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马丁?伊登》谈优秀出版物的价值挖掘

2017-08-17耿静如

出版广角 2017年14期
关键词:伊登马丁杰克

【摘 要】 《马丁·伊登》是世界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自传体小说之一,倾注了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无数的心血。在小说中,杰克·伦敦以丰富的色彩语言、精辟的修辞手法,反映了自己对人生、生活的美好向往。他还以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揭露资本主义的伪善和丑恶,对社会现实进行强烈的抨击。迄今为止,《马丁·伊登》在世界文学中仍享有崇高的地位,对我国优秀出版物的著作和出版具有极大的启示。

【关 键 词】 《马丁·伊登》;出版物;出版价值

【作者单位】 耿静如,平顶山学院外国语学院。

一、杰克·伦敦与《马丁·伊登》

在美国文学史上,杰克·伦敦是一位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称为商业作家的先锋,《马丁·伊登》是他的不朽之作。杰克·伦敦一生出版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部短篇小说及散文集等,如《墨西哥人》《在甲板的天篷下面》《白牙》《野性的呼唤》等,这些作品在美国广泛流传。最初,他投出的稿件被一一退回,到了晚期,为了迎合出版商的需要和满足个人的物质享受,他逐渐脱离社会斗争,写了不少粗制滥造的作品。

《马丁·伊登》出版于1909年,打动了无数国内外读者的心,但是评论家对此书褒贬不一。当时的美国社会工业生产发展迅速,一夜之间,社会罪恶迅速蔓延,城市人口激增,贫民窟大量涌现。受此影响,文学出版市场也高速发展,很多作家和自身的职业产生了矛盾与冲突。在此背景下,杰克·伦敦根据自身经历构思了《马丁·伊登》这部著名的自传体小说。

杰克·伦敦在创作生涯中尽可能保持自己创作的高度自由,他曾密切关注和迎合文学出版市场的需求。短短五年的时间,杰克·伦敦便从一名水手跃升为著名作家。但是他游走于遵从自身的艺术灵感与屈从编辑和评论家的意见之间,他不止一次提到“大众喜闻乐见的叙述方式和少数人可能理解的深刻意义”。是迎合出版市场而创作,还是保持作家的创作独立性?杰克·伦敦以两种角色为切入角度,以探索自身写作生涯为背景,创作了《马丁·伊登》。

通过杰克·伦敦的写作笔记,可以发现他的这种创作想法已经不是第一次。这些写作笔记涉及《马丁·伊登》的主要内容,强调庸俗的物质社会逐渐毁灭人们对爱情和艺术理想主义的幻想。比如,很多笔记都涉及“奋斗作家”这个主题线索,“入世:满足当前文学市场的要求,糟蹋自己的创作天分”。后来,杰克·伦敦甚至构思了和小说的最终章节颇为接近的纲要,即“悲剧情节”这则笔记。由此可见,杰克·伦敦的每一则笔记都蕴含着满怀理想的年轻作家与世俗社会的激烈冲突,对“奋斗作家”的主题进行不断推敲和完善。1907年7月底,杰克·伦敦将持续五年的主题进行场景排列组合,自由地择取自己的人生经历,在浩繁的笔记中锤炼语言,确定文章主旨,创作了经典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该小说探究了文学出版市场如何毁掉作家艺术思想这一沉重议题,主人公马丁·伊登就是杰克·伦敦的翻版,其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描摹“进步时代”的作家的艰苦奋斗历程。

二、《马丁·伊登》的出版价值挖掘

优秀小说的出版价值在于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小说的艺术气息,《马丁·伊登》通过丰富的色彩语言、精辟的修辞手法,成功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散发出巨大的艺术魅力。作为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揭露了资本主义的伪善和丑恶,对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抨击。

首先,作者善于直接运用色彩语言,通过精彩的画面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而生动。小说一开始就以色彩对比揭示了露丝超凡脱俗的美,她“是个轻盈苍白的人”,有“蓝眼睛”,“满头丰密的金发”,这些颜色象征着优雅、高贵、纯洁,从视觉上给人美感。而描写下层妇女的色彩具有病态、衰老、粗俗的深层意味,如“菜色”“黎黑”“褐色”。对于小说的主人公马丁·伊登来说,露丝是他在人间发现的一种无处可寻、纯洁的“超凡脱俗的美”,她的身上有一种纯洁而优美的神性,“她的肉体是她灵魂放射出来的物体,不仅仅是她灵魂的外壳”。在描写马丁·伊登外貌的时候,杰克·伦敦这样描述:他的头发像“板栗”一样是棕色的,被太阳晒黑的脸是“青铜色”的,眼睛是“钢灰色”的,并常常变成“湛蓝”。这些色彩是他外在旺盛精力和原始生命力的表现。

小说中,作者还运用了丰富的色彩语言,使环境与人物情感相互融合,达到情境交融的艺术境界。在马丁·伊登与露丝初表心意之前,作者运用了美丽、迷人、温暖的色彩。“有如彩色鲛绡般的紫红色的薄雾,有熔融一片金属色的海湾……”在这一大段色彩绚丽的秋景中,男女主人公终于收获了金色爱情,“太阳落山了,他们四面都是玫瑰色的光”,“天转成了玫瑰色的一片,天顶也燃烧着同样的温暖色调”。美的景与美的情融为一体,玫瑰色象征着爱情。而小说中有诸多马丁·伊登的幻觉描写,真切地传递出其热烈的上进心、强健的生命力和幻想的天性,透射出主人公的性格。比如,小说的开始充分展现了马丁·伊登的激情、渴望,描写了阳光普照海湾的幻觉。当马丁·伊登失去露丝和布里森登后,出现了“一道白色的光,太平洋的白色的波涛”,他再次有了关于南海的幻觉,有朱红、青铜的主色,有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有辽阔苍茫的白色大背景,有鲜亮的绿色。这些都充分展现了马丁·伊登厌弃生活之后,唯一的理想归宿和精神家园是生命的希望与欢愉之色彩,是令人振奋的。小说的结局再次以色彩意识表现了马丁·伊登敏感的天性,“一片闪烁的、炽烈的白光闪动着”,“他漂浮在斑斓色彩和光芒中”。由此可见,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写作艺术,以丰富的色彩语言诠释主人公在追求爱与美的过程中发现生活中的美、世间万物的性质以及“生存方式”。

其次,作者运用大量精辟的修辞手法,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心理,展示其深厚的语言功底,为读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比如,马丁·伊登来到莫尔斯家,初次面对上流社会感到尴尬、窘迫和无所适从,感觉客厅具有“一种野兽害怕陷阱的神气”,就餐的刀叉“带着未知的危险耸起了鬃毛”。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将马丁·伊登旺盛的精力和原始的生命力表现出来。马丁·伊登认为自己就像“一头闯进瓷器店的公牛”,“以粗犷的雄辩、激情和强力的浪涛席卷了听众”,充分展现了他对美、爱和智慧的独特理解。露丝感受到“身上似乎有精力流溢,像浪潮一样向她扑来”。布里森登则认为马丁·伊登是受缪斯垂青的诗神,他的“翅膀是最精致的薄绡做的,画上了最美丽的颜色”。这些比喻加深了读者对人物的印象,通过对马丁·伊登奇迹般奋斗过程的描述,读者真实地感受到了他的激情和天性中的美与智慧。同时,为了展示出露丝的美,作者不惜筆墨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比如,露丝是“百合花一样苍白的仙灵”,是“精灵”“仙子”“女神”;她的手掌是“玫瑰花瓣”,“清凉、柔软,像雪花”;她的声音是“一串叮叮当当的银铃”。由此,在马丁·伊登对美与智慧的奋斗之路上,作者加入了至纯至美的爱情。

马丁·伊登的一生就是一次浪遏飞舟、勇往直前的航行,他是一名“水手”,在小说中,“水手”的意象自始至终伴随着他。马丁·伊登出生在一艘旧的工人阶级的航船上,这是他所认为的具有美、爱情和智慧的资产阶级航船,“在漆黑的夜里登上了一艘陌生的船只” 。凭借着天性和毅力,他在航行中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于是,他回到了永久的归宿——大海。同时,马丁·伊登的生命又时刻在燃烧着,他是一座“火山”,爱情和写作都是“喷发着精力、雄浑和刚强的火山”的自然表现。由于是自传体小说,作者采用了通感手法,许多感受都是作者自己的感受,充分体现其非凡的艺术天分。比如,露丝的笑声在马丁·伊登的脊梁上,他“饱饮着”她的美丽,“饱餐”她的“秀色”,是听觉与触觉、视觉与味觉的通感;马丁·伊登想象着露丝吻他的唇,是触觉的通感,“仿佛从玫瑰花瓣的雾霭之中穿过”。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作者有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艺术天性,他用精彩的语言表达了这一切逼真、生动、美妙的体验,使小说深入人心。

再次,《马丁·伊登》并非像其他自传体小说一样,它不仅有极强的个人主义和自然主义创作特色,还有很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在小说的第一章,马丁·伊登初到莫尔斯家时,中产阶级沙龙的豪华与气派使他感到无所适从。此时,“在黑云低垂的天气下,一艘航船迎着风暴正在汪洋大海里驶进,明显地感到船身倾斜”,他被一幅油彩画吸引住了。从浅显层面上来说,这样的描述是称赞了这幅油画的唯美感,但实际上,为了讽刺被上层社会过度美化的虚幻世界,作者借助这种表达方法,批判了上层社会的虚幻。而当马丁·伊登以为这种生活是最完美的理想时,他得出了完全错误的结论,严重地被这种虚假外表所蒙蔽。后来,在上层社会编织的牢笼里,马丁·伊登越陷越深,一步步朝着他所期许的理想生活走去。比如,当露丝去探望生病的他时,“衣衫褴褛的孩童包围她的马车;房东太太胳膊上满是肥皂沫,湿漉漉的破麻袋系于腰间,并紧张兮兮地向远道而来的客人抱歉”,途中她看到了与自己典雅、高贵生活格格不入的一幅市井场景,这无形中凸显了上层社会与下层劳动人民的社会矛盾。当看到胡子拉碴的马丁·伊登和其屋内的情形时,她的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厌恶感。在作者看来,这两个人之间的鸿沟始终难以逾越,尽管上流千金一时被穷小子的真情所打动,但露丝很难抛弃高雅的生活以及对下层社会的偏见,她浸润于资产阶级观念中,不甘心委身于艰难度日、衣不遮体的穷苦水手。小说通过揭示马丁·伊登与露丝之间身份上的巨大悬殊,深刻预示着以马丁·伊登为代表的劳动人民的悲剧性命运。最后,通过不懈的努力,马丁·伊登终于成为上层阶级中的一员,但是各种喧嚣纷至沓来,他开始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已经走向了一条错误的道路,内心坚定不移的信念开始动摇,满心追求的美梦破灭了。于是,他对整个社会和生活丧失了信心,最终不顾一切地冲破现实的藩篱,以死的方式获得内心的解脱与安宁。

三、《马丁·伊登》对优秀著作出版的启示

一部优秀的著作可体现出作者的写作能力,是作者文采的展现,也是实现与提升出版价值的关键,承担着服务社会的重责。有资料显示,我国“文革”前十七年共出版长篇小说377部。而近年来,根据中国文学馆发布的《中国文学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我国每年出版和发表的长篇小说有2000余部。根据相关专家判断,我国文学创作和出版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每年有6000至8000部长篇小说出版无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在新中国的文学史上,我们有过十七年中“三红一创”长篇小说的鼎盛时期,也有过改革开放之初一部或一篇文学作品产生轰动的辉煌。但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长篇小说愈益小众化。有些长篇小说思想苍白,语言粗鄙,结构草率,人物形象符号化和偏平化,只是“现实的残渣”以及“伪现实和歇斯底里的现实”。在创作的时候,一些作家没有体现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是一味地迎合出版市场,对生活没有真切的体验,作品难以抵达人心。而《马丁·伊登》中的主人公马丁·伊登,虽然举止粗野,没有教养,出身于社会底层,但本质上却向往文明,他在对美、爱、智慧的追求中,积极地探索生命的本质,运用写作、艺术发现了生活中的美,以丰富的色彩语言诠释出世间万物的性质以及“生存方式”。正如亨利·路易斯·门肯所言,杰克·伦敦具有“极细腻的洞察力、强烈的感情和对美的敏感,他不是一个‘卖假药的骗子,在他的大声喧哗下,隐藏着他对当时那个社会的真实感受”。作者以丰富的色彩语言和精辟的修辞,以自身逼真、生动、美妙的体验进行创作,准确细致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使小说散发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在心浮气躁和追求经济利益的现代社会,杰克·伦敦的写作精神值得当今作家学习。

目前,在文学出版市场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为了使作品抵达人心,出版界应协调好商业利益与文学精神价值的矛盾,承担起社会责任。比如,存在主义的代表萨特主张“作家、艺术家要肩负历史责任,要‘介入社会,干预现实,要为时代写作” 。而《马丁·伊登》以平实朴素的语言很好地诠释了这个问题。小说中存在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马丁·伊登在没有社会地位、金钱和名声时,庸俗自私、满身铜臭的上层社会的人都瞧不起他。后来他通过努力终于成为上层阶级中的一员,那些社会名流又争先恐后地和他做“朋友”,巴结他,吹捧他,甚至连露丝也希望能与他重归于好,这些都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伪善和丑恶,是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抨击。如今,有些小说为了吸引读者,采用夸张、讽刺的手法对权威进行丑化,导致小说在传播过程中失去了伦理价值,误导了读者。比如,近些年出版的反腐小说,不少作品叙事格调平庸,一味地将权、钱、色之间的隐秘纠缠演绎得惊心动魄,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出版界要重视这个问题,在优秀著作出版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单纯地迎合消费者的口味,把文学作品当成市场的附属品,应重视其社会价值,承担起服务于社会的重责。

|参考文献|

[1]虞建华. 文学市场化与作为心理自传的《马丁·伊登》[J]. 外国文学评论. 2011(3).

[2]焦建平,崔雅萍. 生与死的转换——论杰克·伦敦与《马丁·伊登》主人公命运的重叠[J]. 外语教学,2009(2).

[3]申利鋒. 《马丁·伊登》中的伦理困境与伦理选择[J]. 外国文学研究,2015(3).

[4]都蕊. 从《斗拱》谈优秀出版物的价值挖掘[J]. 出版广角,2016(7).

猜你喜欢

伊登马丁杰克
马丁·伊登的精神成熟之路
阿斯顿·马丁Valkyrie Spider
杰克和吉尔
神笔马丁
变成什么好
On Cultivation of Learners’ Pragmatic Competence in ELT
维马丁的诗
事业、爱情、友情:马丁·伊登个人成功之路解析
论马丁·伊登女性观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