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探讨
2017-08-18段丹丹
段丹丹
(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 徐州 221116)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探讨
段丹丹
(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 徐州 221116)
小学的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纵观现如今小学的思品课,仍存在缺乏专业性的教育、教学方法使用不当、教育教学与学生实际行为脱节等一系列严重问题,本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来阐述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现状,并探究其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希望今后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能引发学生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小学思想品德课 问题 原因 建议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出现的问题
1、缺乏专业性的教育
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之所以缺乏专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教师招聘的需求上。大部分的教师岗位都是在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要的学科上,其他科目相对而言很少,思政更可谓是少之又少,在每一年的教师招聘中极个别地区会出现招聘一两个思政教师,思政教师开设的岗位绝大部分是为中学准备的,几乎很少出现过为小学招聘思政老师的。这从源头上就切断了专业性的来源。
其次,从小学思想品德课的课程设置上。小学的思想品德课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应为一周三节课,实则不然,一周能安排三节思想品德课的学校很少。思想品德课安排的时间段一般都是在上午最后一节课或者是下午,在这样的一个时间段里,学生的精力不足,注意力涣散,久而久之,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不仅不能取得成效,反而会使学生认为这是一堂“放松课”,引起学生自身对这门课的不重视。并且针对学校的调课状况,思想品德课也是首当其冲,这种具有流动性的课程设置也会影响学生对思想品德这门课产生一定的偏见。
再者,从任课的教师上。思想品德课教师大部分是由语文、数学、英语这些任课老师担任,更多的小学是把这门课交给了每一个班级的班主任。班主任担任思想品德课老师有一定的好处,至少班主任是与本班学生交流接触最频繁的老师,相对于其他教师而言,较为了解学生的特点。但是,现实的状况是由于是班主任代课,思想品德课的流动性很大,并不是说学生在课堂上的空间流动性,这种流动性是指班主任对待思想品德课的随意性,可以今天上也可以明天上,可以上思想品德课也可以占用思想品德课来上其他的课。这就出现了小学中的这样一种现象:哪怕今天没有思想品德这门课,学生也会在书包里放着这本书,并且是从周一到周五没有一天落下,因为学生不知道老师今天会不会上这门课。
2、不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以书本内容为主,另外有些学校也会定期召开主题团日活动。从教师的教学方法上来看,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大部分都是照本宣读,学生仅仅是依靠书上的几行字、几幅画来体会思想品德课。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的采取是不适合该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小学阶段的孩子,富有天性,思维还未成熟,一味的灌输,不仅会让学生对这门学科失去兴趣,而且也不会真正地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另外,小学阶段加入少先队是小学生都要经历的事情,这种活动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但是这个途径反而越来越不受重视。现在,加入少先队不再成为小学生引以为傲的事情,他们会认为是年龄到了,系上红领巾就是少先队员是理所当然的。在这种缺乏教育性的活动课中,由于过于形式化,会让学生降低参加少先队的积极性以及模糊对少先队员这个光荣称号的真正内涵。整个活动下来,学生只知道身上多了一条红领巾,而不知道为什么红领巾是红色的?为什么是红领巾是三角形的?往往是重要的教育内容都被忽略了。只顾形式的教学方法是不被提倡的,真正的少先队活动是让学生获得对革命烈士的崇高敬意从而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
3、思想品德教育偏离学生实际行为
小学思想品德课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对学生进行“赤裸裸”的说教,这种教育形式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所不能真正接受的。他们往往只会在思想上知道该怎么做,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的行为与思想有很大的反差。学生也许明白在乘车时要给更需要的人群让座,但在真正的行为中,有几名学生能真正做到思想与行为一致的。最生动的例子莫过于当学生碰到红灯时,学校课堂上教给学生的道理是“停”,为什么还是有许多学生随人流“行”呢?对小学生来说,这种情况就会在他们的脑海里出现一个疑问:为什么在学校里教的与社会上人的行为是不一致的?这种疑问使学生在思想与行为上出现了冲突。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思想品德课的地位低下
我国一直在强调思想道德建设,党和政府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近年来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却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这个最基本的环节忽视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关注度太低,地位可想而知。学校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无论是高中、初中还是小学,这种现象早已让人习以为常。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不重要”的课程则被排在了其他课程的后面,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自然而然地不会引起重视,因此对于这门课的任课老师要求不高,对于学校中占用思想品德课或者调课的现象也是置之不理。其次,由于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尴尬地位,许多任课教师对思想品德课教学也不予重视。由于学校重视的只是学生的其它学科的成绩,即片面追求语数英三科的教学质量,从而忽略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忽视了思想品德的培养要从小抓起,而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则是最基础的一环。基础若没打好,就像空中楼阁,迟早会坍塌,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若没有在孩子要有的阶段进行适当的思想品德教育,就会不同程度地干扰着学生以后的学习以及生活,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2、教学方法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活动规律
教师在思想品德教育中选择的教学方法,尤其面对的是小学生,要与小学生这个阶段的发展水平、心理特点相符,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忽视了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不能根据小学生这个阶段发展的特点因材施教,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就是教师普遍采用的是一般的讲授法,然而面对学生心理的千差万别,这种教学方法远远满足不了小学生的需求。小学生天性对有意思的东西感兴趣,充满好奇,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单一枯燥的方法,会使学生失去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降低掌握知识的积极性。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不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也不从学生的水平出发,不能指导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这样则使学生失去意志力,缺乏学习信心。
3、教学内容缺少情感因素与生活的结合
每个阶段的学生有每个阶段的特点,应该把适当的因素融入到教学内容中,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因为小学生年龄、经历、心理发展的限制,对教学内容的情感感受力不强,教师要想调动学生的真情实感就比较困难。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根据这一特点来发挥每个学生自身的情感因素,没有按照知情意行的规律进行教学,使思想品德教学失去了趣味性和思想性,单调地刺激只能使思想品德课成为空头说教。另外,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脱离了社会、家庭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也可能是学校的教学活动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不能整合的原因,但说到底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实际脱节、背离的原因。
三、解决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的建议
1、切实提高认识,端正对思想品德课的态度
重视思想品德课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体现,提高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认识,培养正确的态度无论是对于国家的思想道德建设还是小学生自身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认识,需要学校与教师从思想上要重视,学校与教师重视了,这便给了学生一个信号,思想品德课还是很重要的。这样从上至下团结一致,才会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搞好搞活,加强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也要注重与学生平等交流。
2、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并进行优化组合
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要考虑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条件等因素。尤其是学生实际这一方面,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有所不同。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能力水平也会各不相同,教学方法也要有所区别。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深化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一步步深入启发诱导学生进行反思,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方法的选择,最终的目的是要让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3、让学生体验生活、实践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小学生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产生怀疑。通常我们的教育教学给予学生的是一个简单的结论即“应该怎么做”,而不是“你会怎么做”这就使学生在生活中不能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去体验生活、实践生活,知行统一才能发挥思想品德课的重要作用。
[1]张春玲.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汉字文化卷5),2016年.
[2]潘胤.小学思想品德课如何有效开展情感教学[J].现代阅读,2012(21).
[3]罗艳林.浅议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三贴近”原则[J].当代教育论坛,2011(3).
[4]顾亚利.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亚太教育,2015(10).
G621
A
2095-3089(2017)27-0067-02
段丹丹(1993-),女,汉族,江苏徐州人,在读研究生,单位:江苏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