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德学者黄钦

2017-08-17亦安

中华儿女 2017年14期
关键词:罗德面试官牛津

亦安

因为使命,他期待一个更好的世界,并愿意去为实现这个目标而终生努力

2016年底,在有着“全球本科生诺贝尔奖”美誉的罗德奖学金榜单上,来自清华经管学院2011级本科生黃钦在全球上万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成为获得该奖学金的四位中国大陆学生之一,他也是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首位获得该奖的学生。

包括黄钦在内的4位中国罗德学者,被授予进入牛津大学就读硕士或博士课程的机会。他们每人每年还将获得高达50000英镑的奖学金,涵盖就读期间的所有费用,包括学费、食宿、个人津贴、医疗保险以及旅行等。

不愿做学霸,愿为有意义的课程付出

“其实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个学霸。”聊起“学霸”这个话题,黄钦连连摇头。在他看来,所谓学霸,一定把学习的方方面面都做得特别好,恨不得每门课都拿最高分的学生。黄钦直言,上大学后,自己只在感兴趣的课程上学得非常好,有时候为了把一个知识点搞清楚,他甚至会看很多资料。有些课,黄钦的分数是三四百人中的冠军,而有的学科,成绩就很一般。

“我愿意为自己想学习的内容、想成长的方向付出,而不是简单做一个学霸。每门课程每次考试每个作业都拿到一百分,那些只是在成绩单上有意义的,但是对我想成就的事情来说,是没有价值的。”

作为清华经管学院学生会副主席的黄钦时常参加学校爱心公益协会的活动,去京郊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定期做支教。这些农民工子弟学校都在京郊偏远的地方,学生有从四五岁到十几岁的小孩,教学设备特别落后,第一次去学校时,黄钦很是震惊,他想不到在首都北京居然还有这样的地方。

跟这些农民工子弟们接触多了,黄钦发现其实这些孩子和自己的成长环境有些相似,边远山区出生,小镇读书,很少了解外面的世界。后来,在给孩子们做志愿服务时,黄钦会有意识给孩子们讲自己在清华的学习生活,在国外游学遇到的见闻,把自己看到的各种有趣的图片、故事,讲给孩子们听,他希望能带给这些孩子们更广阔的视野,不仅只是书本知识。

大三结束后的暑假,黄钦申请到了牛津大学做海外研修。在那里,他学习的五门课里有两门是哲学,黄钦被哲学背后“学术的力量”深深震撼,“哲学逻辑非常严密,所有假设、所有漏洞都考虑到了,让人无法反驳”。而另一方面,黄钦开始对现实社会问题充满关注与热情,于是“政治”成为了他的第二个关键词。大三结束后的那个暑假,黄钦申请到牛津大学做海外研修,他对哲学研究方向、具体课题又有了进一步了解,黄钦最终下定决心一定要去牛津大学学习政治哲学。

2015年秋天,黄钦进入牛津攻读政治哲学硕士学位。到牛津后,黄钦发现在世界各地跟自己一样读政治哲学的同学非常少,大概只有几十人。这是一个非常小的群体。黄钦突发奇想,有什么办法能让这个小群体中的个体联合起来,发挥更大作用?近年来,自媒体盛行,如果只是单个人做订阅号写文章,影响力是不够的,黄钦想不如把世界各地读政治哲学的同学联合起来,大家一起思考政治哲学中遇到的问题,一起讨论社会现实问题,然后相互鼓励、互相监督,思考更多问题,写更多文章。

这一年年底,他创建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城与邦”,定期推送学术速览、学术总结、 学术分析和思想随笔类文章。

“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和我们讨论政治哲学的问题,反思现实社会。”黄钦说。目前平台上有三十多位来自世界不同国家读政治哲学的同学,一起写东西。公众号上的文章很学术,讨论的社会问题很深入,黄钦希望每篇文章都能保持高质量,他希望一步步慢慢往前走,不停把自己和同学们想讨论的问题一一讨论出去,把更多国内外读政治哲学的同学们都联合起来。

还是2015年,罗德奖学金首次走进中国。对于罗德学者,黄钦早有耳闻。只是之前他一直觉得罗德奖学金是一件梦幻的事情,“罗德学者都是世界一流大学里的佼佼者。我以前从没想过自己也可以成为其中的一员。而且,之前罗德奖学金并没有进入中国。”

当看到罗德奖学金在中国选出第一届罗德学者的时候,黄钦在心里想,“或许我也可以去试试。”2016年6月,黄钦正式递交自己的申请资料。一路过关斩将,凭借着出色的表现和优异的成绩,以及丰富的校园、社会活动,黄钦走到了申请罗德奖学金的最后一轮。

面试后,面试官又多问了黄钦一个问题,因为黄钦正在牛津读硕士,但是很多其他候选人还没有机会去牛津学习,因此,怎么证明自己比别人更需要这份支持呢?黄钦说:因为使命,他期待一个更好的世界,并愿意去为实现这个目标而终生努力。

就这样,在全球上万名申请者中,黄钦幸运地成为获得该奖学金的四位中国大陆学生之一。

如今,罗德奖学金的事情已告一段落,黄钦结束在上海的面试,又回到牛津,开始着读书、写作的生活。

做有理想,有志于改变世界的年轻人

记者:罗德奖学金跟其他奖学金有什么不同,更侧重学生哪方面的素质?

黄钦:罗德学者怀着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理想,希望找到有理想,有志于改变世界的年轻人。让他们积蓄能量、知识和眼界,积极组织和参与公共活动。希望毕业后用自己的行动服务社会、改变世界。我在牛津也认识一些罗德学者,他们的故事让我感动,他们未来希望做的事情也让我觉得震撼。

记者:能否自评一下,自己的那些特质打动了评委,最终获得罗德奖学金?

黄钦:就面试当天的表现而言,可能有两方面:一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整个面试过程,我被问到了很多关于国内社会发展、国际政治形势等方面的问题。大部分内容都是我一直关注和思考的,和面试官们聊得很畅快。

再一个就是比较强的抗压能力。第二天的个人面试,十个面试官的问题都比较尖锐,且时间有限,一个回答最多两三分钟就被打断,有面试官直截了当说我回答的不是他想了解的,我还没来得及分辩,其他面试官又接着发问,很多面试官会直接说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或者直接说你的看法是错的。他们也会说出我回答过程中的瑕疵,大家也比较严肃。那样的状况下,我的表现还算是比较镇定的。

记者:你创办的公众号“城与邦”,致力于激励青年人思考和探讨政治哲学问题。这个领域在今天的青年人中显得有些小众了,做这个公众号的目的是什么?

黄钦:到牛津后,我发现在世界各地读政治哲学的同学并不多,可能只有几十个人,和其他专业相比,我们这个群体很小。我就想怎么能让这个小群体联系起来发挥更大作用?如果只是某个人写文章、做公众号影响力是不够的,我希望把世界各地读政治哲学的同学连接起来,一起去思考政治哲学中遇到的问题,一起讨论社会的现实问题,然后相互鼓励和监督去写更多文章,思考更多问题。于是我想创建这样一个公众号,把大家写的思考的东西发到公众号上去。

目前我们的公众号有三十多个学生,在世界不同国家读政治哲学,一起写东西,在微信平台上发表。公众号目前大概有一万多关注量,有的文章有几千多,有的五六百点击量,我们不着急,有些文章很学术,有些讨论很深入,我们希望每篇文章都保持高质量,一周发三篇,希望一步步慢慢往前走,不停地把我们想讨论的问题都传播出去。

责任编辑 梁伟

猜你喜欢

罗德面试官牛津
耿 直
应聘
吃呼
旅行者,饶了牛津吧
宅假期
你没喝完那杯水
巩辰卓申请罗德奖学金时的个人陈述
相关经验
指纹在哪里
烧烤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