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2017-08-18王艺霖
王艺霖
(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宁夏 银川 750021)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王艺霖
(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宁夏 银川 750021)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威胁。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必须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主体作用。
历史虚无主义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影响 对策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内涵
1、内涵
“虚者,模糊歪曲也;无者,抹杀消除也”[1]。历史虚无主义,简言之,就是虚无历史,即对客观历史的本质、真相和规律持怀疑、否定和消解的态度,对历史现象、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任意解释,甚至是刻意歪曲并按自己的主观意愿虚构臆造历史的一种社会政治文化思潮[2]。
2、观点
历史虚无主义概括起来有四种主要观点:(1)否定革命,鼓吹改良。认为革命只起破坏作用,无任何建设性意义,改良才是现代化的捷径;(2)否定“五四”以来的社会主义取向,把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视为离开“近代文明的主流”而误入歧途,宣称落后的中国没资格搞社会主义;(3)否定党的领导,歪曲党史的本质和主流,把党的领导视为一系列错误的延续;(4)否定中华文明,美化侵略:刻意渲染中华文明的落后,主张全盘西化,宣扬“侵略有功”。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高校的危害
1、冲击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贬低和否定革命是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历史虚无主义者常常打着“反思历史”和“总结历史经验”的旗号,随意猜测、抽象推演历史事件,将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无限放大,对中国的发展道路提出质疑,诋毁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与现实成就,从而让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产生怀疑。更有甚者,将矛头对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称马克思主义及其指导下的历史认识体系为“教条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企图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瓦解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信念。如果大学生接受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而抛弃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那就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产生怀疑甚至否定,动摇大学生关于“三个自信”理论的坚定信念,造成信仰危机。
2、削弱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3]在历史虚无主义者看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过是“奴性”文化,没有生命力,想要找到出路唯有“全盘西化”、投靠西方文明。这无疑是历史虚无主义最大的危害。在网络时代下,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各类社交平台,散布扭曲民族历史和取得成就的言论,来达到抹杀我国民族文化、打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高校作为新思想、新观点的集散地,必然成为历史虚无主义者攻击的对象之一。如果任由历史虚无主义侵袭,大学生原有的价值体系就会受到动摇,对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冲击和挑战,造成不良影响。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挑战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教学目标是“培养千千万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历史虚无主义从历史领域入手,通过否定、丑化历史达到否定现实的目的,借以摧毁我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历史依据,否定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这也正是历史虚无主义者的真正“意图”所在[4]。一旦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被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我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也无从谈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便成了空中楼阁,何谈“培养千千万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高校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对策
1、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被认可、接受和推广应用的程度”[5]。一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价值。有学者就曾说道:“它传播中国,将近百年;主宰中国,也己半个世纪。不仅对中国人的公私生活、观念、行为影响颇大,而且至今作用尚存,不容忽视。”[6]因此,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是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基础;二是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赢得自身话语权和社会认同的根本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力量源泉。当前,高校应积极通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并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机制进行传播,形成大学生共同信仰的价值共识、精神追求和行为规范,使大学生形成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坚强思想堡垒;三是要发挥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作用。十七大报告强调:“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7]十七届六中全会也提出:“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8]十八大报告也提及:“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9]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2、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的趋势,要求我们善于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传媒,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10]。一是要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宣传网络。高校要大力加强网络阵地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展到网络上,建立弘扬主旋律和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网上新阵地。二是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管理,实时分析和追踪网络动态,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同时对师生进行网络信息辨别的教育,对不法的言论提高警惕。
3、创新教学方法
(1)强化互动式教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讨论、座谈等形式,引导学生将自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想充分表达出来,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变“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教学方式,为“单一引导”为“双向互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丰富实践教学。教师要利用教学实践,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及时发现学生中受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程度,将实际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和政治信仰。
(3)注重隐性教育。教师应适当借鉴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方式,组织学生观看宣扬优秀历史文化的影视作品;举办相关的讲座、论坛、研讨会等形式的活动;充分发挥博物馆、历史古迹、纪念馆等场所的教育功能;合理利用网络辅助教学。通过多样的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进去,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1]梁柱,龚书铎.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4.
[2]李泽厚.说儒学四期[M].上海:上海华文出版社,2012:25.
[3]冯夏根,胡旭华.虚无的背后——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论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4]万陈芳.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真实面目[J].社科纵横,2010(2).
[5]葛彦东.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73-77.
[6]张万玉.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及其应对[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7]陈丽.西方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研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对冲击与挑战[D].成都理工大学,2011.
G641
A
2095-3089(2017)27-00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