,即个体生命可以通过自身自由的行为选择来实现人生目的。存在主义旨在发现人的价值,探求人的生命和存在的价值。

二.存在主义思想在艾米丽身上的展现

1.存在先于本质

依据萨特存在主义“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个体生命的“存在”先于“本质”出现,也就是说“存在”是“本质”的前提条件,个体生命不存在,则一切都将不复存在。福克纳与存在主义先驱萨特的会面,或多或少让他的文学作品也染上了一些存在主义的色彩。《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女主人公艾米丽小姐是客观存在于物质世界中的个体生命,她的存在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个体生命的存在是她从事一切活动的前提。在生命“存在”的条件下,“本质”才有了诞生的可能。作为独立个体实实在在存在的艾米丽是她塑造自己个性特征和从事一切活动的前提条件。因为她“存在”着,她不是一个虚幻的人物,所以她的一切活动都是真实可感的。她的语言和动作客观存在于现实世界中,所以才能够被人谈论和评价。无论在父亲去世前还是去世后,她“存在”的事实并未发生任何改变,然而她的“本质”却不是一成不变。艾米丽小姐在父亲去世后便将自家的大门永远关上,不再与外界有过多的来往,表面上艾米丽关上的是物质世界里实实在在的大门,但实际上,她是将通往自己心里世界的大门给封锁了,她将自己孤立于群体之外,毫不犹豫地投入了孤独的怀抱,也为自己悲惨的人生埋下了伏笔。

2.他人即地狱

海德格尔曾说过在世界上存在的人不可避免地都要同其他人打交道,他人在个体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阻碍者,给主体带来无尽的麻烦和烦恼。只要个体存在于群体中,只要有他人的存在,那么在与其他人的相处过程中,主体或者与他人合谋,或者赞成他人,或者反对他人。萨特在其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第三卷的第三章《与他人的具体关系》中也详细分析了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他指出:“他人即地狱”。他人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个体,这种客观存在的个体不同于物品,他不但存在着,而且还对“我”构成了威胁。因为他是自由的个体,在他的“目光下”,“我”也是他人。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要从他人的目光或他人的地狱中解脱出来,只能有两种途径:要么心甘情愿地做别人的物,要么使他人做自己的物,去操纵他人。对于艾米丽来说,父亲在她的人生建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年轻时候,父亲认为将艾米丽与残酷的外界隔绝起来,便是对艾米丽最好的保护,因此,他赶走了所有来向艾米丽求亲的人,结果导致艾米丽在三十岁的时候还有没男朋友,父亲的专制和自以为是无疑是造成艾米丽悲惨一生的重要诱因。在父亲的眼里,艾米丽更多的是他想要操纵在手里的物,他对她要有绝对的控制权。后来艾米丽遇见了荷默·伯隆,他的出现,在所有人眼里看来,如同一束明媚的阳光,照亮了艾米丽黑暗的人生。艾米丽甚至走出了那封闭的大门,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中。正当所有人都以为这个男人要将艾米丽从痛苦的深渊中拯救出来的时候,实际上却让她堕入了无边的地狱。荷默·伯隆本人说过他是无意于成家的人,而艾米丽却是深爱着他,将他视为自己人生的最后寄托,为了将爱人留在身边,艾米丽做出了非人的举动,那就是她毒死了荷默·伯隆,并将他的尸体保存了下来,每日与他同眠。至此,艾米丽已经完全脱离了正常人的生活,堕入了无边的地狱。如果说艾米丽被父亲当作物,被置于父亲的地狱中,那么在这里,艾米丽也将荷默·伯隆视为她的物,想要操纵他的人生。如果说父亲是艾米丽的地狱,那么艾米丽又何尝不是荷默·伯隆的地狱呢?

3.自由选择

存在主义先驱萨特曾经把存在主义哲学看做是“自由的哲学”或者是“人本自由哲学”,其中一个基本观点便是认为人的存在首先是一种自由,这种自由的核心内容就是自我选择。根据存在主义“自由选择”论,存在于这个荒诞世界中的所有人不得不自己进行选择,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从而赋予自身以本质。自由选择是与生俱来的,而且是任何处境都限制不了的。艾米丽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从本质上来说,是她自己“自由选择”的结果。即便是父亲生前凭借着他的权威,对艾米丽的“自由选择”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但是却无法从根本上剥夺她“自由选择”的权利,因而她有权利选择是顺从还是抵抗。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解释,“自由”跟“存在”一样,有着它无法被人撼动的地位。那么,艾米丽选择不去与父亲对抗,不违背父亲的意愿,以至于三十岁时还没有成家,这也是她自由选择的结果。父亲去世后,艾米丽又通过自由选择,选择了一种孤独的生活,大门紧闭,不与外界的人接触,宁愿在孤独的世界里沉沦,也不愿意把自己的心扉打开,展开新的生活,从而在悲剧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遇见荷默·伯隆后,艾米丽选择勇敢地追求自己渴望已久的爱情,而在希望破灭后,她又毫不犹豫地选择用死亡将这份爱禁锢。艾米丽每一次的选择,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是自由的选择。

三.结论

从存在主义的视角重新解读《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作者发现艾米丽的“自我存在”是她赋予“自己本质”的前提,因而一个人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首先得维持自己的存在,因为“我”不存在,则一切都将成为虚无。现世的人常常忽略“存在”的重要性,视其为理所当然,这也导致了他们将自己的人生本末倒置,所以正确的认识到“存在先于本质”对人生有着重大的意义。其次,“他人即地狱”,看似是一种悲观的处世哲学,却也需要辩证地对待。对于艾米丽来说,无论是亲人父亲还是爱人荷默·伯隆虽都是她堕入无边地狱的诱因,自身却也需要反思。身处现实世界的人,应当认识到“他人即地狱”也是要有前提条件的。 因此,我们不应该片面地理解“他人即地狱”这个观点,认为在我们身边出现的所有人都是要将我们置于地狱的刽子手,因为如果我们能正确的认识他人,认识他人对自己的判断,认识自己,那么他人未必就是我们的地狱。最后关于“自由选择”,一个人想要拥有什么样的人生,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全看自己如何选择。艾米丽小姐选择孤独,选择将自己蜷缩在那摇摇欲坠的哥特式建筑中,以寻求庇护,这是她自由选择的结果。身处现世的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的自由,只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出理性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William Faulkner. A Rose for Emily[M].Perfection Leading Corp.1990,9.

[2] 闵凤霞.当代英美文学的存在主义解读[J].黑龙江教育学院报,2013(09)

[3] 《萨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9月第1版,第22、323页

[4] 李钧.存在主义文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5] 薩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周煦良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6] 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三联书店,1987年,第611、72页.

[7] 吴培宏.论福克纳笔下爱米莉形象的深层意蕴[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1(4):72-74.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艾米丽存在主义萨特
存在主义美学视野中的《罪与罚》
你穿得真好看
《艾米丽在巴黎》宣布续订
今夕何夕
你自己选择
论电影《筋疲力尽》中的艺术创新
伍迪?艾伦电影的存在主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