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核心素养 构建魅力课堂
——基于初中化学微粒观培养的教学
2017-08-18耿良梅
耿良梅
(广州市铁一中学 广东 广州 511447)
提升核心素养 构建魅力课堂
——基于初中化学微粒观培养的教学
耿良梅
(广州市铁一中学 广东 广州 511447)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社会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在学生学科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要培养学生科学价值观和科学思维。微粒观是化学作为科学专业类科目的基本知识,是对自然社会认识的不断细分和深入研究,微粒观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对化学以及社会现象的理解,对学生在科学思维和研究方面具有推动作用,更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本文主要从微粒观培养的作用、问题以及具体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学生微粒观培养方面提供建议。
微粒观 科学素养 科学思维
初中生正处于思维和想象力发展阶段,微粒观的学习无疑是开拓学生思维和想象空间的最好培养方式,但我国因教育环境的不同,不少学校受制于传统教学思维“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影响,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只是通过记忆方式去学习化学,这种方式不仅无法正确引导学生,反而因为教学内容的复杂和难度的增加给学生学习增加负担。而要培养具有微粒观的学生,更重要的是使其去了解微粒存在的形式以及变化的过程,因此改善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思想,构建一个开放、直观、有引导性的教学课堂迫在眉睫。
一、微粒观学习的重要性
1、微粒观发展中的科学思维具有指导意义
微粒观是全球科学家在不同时间段通过对自然进行试验、论证和总结后得出的结论,是值得被后世科学家继续研究、论证和衍生的科学发现,对后世科学研究具有成熟的指导意义和理论知识。现如今,初中生正处于科学思维和想象力成长的关键时期,微粒观研究过程所具备的思维方式、探究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运用辩证的方式和方法对事物发展进行判断。
2、微粒观发展过程有助于现代教学改革
现代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核心点在于教学方式、教学角色和学生学习的方式的转变[1]。微粒观发现过程,是科学家通过自我意识的反应和认知、认证和反认证,不断构建思维架构,找寻科学现实,得出统一结论。这种发现过程运用在现代教学改革中,即是让学生站在学习主动位置,通过在知识内容的独立探索和自我判断,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提升。这种教育模式下的教育结果,易使学生获取高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更有助于现代教学模式的改革。
3、微粒观有助于学生持续学习能力的形成
我国传统教育方式以应试选拔模式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由单方面知识的学习能力向综合能力扩展,因此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彰显,同时素质教育也具备对人才的选拔功能。传统教育模式主要是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通过学生不停的记忆和演练完成学习任务,但在传统教育领域,学生到了大学之后,学业上主要追求自主性,很多学生都出现学业迷茫状况,这一定程度上是在初中学习过程中自主被约束导致的后果[2]。因此,微粒观的主动探索和主动求知的形成过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更有助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保证其在以后学业中持续学习的过程。
二、微粒观学习和魅力课堂构建策略
1、重述微粒观发展的过程中和背景
初中化学是凝聚了数千年历史,科学家通过不断地探究和总结得出来的自然反应结论,单一的与学生讲述和强制学生记忆结论,无形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影响学习效果。但化学微粒观的研究过程是一项充满精彩、离奇的探究故事,化学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增加教学故事引导,比如电可以分离出水分子中的氧气和氢气一课,可以事先与学生讲述这一现象发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让学生融入到故事当中时,可以记住化学反应产生所具备的条件,促使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了解想象背景,拥有整体思维。
2、引入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微粒观的学习对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求非常高,而化学则是对生活现象的总结,许多化学反应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因此化学微粒观的学习可以构建实验现象,从而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3]。在微粒构成的学习中,老师要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比如在在微粒观教学内容中讲述到微粒之间是有距离的,老师提出问题“微粒是有缝隙的吗?”让学生主动思考微粒存在的形式,然后设置实验课程,放置100ml水、一滴蓝墨水,老师提问:这杯水由什么物质组成?学生回答是水是一粒粒小水滴组成的。老师则紧接提问:“是的,水滴是由一粒粒人类用肉眼看不见的微粒组成,那么既然这杯水装满了整个杯子,水是由一粒粒微粒组成,那么微粒之间还有缝隙吗?”学生开始思考,对问题提出质疑。老师开始试验,将一滴蓝墨水滴入水杯中,100ml水瞬间染满蓝色,老师讲解:“如果微粒之间没有空隙,那么滴入的蓝墨水就无法渗入到水中。”学生明白微粒是以细小状态存在,且微粒之间是存在空隙的。
最后,老师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物质是由人类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细小微粒组成,而这种细小的微粒之间是有缝隙存在的,而且这种缝隙是可以被不同的微粒所填充的,现在人类统称这种微粒叫做“分子和原子”,它具体还有那些神奇的现象呢?同学们可以再搜寻一下相关资料,跟其他同学进行分享。”
这种引导式学习方式,有助于构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对知识进行不断思考,从而提升自身核心素养,构建充满兴趣的课堂。
3、改善教学模式,构建魅力课堂
微粒观是一项微观发现,人类不能用眼睛直接观察的到,这就需要学生不断地发散想象力。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要引入现代教学媒介,如PPT、教学录像和科教视频等,播放微粒呈现的状态以及微粒是通过怎样的形式组成物体、在不同状态的又是如何改变的,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课堂的代入感。
同时,现代课堂要构建微粒模式,详细构建微粒中原子与分子的结构,让微观的事物变得更加直观,通过动态演示微粒的变化,可以降低课本知识内容的难度,同时还可以增加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和兴趣度,通过自己亲手演示,来感受微粒组成结构和变化过程。
4、布置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核心素质
我国与西方国家科技教育的区别在于学生主观能动性上,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更别贴近于生活,老师在学生任务的制定上要安排课外研究课题的学习,学生主动去研究生活当中常见现象,比如雨后彩虹组成等,让学生对自然界的神奇现象充满浓厚的探索兴趣[4]。而学生通过完整的科技研究计划,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记录、分析、研究,能够锻炼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能力,更让学生对于微粒观拥有更加直观的认识。相比较硬性问答式考题,这种研究性课题的布置,能提升学生兴趣和主动意识,更有助于学生科学思维和素养的养成。
三、结论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微粒观的学习是一项学生需要长期时间学习和研究积累的科目。在现代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是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改变教育角色,是提升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对于化学微粒观的学习要增加具体形式的体现,通过教学媒介的引入和微粒模型构建增加学生直观体验,同时也要增加研究性课题的布置,以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思维和探索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而这样具有引导性的课堂更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张新栋.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13):102.
[2]马立军.浅谈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J].学周刊,2015,(06):196.
[3]黄爱红.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3,2(14):123-125.
[4]曾国琼.如何在高三化学复习中培养学生的微粒观[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2(1):87-89.
G633.8
A
2095-3089(2017)27-01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