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汪曾祺文学微词典》选刊

2017-08-17○施

文艺评论 2017年7期
关键词:汪曾祺散文作家

○施 行

《汪曾祺文学微词典》选刊

○施 行

1.[汪曾祺文学阅读词典] 辞书。由施行主编的学术性文学工具书,作家出版社出版。该词典是读者近距离了解汪曾祺人生轨迹和汪曾祺作品的捷径。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词典正文,它包括了北师大出版的《汪曾祺全集》中关于汪曾祺文艺创作、作家修养、语言研究等方面的重要引言;汪曾祺小说、戏曲的主要内容梗概;汪曾祺作品中重要文学人物、典故的精辟介绍。第二部分:附录检索。

2.[晚翠文谈] 作品集。是一本文论集。1988年3月,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本书收入汪曾祺新时期以来谈文学、戏曲的短文42篇。收集编排时,未以文章写作、发表时间先后为序,而是按内容性质分为4类:第一辑是创作谈;第二辑是文学评论;第三辑是戏曲杂论;第四辑是两篇民间文学论文。之所以取名《晚翠文谈》,他也在《自序》中作了说明:“这也像《千字文》一样,只是取其字面上有点诗意。这是‘夫子自道’么?也可以说是有那么一点。我自20岁起,开始弄文学,蹉跎断续,四十余年,而发表的东西比较多,则在60岁以后,真也够‘费劲’的。呜呼,可谓晚矣。晚则晚矣,翠则未必。”他还特意联系他的那本名叫《晚饭花集》的短篇小说集,强调并非对“晚”字特别有兴趣,也并没有多少迟暮之思。“我偶尔爱用‘晚’字,并没有一点悲怨,倒是很欣慰的。我赶上了好时候。”

3.[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作品集。它是200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追忆文丛》的一种,由汪曾祺子女汪朗、汪明、汪朝编著。2012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再版。他作为文学大师和《沙家浜》的改编者,已尽为人知,他的作品广受推崇,创作生涯可谓极尽辉煌。生活中的他是个什么样子,知道的人不多,想知道的人却不少。作者以亲眼所见为素材,以生活细节和琐事为着眼点,其中大量情节除子女外,外人是无法知道的。兄妹3人为我们描绘出一位令人敬,令人爱,令我们熟悉,却又令我们感到陌生的一个老人。而正是通过他们细致的介绍,使我们对他有了一个立体性的了解和认识。读了这本书,我们才会更加心悦诚服地承认,他确实是这样一个人:对自己的子女,他是一个好父亲,对生活中亲朋好友,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老头儿;对广大喜爱他作品的读者,他是努力写出“有益于世道人心”的好作家!(左起汪朝、汪朗、汪明)

4.[汪曾祺说戏] 作品集。段春娟编的汪曾祺关于戏剧的散文集。2006年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全书收入有关戏剧散文共43篇。书中所选的都是与戏曲有关的话题,是汪曾祺多年来与戏曲打交道的见闻与思考,透着理性与睿智。这些文章的写作时间均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样板戏”谈往、名优逸事、戏曲与文学的关系、习剧札记等等。此时汪曾祺已进入创作的黄金时期,心情亦很放松,这些谈戏文章同他的记游、民俗类散文一样,无不开阖张弛,潇洒有致,很有看头;有的也很沉重,发人深思。

5.[汪曾祺文集] 作品集。陆建华主编,1993年9月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卷分上下册,收入他早期小说代表作5篇,它们是:《小学校的钟声》《复仇》《鸡鸭名家》《落魄》《老鲁》;“文革”前小说3篇,即《羊舍一夕》《看水》《王全》;余皆新时期汪曾祺复出文坛后创作的短篇小说计53篇。散文卷收作品62篇,除少数篇章写于“文革”前,其他都是作者新时期以来发表的新作。文论卷收作品56篇。戏曲剧本卷收剧本8部,为:《范进中举》《沙家浜》《擂鼓战金山》《小翠》《一捧雪》《裘盛戎》《大劈棺》《讲用》。这些剧本都是初稿本,是文学本,不是演出本。为全面展示汪曾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不同常人的风采,《汪曾祺文集》还于各卷之前精印汪曾祺的手迹、诗词、国画和他在不同时期的生活照,以便读者加深对汪曾祺的全面了解。

6.[《永远的汪曾祺》] 作品集。金实秋主编、陆建华顾问的汪曾祺逝世11周年纪念文集。2008年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本书所选入的怀念汪曾祺的散文,除少量为有关作者专为本书而写,系第一次公开发表外,绝大多数是汪曾祺逝世后的11年中已在海内外报刊上发表过的;其次,在总量上以77篇为限,以纪念汪曾祺先生享年77岁;所选文章按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列,以表示11年来人们对汪曾祺的绵绵不绝的哀思。

7.[人间送小温] 美文。汪曾祺为《中国作家》画过一幅画,并题了一首诗。诗云:“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或时有佳兴,伸纸画暮春。草花随目见,鱼鸟略似真。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君若亦欢喜,携归尽一樽。”在这里他第一次提出了“人间送小温”的理念。青年时代的他也灰心、苦闷、刻薄过,对人生、世界保持着戒备,一些文字非常紧张、冰冷。1946年到上海时,他曾因生活无着而想到自杀。后来被老师沈从文痛骂了一顿。以后他很多时候的切入点是“草花”,而不是蜚声四方的“名品”。他真正的转变应该是发生在新时期。尽管他的《受戒》《异秉》《大淖记事》等名篇问世的过程都经历了不少曲折,但总算有机会进入公众的阅读视野。植根于游戏心态的《受戒》写成后,有一段时间只在他两三好友中间传阅,这种“地下模式”也正合“玩”的规矩。因为恰好出现在大家刚从“十年动乱”的伤痛中抬头之际,“悠闲”的《受戒》恰好能被高雅阅读、大众趣味同时接受。如此热烈的鼓呼和簇拥,几乎也“规定”了他之后的主要创作路向。“送小温”的想法也使他主动走下了作家的神坛,径直走到平民百姓中去。

8.[风格] 文学创作。是文论《谈风格》中的一段。写于1984年2月20日。原载《文学月刊》1984年第6期。一个作家形成自己的风格大体要经过3个阶段:一、摹仿;二、摆脱;三、自成一家。用现在的话来概括就是:“消化—吸收—再创新”。中国的高铁就是这样走出来的。一个人的风格是和他的气质有关的。一个人要使自己的作品有风格,要能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并且,应该不客气地说,欣赏自己。一个人很少愿意自己是另外一个人的。一个人不能说自己写得最好,老子天下第一。但一个随人俯仰,毫无个性的人是不能成为一个好作家的。其次,要形成个人的风格,读和自己气质相近的书。也就是说,读自己喜欢的书,对自己口味的书。作家应该博学,一般的名著都应该看看。但是作家不是评论家,更不是文学史家。不能按照中外文学史循序渐进,一本一本地读那么多书,更不能按照文学史的定论客观地决定自己的好恶。一个人的兴趣有时会随年龄、境遇变化。作家读书,允许有偏爱。所偏爱的作品往往会影响他的气质,成为他的个性的一部分。作家读书,实际上是读另外一个自己所写的作品。一个作家读很多书,但是真正影响到他的风格的,往往只有不多的作家,不多的作品。有人问汪曾祺受哪些作家影响比较深,他想了想:古人归有光,现代作家鲁迅、沈从文、废名,外国作家契诃夫和阿索林。一个作家的风格,最好不要直接学习作家本人,而是学习他的祖宗前辈。你要认老师,还得见见祖师爷。一祖三宗,渊源有自。这样才不至流于照猫画虎,邯郸学步。

9.[平淡] 文学创作。是文论《学话常谈》《〈晚饭花集〉自序》中的一段。平淡不等于淡而无味的白开水,平淡是富有内涵、韵味深远的鸡汤。平淡不是从头一直平淡,平淡到底。这样的语言不是平淡,而是“寡”。山西人说一件事、一个人、一句话没有意思,就说:“看那寡的!”一味平淡,就会流于枯瘦。枯瘦是衰老的迹象。苏轼在《与侄书》中写道:“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汪曾祺认为,平淡是从苦思冥想中得出的结果。言到平淡处甚难也。他愿意把平淡和奇崛结合起来。他的语言一般是流畅自然的,但时时会跳出一两个奇句,甚至有点像外国作家写出的带洋味儿的句子。运用语言,要有取舍,不能拿起笔来就写。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作诗文要知躲避。有些话不说。有些话不像别人那样说。至于把难说的话轻易地说出,举重若轻,不觉吃力,这便是功夫。平淡而有味,材料、功夫都要到家。

10.[散文]文学创作。是文论《文集自序》《谈散文》《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散文应是精品》中的一段。汪曾祺以为散文的大忌是作态。散文是可以写得随便一些的。但是他并不认为什么样的内容都可以写进散文,什么样的文章都可以叫做散文。散文总得有点见识,有点感慨,有点情致,有点幽默感。他的散文会源源不断地写出来,他要跟自己说:不要写得太滥。要写得不滥,没有别的法子,只有多想想事。多接触接触人,多读一点书。中国从来都是文史不分的。史书也都是文学。中国文化有断裂。有人以为“五四”是一个断裂,有人不同意,以为“五四”虽是提倡白话文,而文章之道未断,真正的断裂是上世纪40年代。自上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几乎没有“美文”,只有政论。偶有散文,大都剑拔弩张,盛气凌人,或过度抒情,顾影自怜。这和中国散文的平静中和的传统是不相合的。中国散文,包括写父母的悼念性的文章,自上世纪40至70年代有一个断裂,其特点是作假。这亦散文之厄。造成断裂的更深刻的、真正的原因是政治。不断搞运动,使人心变了,变得粗硬寡情了。不知是谁,发明了一种“划清界限”,使亲子之情变得淡薄了,有时直如路人。他认为,中国散文坏在两个人手中,一是杨朔,一是刘白羽。

11.[深入生活] 文学创作。是文论《小说创作随谈》中的一段。原载《芙蓉》1983年第4期。文学是反映生活的,所以作者必须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前几年汪曾祺听到一种他不大理解的论调,说文学不是反映生活,而是表现他对生活的看法。他不大懂其中区别何在。对生活的看法也不能离开生活本身嘛,你不能单独写你对生活的看法呀!他还是以为文学必须反映生活,必须从生活出发。一个作家当然会对生活有看法,但客体不能没有。作为主体,观察生活的人,没有生活本身,那总不行吧?什么叫“创作自由”?他认为这个“创作自由”不只是说政策尺度的宽窄,容许写什么,不容许写什么。他认为要获得创作自由,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一个作家对生活要非常熟悉,熟悉得可以随心所欲,可以挥洒自如,那才有了真正的创作自由了。你有那么多生活可以让你想象、虚构、概括、集中,这样你也有了创作自由了。而且你也有了创作自信。

12.[写人物] 文学创作。是文论《两栖杂述》中的一段。沈从文有句名言:贴着人物来写。根据汪曾祺的理解,有这样几层意思:第一,小说是写人物的。人物是主要的,先行的。其他都是次要的,派生的。作者要爱所写的人物。不论是对于士兵和农民,都要怀着深深的温爱。第二,作者要和人物站在一起,对人物采取一个平等的态度。除了讽刺小说,作者对于人物不宜居高临下。要用自己的心贴近人物的心,以人物哀乐为自己的哀乐。这样才能在写作的大部分的过程中,把自己和人物融为一体。第三,人物以外的其他的东西都是附属于人物的。景物、环境,都得服从于人物,景物、环境都得具有人物的色彩,不能脱节,不能游离。一切景物、环境、声音、颜色、气味,都必须是人物所能感受到的。写景,就是写人,是写人物对于周围世界的感觉。这样,才会使一篇作品处处浸透了人物,散发着人物的气息,在不是写人物的部分也有人物的存在。

13.[主题] 文学创作。是文论《小说的思想和语言》中的一段。汪曾祺觉得,没有主题,作品无法贯串,他曾打过一个比喻,主题就好像是风筝的脑线,作品就是风筝。没有脑线,风筝放不上去,脑线剪断,风筝就不知飞到哪去了。脑线既是帮助作品飞起来的重要因素,同时又给作品一定的制约。好像我们倒杯酒,你只能倒在酒杯里,不能往玻璃板上倒,倒在玻璃板上怎么喝?无主题就有点像把酒倒在玻璃板上。当然,有些主题确实不大容易说得清楚。人家问高晓声他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他说:“我要能把主题告诉你,何必写小说,我就把主题写给你就行了。”一些作家的作品,大致总有一个贯穿性的主题。契诃夫写了那么多短篇小说,他也有一个贯串性的主题,这个贯串性的主题就是“反庸俗”。鲁迅作品贯穿性的主题,即“揭示社会黑暗,引起疗救的注意。”沈从文的作品是“民族品德的发现和重造”。

14.[文学功能] 文学创作。是文论《漫话作家的责任感》《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小说回顾》《使这个世界更诗化》中的一段。文艺的教育作用只能是曲折的,潜在的,像杜甫的诗《春雨》所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读者(观众)于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汪曾祺觉得一个作家的作品总要使读者受到影响,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一个作品写完了,放在抽屉里,是作家个人的事。拿出来发表,就是一个社会现象:他认为作家的责任是给读者以喜悦,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欣赏的。这样他就会觉得自己也应该活得更好一些,更高尚一些,更优美一些,更有诗意一些。小说应该使人在文化素养上有所提高。小说的作用是使这个世界更诗化。一些人总愿意给文学作品赋予更多的功能,结果使你写的东西产生的社会效果和你所想的完全不是一回事。与此有关的是文学的社会功能问题。作家的使命感、社会责任或艺术良心,这些还要不要?有一些青年作家对这一套是很腻味的。一个作家的作品是引起读者对生活的关心,对人的关心,对生活,对人持欣赏的态度,这样读者的心胸就会比较宽厚,比较多情,从而使自己变得较有文化修养,远离鄙俗,变得高尚一点,雅一点,自觉地提高自己的人品。

15.[留白]文学创作。所谓“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比如画画,画画需要留白。艺术大师往往也是留白的大师,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见一幅画中,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而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予人以想象之余地,如此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正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文学,音乐上亦多有“不着一字,而形神俱备”“无声胜有声”的留白。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汪曾祺是最善于在作品中“留白”的作家。

16.[四字句] 文学创作。是文论《小说技巧常谈》中的一段。中国语言里本来就有许多四字句,不妨说四字句多是中国语言的特点之一。汪曾祺主张适当地用一点四字句。理由是:一,可以使文章有点中国味儿。二,经过锤炼的四字句往往比自然状态的口语更为简洁,更能传神。若干年前,偶读张恨水的一本小说,写几个政客在妓院里磋商政局,其中一人,“闭目抽烟,烟灰自落”。老谋深算,不动声色,只此8字,完全画出。三,连用四字句,可以把句与句之间的连词、介词,甚至主语都省掉,把有转折、多层次的几件事贯在一起,造成一种明快流畅的节奏。反对用四字句,他想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作者习惯于用外来的,即“洋”一点的方式叙述,四字句与这种叙述方式格格不入。一方面是觉得滥用四字句,容易使文体滑俗,带评书气。

17.[最后一个士大夫] 作家能让人时刻记住他,凭的是什么?就是他优美的文字。汪曾祺的迷人之处,就在于他继承了隐藏在传统文字后面的神采。许多日常的东西到了他手里,平凡里透出灵光,飘若仙云,静如秋水。他的文字里流淌着坚韧的精气神,他立身处世的态度,随遇而安的散淡,血脉里那种隐隐透露的普世情怀,那种温暖的底色,都是别具一格的。而他这种风格在中国一段时间里已经消失殆尽。有人说汪曾祺是最后一个士大夫,也许是指他能诗、能书、能画,这样的人在今天的文人里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了。他不止一次劝年轻作家要更“有文化”,他是有资格说这个话的。有人曾说他“是中国最后一个文人”,博雅多才,恐怕也真的是自“五四”一辈作家之后再难以找到的。他少时即植下深厚的国学根柢,弱冠擅长昆曲,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曾经粉墨登场。众所周知,根据沪剧《芦荡火种》改编,后来成为“样板戏”的京剧《沙家浜》就是出自他的手笔。他的大写意花卉构图别致,妙趣天成,让专业画家见了也啧啧点赞。他的书法豪放洒脱,不择纸笔,率意一挥,行草柔中见刚,隶书蕴含草意,他的散文小品,谈饮食,谈草木,谈文化,谈民俗,谈凡人琐事抑或师友掌故,无不流露出真情实意,细品又有大境界。他是一个把雅俗结合得很巧妙的作家。对于文章,写得太雅难免生涩,近于炫耀,脱离群众,不能引起共鸣,太俗则又流于浅薄、低级。而他对雅俗的掂量拿捏十分得体,很有分寸感。

18.[林超然] 人物。作家,评论家。(1969年-)黑龙江望奎人,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鲁迅文学院首届“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黑龙江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曾在《文艺理论研究》等处发表汪曾祺研究论文三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二十世纪心灵的文学关怀——汪曾祺论》《汪曾祺论》等2部。

19.[汪迷部落]网络。高邮汪曾祺文学爱好者赵德清2016年10月7日,通过手机微信朋友圈自发建立“汪迷文学文艺爱好群”,5天后即满额500人;10月26日,以收录交流汪迷文章为主的微信公众号“汪迷部落”开通。其后,高邮“汪迷群”与上海、北京、扬州等地“汪迷群”建立联系,并分设出“文化旅游”“美食”“影视音乐书画”3个专题群,入群人数上千人,汪迷分布遍及世界各地。通过微信“汪迷群”和“汪迷部落”公众号,世界各地汪曾祺文学爱好者互相交流日益加强,“汪迷部落”公众号坚持每天推送4篇以上交流文章,单篇阅读量突破一万人,关注量截止2017年6月1日达3254人。

20.[汪曾祺文学馆]它是为了纪念 “文坛益友”“文章圣手”,为了保存他在作品中所显示出来的文化的、文学的、历史的、审美的价值;保存他“心系神珠焕彩、魂牵梦绕高邮”的挚爱之情。文学馆内外,悬挂着用王蒙、叶辛、林斤澜、贾平凹题词制成的“天真隽永”等匾额或楹联,展橱中,展示着他作品和手稿、文房四宝、文物以及评论他为人为文的报刊、书籍。邵燕祥为该馆撰写了楹联:“柳梢帆影依稀入梦,热土炊烟缭绕为文。”并发来贺电称:“汪曾祺不仅属于他的故乡,也属于中国和世界的读者。”这座文学馆坐落在高邮文游台,擅此古城的山川人文之胜,并以汪曾祺名义召唤文学爱好者与后来者到这里来,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多年来,汪曾祺热爱自己家乡,心系神珠焕彩,魂牵构绕高邮。1994年6月,高邮市在首都举办经济商贸洽商谈会,汪曾祺作为嘉宾应邀到会。在这个会上,他写下了“我的家乡在高邮”的条幅,又特地在4尺宣上书写了8个大字:“神珠焕彩,水国新猷。”

施行,1930年生,福建福州长乐人。1934年漂洋过海到马来亚。1947年回国升学。1955年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世界华文文学家协会副理事长,上海退离休高级专家协会会员,全国世界语教学研究会秘书长。主编《汪曾祺文学阅读词典》《汪曾祺文学微词典》等】

猜你喜欢

汪曾祺散文作家
作家的画
情同父女 亲如一家——汪曾祺与“藏妞”央珍
作家谈写作
咸菜慈姑汤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施松卿与汪曾祺 云淡风轻走一生
当年为汪曾祺治印的两位篆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