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家点破网络食品安全谣言

2017-08-16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7年28期
关键词:塑料颗粒现场感塑化剂

食品造假的行為让人深恶痛绝,一些有图甚至有视频的食品造假行为更是容易让人对此深信不疑。然而看似声情并茂、现场感十足的食品安全“事件”,终究会在科学和常理面前露出马脚,最终以被辟谣收场。对此,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钟凯博士撰文,对网络热传的食品安全谣言进行梳理,并阐述了简单的破解办法。

谣言一“塑料大米”。塑料颗粒实际是工业原料,不可能拿去当大米卖。一方面是因为颗粒形状一看就不像大米,更重要的原因是塑料颗粒比大米贵得多。

谣言二“塑料紫菜”。紫菜泡了之后撕不烂,实际上紫菜撕不烂是因为紫菜长得比较老,而塑料薄膜价格远超紫菜,不可能是塑料做的。

谣言三“假鸡蛋”。专家表示异常鸡蛋都是真鸡蛋,有的是因为被冻过,有的是因为鸡的输卵管炎症,有的是因为鸡的饲料问题。另外,网上有个视频是批量做假鸡蛋的,实际上是制作玩具,而其售价也比真鸡蛋贵得多。

谣言四“假包菜”。实际上是日本人发明的制作食物模型的方法,可以用于饭店、商场展示的菜肴模型、早教或家居装饰的道具等。

谣言五“西瓜打针”。实际上西瓜内部为实心很难注射进物质,即使用针管外部注入其他物质,瓜瓤很快就会烂掉。西瓜的甜度和口感是通过良种选育和田间管理获得的,并非传言中的打针。

谣言六“面条加塑化剂”。专家表示塑化剂价格远超面粉价格,实际上水洗出来的是面筋,成分以蛋白质为主。

猜你喜欢

塑料颗粒现场感塑化剂
一种塑料包装产品生产用原料加热设备
不要长期佩戴隐形眼镜
海滩上的塑料颗粒创下新纪录
一种环保型塑料颗粒生产设备
强化新闻记者的现场感 提升电视新闻的影响力
写出新闻的现场感
江浙沪儿童面临塑化剂暴露风险
电视新闻现场感初探
白酒塑化剂的气质联用(GC-MS)检测方法的选择与优化
现场感:电视新闻报道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