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哲文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017-08-17石炳荣
石炳荣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提到的,是我以为他不但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他还是一位热诚的爱国者。”这是冰心老人在《记八闽篆刻家周哲文》一文中对哲文先生作出的极高评价
闽江,自西向东,由一眼山间细泉,在穿过福建的崇山峻岭之后,最终汇成波涛汹涌的大江,归入大海。从闽江之畔走出的艺术家不计其数,但最具闽江品性的,可能要数周哲文先生了。16年前,2001年8月21日,哲文先生带着对艺术的挚爱,带着对亲人的眷念,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传奇的一生和高尚的品行,却是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不屈逆境之风
自古以来,许多有所成就的大家,人生中总有一段历经磨难的岁月,这段艰难的岁月会让他们丰富自己人生的阅历,积淀对人生的感悟,积聚人生升华的力量,最终,在苦难和曲折中绽放自己人生的精彩,所谓,劳其筋骨,才可担天之大任。哲文先生的一生就充满了这样的苦难和传奇。
1916年元月1日,哲文先生生于福建福州,自幼家贫。12岁始在紫藤书屋接受清末举人谢葆珪先生的启蒙教育。由于家境贫寒,在求学的过程中受尽家境富裕同学的凌辱和鄙视,就连师娘也因哲文先生拖欠束脩而百般虐待。同学的冷眼凌辱,师母的恶语相加,让年幼的哲文先生从小就饱尝人间的世态炎凉,但哲文先生并没有因此消极颓废。为了分担家庭的负担,也为了给自己赚取读书的束脩,不让同学和师母鄙视,年幼的哲文先生通过当时在省民政厅任职的堂叔,用自己擅写小楷的特长为民政厅誊写选民花名册而赚取笔资,用来抵交老师的束脩和补贴家用。当时抄写名册需用盐酸原纸,在抄写的过程中,握笔的指头常被盐酸腐蚀脱皮,痛不可言。为了能多写多得,只好买来医用胶布捆在指头才能动笔。苦难的生活,让一个年幼的孩子过早地尝到到了人世的艰难,但正是这种苦难的童年让哲文先生更为坚韧,并有了面对未来人生坎坷的精神基础。
“忆昔离家赴远征,半肩行李一青衿。雄心不畏艰难改,有事终当事竟成。”这是14岁的哲文先生在离家外出谋生前写下的一首诗,诗虽略显稚嫩,但毫不掩饰一个孩子胸怀天下、矢志报国的雄心。十四岁,本该是一个孩子安享自由快乐,在父母跟前撒娇讨疼的美好时光,然而,家庭贫困,生活的艰难,哲文先生在14岁时就走上征途,外出谋生。社会的黑暗,国家的动荡,哲文先生谋生之路满是坎坷。参军服役,却遭病魔作祟,误服烈性草药,险丢了性命。本想用自己的才能立足社会,却又遭到小人的陷害。多舛的命运让哲文先生一直都穷困潦倒。在随时任内政部政务次长的张维翰赴重庆时,自己只有一双皮鞋,皮鞋又被老鼠咬破,鞋面一个大洞,身无分文,无力购置新鞋,在与人相见时,因为鞋面有个破洞,怕被人看见不好意思,只好将右脚遮在左脚上面,生活的窘迫展露无余。文革中,哲文先生在国民党政府任职的经历让他成为清查对象,遭受了严重的迫害。身心的摧残,加上疾病的折磨,让哲文先生痛苦不堪。
哲文先生在青年时期,总是不断被生活的苦难折磨着,但坚强的哲文先生没有屈服于生活对他的蹂躏,他凭着对理想的执著,对艺术的热爱,终于挺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命运的多舛苦痛,在经历的时候,或许是一种痛苦,但若经历过去,这些苦痛就会积淀成为经历者人生的财富,就像一枚普通的顽石,在经历了刀锋力刻的苦痛之后,便会成为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绽放出生命的光彩。哲文先生的一生也正像他刀下的印章,面对逆境的蹂躏,他总是坦然面对,这是先生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最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的。
执著艺术之风
虽然社会动荡,命运波折,但哲文先生在苦难漂泊的岁月中始终没有放弃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他怀揣着艺术理想,不耻下问,勤学苦练,终在书法和篆刻领域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哲文先生年轻时因病结束了四处流荡的军旅生涯,回到故乡。他闻听乡贤陈子奋老先生的篆刻功力深厚,远近闻名,便带着谦诚之心前去求教,不想因种种原因遭到婉拒。抗战时期,哲文先生想创作《中华历代民族英雄印谱》,以表达拳拳赤子之情。但苦于无师指导,无范可循,便常到省图书馆查看古籍。先生的勤奋和坚持引起了时任图书馆馆长熊耀球的注意,在了解情况后,熊馆长被先生拳拳的爱国之心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所感动,破例让哲文先生进入书库翻阅描摹,先生从此如鱼得水。当时图书馆中有许多明清两代的印谱珍本,其中不乏郑板桥原拓印稿。皖浙各派的精湛佳构,让哲文先生如饮醇醪,酣醉入迷。他苦心揣摩,自辟蹊经,加上从小练就的深厚的书法功底,哲文先生的书法和篆刻在这一时期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为自己研究印学奠定了基础。
后来,哲文先生随张维翰游历西南各省,有机会接触到徐悲鸿、商承祚、闻一多、沈从文等艺术大家和社会贤达,先生抓住每一次与大家接触的机会,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先生在艺术上的天赋和虚心求教的态度,让众多大家对这位年轻的后生颇为赏识,都毫无保留地与哲文先生交流艺术,探讨人生。“梅花香自苦寒来。”西南各省的漂泊歲月,虽历尽磨难,但让先生开拓了眼界,积淀了人生的阅历,也让先生的艺术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先生的艺术水平也有了巨大的飞跃。退休后,哲文先生仍醉心于自己的艺术创作,先后创作出版了《毛泽东诗词四十三首印谱》《怀念敬爱的周总理诗词印谱》《周哲文篆刻选集》《周哲文从艺六十年》等篆刻集。新中国成立后,哲文先生牵头成立了福州市艺术工作者协会,积极为国家发掘民间艺术,征集出国展览作品。哲文先生用他宽广的艺术胸怀,细致认真的工作,先后发掘了九十几个艺术行业,推荐了大批的民间艺人,为国家,为福建的艺术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国家的动荡,生活的漂泊,病痛的困扰让哲文先生饱受生活苦难的折磨。无论生活多么艰苦,哲文先生都没放弃过艺术的执著追求,艺术成了他克服困难,勇敢生活的精神支撑。在苦难漂泊的生活中,哲文先生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人生的阅历有了更丰富的积淀,这些思考和积淀,让哲文先生对艺术的感悟更为浓醇,自己的艺术成就也有了敦实的升华。哲文先生就是一只飞天的凤凰,在人生的烈火中完成了自己艺术生命的涅槃。
拳拳赤子之风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提到的,是我以为他不但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他还是一位热诚的爱国者。”这是冰心老人在《记八闽篆刻家周哲文》一文中对哲文先生作出的极高评价。哲文先生的人生阅历丰富,艺术成就丰硕,难能可贵的是哲文先生时刻怀揣着一颗热诚的爱国赤子之心。
哲文先生早年投身军旅,就是力图矢志报国。在抗战时期,他镌刻下《中华民族英雄印谱》以表达拳拳爱国之情。新中国成立后,他又不辭劳苦,为国家发掘民间艺术,推荐优秀的艺术人才。1959年,为庆祝建国十周年,福建省举办工艺展览到北京展出。为了书写展览的序言,哲文先生胸部顶住一块棉枕,趴在展板上连续写了三天。时值夏末,骄阳如火,完成任务后,哲文先生背上皮肤大面积脱落,但他默默无言,为国家节省了大笔经费,爱国之情展露无疑。改革开发后,他因自己杰出的艺术才华奉邀赴京,以方毅副总理的名义为国际友人刻制印章。1980年,74岁的哲文先生又随中国经济贸易展览团出访日本、美国,作篆刻表演,向世界展示中华艺术的魅力。
随着文化交流的发展,哲文先生经常与港、澳、台地区的艺术界朋友相互切磋。哲文先生在与港、澳、台地区同胞的交往过程中,始终不忘呼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在送给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的印章上,他饱含深情地刻下“化干戈为玉帛,念骨肉而思归”“月是故乡明”“人念故土”等内容。在送给定居台湾的张大千先生的两枚印边,他刻上了李白的《春夜洛阳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还有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哲文先生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情和眷念,盼望祖国富强统一的拳拳赤子之情溢于言表,历久弥新。
一个艺术家的社会和历史贡献,不但要看其在艺术创作上达到了多高的水平和成就,还要看其是否把自己的艺术根植于祖国大地,融入到人民群众之中。无论身处动荡时期,还是和平年代,哲文先生总是把国家和民族大义放在首位。投身军旅,镌刻印谱,提携年轻一代,参加国际交流,盼望祖国统一等等,哲文先生一直默默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对祖国和人民深深的眷爱,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着拳拳赤子之心。
哲文先生的一生苦难而又传奇,就像闽江之水,源于偏山僻壤的一眼细泉,忍受过绕走深山的落寞,历经过垂落高崖的苦痛,最终冲出重山,汇入江海,成就自己生命的雄浑和壮阔。哲文先生厚重而又质朴的人生经历,让他对生命充满了敬重,对艺术充满执着,对人民和国家充满了热爱。他那乐观豁达的人生胸怀,坚韧执著的人格品性,深厚的艺术底蕴,浓烈的爱国之心,还有对青年人才的爱惜提携,就如那高山长水,源远流长,永润后世。
怀念哲文先生!
责编 李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