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背景下的全员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17-08-18王春艳
王春艳
(沈阳工业大学 辽宁 沈阳 110178)
大思政背景下的全员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王春艳
(沈阳工业大学 辽宁 沈阳 110178)
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学校的教学、科研要为学生服务,逐渐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的新局面。本文通过阐述高校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分析全员育人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通过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和价值引领,鼓励实践创新协同育人模式和奖励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 协同育人 专业教师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学生工作不只是学生工作部门的事,学校的教学、科研、机关等工作都与学生工作息息相关,要想形成教育发展新局面,就要改变学生工作“单兵作战”或“各自为战”的局面,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学生工作如果出了问题,教学工作就不能正常进行,科研工作就很难顺利开展,其他各项工作也都会受到影响。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2]。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党中央做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高校全员育人的必要性
大思政教育模式是针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而言的,它是从全局角度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理念,旨在建立一支新型的学生工作队伍、专业课程教学工作队伍,机关服务管理工作队伍“三位一体”的稳定的、专业的、职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创新实践形式,高校要有效地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3]。专业教师既是大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大学生“三观”形成的引导者。专业课贯穿大学教学的全过程,与大学生接触的时间更充裕,将专业教师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不仅减少主观性教育的痕迹,同时还能在日常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言传身教,学生易接受,教育更显著。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创新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分类评价体系,形成高等学校各自的人才培养特色。[4]”
二、全员育人存在问题的探析
1、协同育人缺乏实践
“实践出真知”。在当前“三位一体”大思政背景下全员育人理念势在必行,但总体上看,有效的协同育人的实践确不多。虽然,一些高校也出台了一些措施、文件,成立了由负责教学和学生的主管领导牵头的协同育人领导小组来保障协同育人有效的开展,但在实践过程中并没有从认识的根本上让教师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以致于还是各干各的。在第二课堂指导学生科技竞赛及兴趣小组中,专业教师只注重专业知识传授、技能指导,辅导员负责招募、宣传、团队建设,各做各的事,没有启到良好的协同育人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学习规划上的困惑求助于专业教师往往也被推给辅导员,认为自己没有义务解决学生思想上的问题,而辅导员也由于专业的受限未必能给出学生满意的指导。专业教师与辅导员若不能及时沟通,就错过了一次良好的对学生开展教育、引导的机会。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过程中,团学活动一直在做加法和乘法的各种活动让我们的工作呈现碎片化的困局,欠缺对工作的宏观把控和系统设计。由于第二课堂的开展缺少第一课堂明确的管理考核体系,教师工作量得不到认可,导致教师缺乏参与积极性,难成体系。
2、协同育人缺乏创新
协同育人要有载体。目前高校专业课课程改革在即,要求学科教学不仅要“传递知识”,更应当发挥学科教学的多种功能和优厚的学科资源,以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统一。因此,高校要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协同育人环境,要重在第一课堂专业课教学改革和创新。通过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引导等手段来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既要以知导人,以智启人、注重技能,更应以德育人,以德化人,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培养他们思想创新、自我发展的自觉意识,使师生在教学中,在更新知识、提高技能的同时,不断培养、加强和提升创新思考的能力、科学的价值判断分析能力与思想认识水平。通过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价值观引导的水乳交融、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更多的时候是一个“无意识教育”的长期过程,这也需要通过高校主课教学等管道和多种场合、多种教育情景的创设,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的引导和教育。
3、协同育人缺乏合作平台
据有关部门的数据显示,目前18~24岁的青年网络的使用率高达90%。随时智能手机的普及,更多的低头族产生,夺取网络思想阵地的战斗变得异常惨烈,甚至可以用“你死我活”来形容。高校目前都有自己的网络阵地,但普遍没有将学校资源、教师资源、学生需求有效结合,更多的是办公平台和公告平台。不管是专业教师还是学生工作者在网络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也没有得到认定和合力的转化承认,也造成了老师与学生在网络上的互动交流少,逐渐失去了在网络上对学生的影响和话语权。不同专业、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教师参与协同育人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分属于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理论体系、也有不同的职责分工,这也迫切需要彼此找到工作的切入点和科学系统的工作体系、有效的工作平台,以实现在“人才培养”这一统一目标下各自明确协同育人的内容和方法,真正实现协同育人的效果。
三、加强全员育人的举措
1、“三位一体”联动为学生成长服务
负有对大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观教育的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还应该包括专业课教师在内的全体教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观教育的课程,也不仅仅局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德育课等课程,也应贯穿在大学整个课程体系的始终;将工作渗透在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助力学生成为得才兼备、全面发展。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价值引领,用科学的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导大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纽扣,点燃大学生的“中国梦”,指引方向,照亮前程。专业教师队伍,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立德树人,身正为范。加强专业课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推动基础课、专业课、实验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营造协同育人氛围。在机关、后勤等教辅队伍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意识,转变工作作风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优质服务、创造良好条件。“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争做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扎扎实实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学业规划、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奖贷助补等工作。
2、加强对全体教师的思想理论强化和价值引领
古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今有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把好教师入职第一关,适当提升教师的起点学历,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加强对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的考查,也要在入职后定期组织全体教师政治学习,使广大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全体教师也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水平。自觉加强学习,接轨现实,做到明道信道,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做到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而行,协同推进。
3、协同育人应遵循规律,注重实践
校园文化要发挥以文育人,以文化文的作用,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等主题教育,引导大学生以实际行动实现人生理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纳入第二课堂,引导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广泛开展格调高雅当代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研发适合本校的新媒体网络工作平台,全方面立体化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与传统工作优势相融合,增强时代感和感召力。基于团中央正大力推行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改革,应探索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从源头上整体架构和系统梳理“第二课堂”内容,从宏观上形成课程体系系统性体系化的团学阵地。借鉴第一课堂人才培养模式,深度挖掘和实践育人功能,聚焦“成绩单”的管理考核评价要求,从活动的课程化模拟、师资力量配备、教材编撰、内容的科学化设计上让学生有真正的收货。
此外,协同育人也应纳入教师评职定级的考核机制,对立德树人有突出贡献的专业老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给予合理的奖励,明确工作量计算,明确在评职过程中抵扣科研及教学工作量分值,鼓励并认同全体教师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付出和成绩。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高校教师是保证我们的教育主体理想信念坚定,本领过硬,素质全面的引导者和护航者,全员协同是新形势大思想的工作要求,有利于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1]2016年12月7-8日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
[2]2016年12月7-8日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
[3]秦淑娟,梁存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合力育人机制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6(11):121-123。
[4]丁晓昌.推进协同育人 提升教学质量[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0):133.
G641
A
2095-3089(2017)27-0004-02
2016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思政专项一般项目,项目编号:L16BSZ029。
王春艳(1979.2-),女,辽宁沈阳,硕士,沈阳工业大学副教授,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