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学院的学生学习行为国际化了吗
2017-08-18通讯作者
苏 志(通讯作者) 侯 蕾 雷 露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70 )
“海归”学院的学生学习行为国际化了吗
苏 志(通讯作者) 侯 蕾 雷 露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70 )
中国高等教育经过近30多年的快速扩张已经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系统。2016年教育部发布的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 显示,我国有3647万在校大学生和2824所高校,在数量上分别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报告同时指出,虽然中国高校的数量居世界前列,总体质量水平与世界一流大学依然存在巨大的差距,在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国际化水平不高。
海归学生 学习动能性 培养模式 探索
近几年,各大高校不断加大投入改善硬件设施和提升师资水平。在引进高层次留学人才来充实教师队伍的基础上,一些高校还专门成立完全由具有海外博士学位或海外留学经历人员组成的“海归”学院,学院按照国际化的标准进行人员聘用考核管理和组织教学科研活动,教学过程采用全英文或双语授课,教材和教学方法与国际接轨,以此作为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和声誉的重要途径。这种高等教育教学创新方式的成效如何,目前几乎还没有针对性调查研究。本文是关于北京某市属高校下的一个“海归”学院的本科生学情调研究,文中详细介绍了调查问卷设计和调查过程、调查结果分析,以及总结调研结果反映出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本文旨在为以大学生身心发展为核心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特别是国际化本科教育的成效评估以及本科教育国际化模式探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问卷
1、调查对象
本研究所涉及的“海归”学院是北京市某直属大学下的一个经济管理学院,成立于2012年,并于201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和硕士生。该学院的所有教师均具有海外经管类博士学位或海外访学经历,学院专职教师的平均年龄低于35岁。该学院的教学设计仿照欧美大学模式,例如,专业课程采用国际通用的英文原版教材,教师全英文或双语授课,建立本科生导师(mentor)制度,并与国外大学有学生交流项目。
此次调查研究对象是这所学院的本科生。由于此次调查的规模和范围较小,本研究主要参考大学生投入性调查,编制精简且具有专业针对性的问卷,并加入一些学院关切的问题,例如,学生对导师组的看法等问题。
2、问卷设计与调查过程
调查问卷分为基本情况、学习时间、学习态度三个部分。基本情况部分除了调查学生个人及家庭背景信息,还让学生填写专业课和数学课的成绩。作为经济管理学院,数学课及经济学专业课是本科生的学习核心课程。因此,调查问卷中关于学习时间部分详细询问了学生花费在数学课和专业课上的学习时间。另外,问卷也包含非学习时间的调查。在学生学习态度部分,问卷调查涉及学生对教师和学校环境的满意程度、学习兴趣、学习压力等方面的问题。调查问卷的初稿在2015年10月完成,经过小范围调查实验根据调查反馈对调查问卷的形式结构和问题修辞等进行多次修改完善,形成最终的量表。
本研究采用整体调查方法,在2015 年底对本科一、二年级学生展开调查,由任课教师在学期的最后一周课上发放和回收问卷。 此次调查共发放和回收问卷73份,其中68份问卷无漏答选项。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学生总体情况
(1)基本情况
样本包括20名二年级学生(27%),53名一年级学生(73%)。其中,女生49名,占67%,男生24名,占33%,反映出经管类专业女生偏多的特点。由于北京市属高校中北京生源占绝对多数,学生普遍家庭收入水平较高,87%的学生家庭月收入超过5000元,但大部分学生并没有追求高消费生活,86%的学生生活费不超过2000元。
(2)未来规划
作为海归和全博士师资的学院,学院定位人才培养的比较优势为学术科研,本科生培养方案设计亦侧重夯实理论基础,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核心任务,招生宣传中也客观陈述自身特点。从学生调查反馈的结果来看,报考该学院的学生志向与学院优势相契合。学院本科生中有60%的学生计划在大学毕业后出国深造,19%的学生计划在国内深造,两者汇总后有将近80%的学生计划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本科阶段选择国际化教学环境将为学生毕业后出国深造,尽快适应国外的学习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
(3)学习成绩
此次调查的学生均已修完专业基础课“经济学原理”和公共基础课“数学分析”。基于为学生学术深造打好基础的理念,该学院虽为经管学院,但数学课要求相对偏高,按统计学专业要求设置数学课程。数学课作为全校公共课,采用中文授课和考核的传统教学方式。 “经济学原理”则采用全英文教学,由学院海归教师按国际标准化教材讲授和考核。
学生的学习成绩分布显示学生在经济专业课的成绩较好,约57%左右的学生分数在75-90分之间,31%的学生分数在91分以上。相反的,数学课的成绩则呈现较明显的正态分布,有10%左右的学生数学成绩低于39分,只有7%的学生数学成绩在91分以上。排除课程评分标准和学生学习投入差异的因素后,两门课的成绩对比表明,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非母语授课并不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
(4)导师制度
作为一个创新的“海归”学院,除了采取全英文授课方式,该学院还设立了导师组制度将学生与教师分组,仿照国外的mentoring模式,一个组由3个学院专职教师组成导师组负责指导3~5个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关于导师组的作用,15%的学生认为导师的作用在于“课业辅导”,44%的学生认为导师帮助他们进行“人生规划”,33%的学生认为导师帮“解决生活困惑”。对于导师组和学生见面的频率,67%的学生认为最好每月见一次,19%的学生认为最好每周见一次。调查结果表明,导师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且大部分学生接纳这种指导方式,期望与导师见面交流。
2、学生学习性投入
本研究主要用学生对数学课和专业课的投入学习时间对比,以及非学习时间来衡量学生学习投入程度和时间管理质量。调查问卷从多个方面详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时间安排。每节课上使用手机刷微信或浏览网页的时间反映了学生课堂上专心听课的程度。完成每次课外时间的时间、 每周用于阅读老师要求的资料和自习时间,以及准备考试的复习时间体现了学生在课堂外投入到相关课程的精力分配和主要的学习模式。每周用于和任课老师交流的时间则体现了学生与任课老师的互动情况。
在完成每次课外作业的时间上,对于数学课来说,超过60%的学生花费时间在100分钟以上,而对于经济学专业课来说,花费时间在30分钟之内、30至50分钟和50至100分钟三个时间段的人数分布相对平均,合计约近90%的学生都可以在100分钟之内完成课外作业。这与调研中学生普遍反映数学课较难的情况是一致的。同时,在采取全英文授课的专业课上,学生作业投入程度差异较大,有25%的学生在一次专业课作业的时间少于30分钟,而有11%的学生则需要花至少100分钟。
大部分大学教师认为学生在大学课堂上使用手机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学习质量。本调查研究发现至少90%的学生会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刷微信,而相对于专业课,学生在数学课上玩手机的时间比在专业课上略长。有高于97%的学生反馈专业课上使用手机的时间可以控制在30分钟之内,而数学课上这一比例要低8个百分点,仅为89%。另外11%的学生在数学课上使用手机刷微信或浏览网页的时间会多于30分钟,甚至高于100分钟。这一结果反映出,虽然专业课是英文授课,但与中文授课的数学课相比,非母语教学并未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和精力集中程度。
在学习模式方面,不管是专业课还是数学课,80%左右的学生需要花费超过100分钟准备复习考试。学生每周用于阅读专业课或数学课老师要求的资料和自习时间上差别不大,均有近50%的学生花费的时间超过100分钟。而在课下学习中,不管是专业课还是数学课,学生与任课教师很少交流,85%左右的学生与任课老师交流的时间每周少于30分钟。该学院的任课老师按照国际化教学模式预留了专门接待学生答疑解惑的时间(office hour),可是几乎没有学生利用office hour跟任课老师进行深入交流,而更多地会选择在课间与老师做简短交流或完全不与任课老师交流。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87%)每周花在参加社团或社会活动的时间少于5个小时,只有9%的学生每周有超过20个小时的时间用于社团或社会活动。为了从侧面探究学生的时间管理情况,问卷还调查了学生发呆的时间,有将近11%的学生报告每周发呆的时间超过20个小时。用手机或电脑娱乐占用了不少学生的非学习时间,有28%的学生花费于此的时间超过20个小时。相比较来说,学生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则也不多,80%的学生每周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少于5个小时。
3、学生满意度及身心状态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评估体系里,学生满意度调查是重要组成部分。此次研究也调查了学生对校内学习和生活环境、对学院教师教学平均水平、以及对自身学习方法和效果的满意程度。表1显示51%左右的学生对校内学习和生活环境感到满意,40%的学生感到一般。学生对于学院教师的教学水平评价较高,有将近70%的学生感到非常满意或满意,只有约3%的学生不满意。学院教师均为刚刚博士毕业的年轻教师,教学经验并不丰富,学生的认可主要是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态度和全新的教学模式的肯定,同时表明,学生对国际化的教学实验接受程度较高。相对于外部环境的满意度,学生对自身学习方法和效果的满意度较低。有39%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效果不满意或很不满意,另外的37%的学生认为效果和方法一般。
为了探究学生为什么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效果满意度低,调查还进一步询问了学生身心发展情况。根据调查结果,67%的学生认为自己可以处理好学习和生活问题,不需要学校或家庭督促,说明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我管理意识。尽管超过93%的学生表示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比较感兴趣,仍有将近75%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感到焦虑和紧张。95%的学生觉得大学学习还是有压力的,其中60%左右的学生认为学习压力主要来源于自己,20%认为来源于同学或朋友,10%认为来自于学校或学院,而来自于家庭的仅为占5%。同时,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压力主要源于学习竞争意识,有80%的学生期望自己的总体成绩能排在班级优秀或前几名。
三、结论与讨论
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立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培养大批国际化高素质人才的战略目标。由于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教师队伍完全由留学归国人员组成的“海归”学院是否能带来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值得探讨。
本研究调查了一个新成立的“海归”学院的本科生学情,对学生的满意度、学习投入情况以及身心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海归”学院里的学生对“海归”教师的教学水平满意度非常高,可见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确实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层面。从学生时间投入的情况看,由于学生普遍有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的意愿,学生学习也比较努力,大部分学生会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在阅读课程材料和自习以及准备考试上。然而,学生的发展意识仍停留在高中时期以成绩排名竞争为中心。
从学生对学院建立的“导师”制度的反馈可以看到,导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特别是在人生规划和解决生活困惑方面的作用,不少学生希望能每月或每周与导师见面交流一次。由此可见,“海归”学院对于教育质量的保证,除了教师的知识储备丰富与新颖的国际化教学模式外,还包括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本身的学识和经历对学生起到榜样与督导作用,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然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即使在鼓励学生与教师交流且氛围比较开放的“海归”学院里,任课老师与学生互动也不频繁,学生没有建立起自主学习并利用教师的office hour进行答疑解惑的习惯。
总体来看,该“海归”学院的本科生仍不具备起国际化视野和学习动能性,学习模式依然遵循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还没有建立和形成自主性学习投入行为模式。这说明“海归”学院除了在硬件上提高师资和教学水平外,还应在诸如学生学习能动性和行为模式的培养上进一步进行国际化探索。
课题项目:本研究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结合学生自评的教评体系初探”资助成果。
G465
A
2095-3089(2017)27-02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