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人脑要和电脑连一起了
2017-08-16袁斯来
袁斯来
特斯拉CEO马斯克也盯上了脑机交互。今年4月,他宣布自己成立了一家新公司NeuraLink,要开发一种名为“神经织网”(Neural Lace)的微型设备。这种柔性的网状设备能直接注射入大脑,收集和模拟大脑的电极信号。人的听觉、视觉、嗅觉甚至记忆都能“复制”。马斯克将其称为:感知读心术(consensual telepathy)。
其实,早在1990年代,科学家就在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仪等设备,让人脑与电脑相连,并试图“读取”人类的思想了,但它们非常笨重,人类的大脑需要被大型的机器完全罩起来,头上还要布满传感器—这种“脑机接口”方式并不自然。
马斯克的设想可谓解决了这一问题。但事实上,他已经落后了一步,美国国防部早就开始了类似的研究。
今年1月,美国国防部发布了一个野心勃勃的“神经工程系统设计”计划(Neural Engineering System Design,简称NESD),投入6500万美元,在和脑神经研究相关的高校和公司中挑选了6家机构,试图开发一些技术,同时记录人脑中100万个神经元的数据。这项技术能让残障人士更好地和外界交流,以及控制外置设 备。
相对于人大脑中的860亿个神经元,100万个微不足道,人类大脑深处的秘密还非常复杂。“但是我们如果能够直接将模拟信号传输入脑,NESD或许能够延伸出全新的神经学治疗方案。”发布这项计划的Phillip Alvelda说。
Paradromics是被选中的6家机构中唯一的商业公司,它将负责领导其中的一个和语言有关的项目,并获得了1800万美元经费。
Paradromics正在研发的是一种名为“神经I/O巴士”(Neural Input–Output Bus,简称NIOB)的技术,它能读取人的思想,解码人的语言,让电脑代替不能说话的人发声。不仅如此,它还能模拟视觉信号,植入盲人的大脑,让他们直接在脑海中“看见”身边发生的事。
整个过程听起来似乎也很简单:只用在大脑中植入几束“纤维导线”,再连接到位于颅骨的芯片上,最后通过头皮外的外部模块接入电脑。这套脑机装置,通过设置在脑内的芯片实时分析神经元的信号,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实现“读心”的功能。
这个计划的关键就是一束束微导线,它们必须足够纤细,才能在植入大脑后不会损伤脑组织,而且还得有一定的长度,才能连接到头颅的芯片。
实际上,早在1920年代,英国科学家G. F. Taylor就发现了一种加工金属导线的办法,通过高温加热,能在液态细金属丝外,包上一层已经软化的玻璃,冷却后就成了“夹心”管。到了1950年代,一位叫Ulitovski的苏联科学家完善了这种加工方法,那个时候就做出了直径只有几微米的导线。到了1960年代,一家不知名的罗马尼亚小公司生产出了直径只有20微米的绝缘线圈。
不过没有人能想到,半個世纪后,这些细线竟然能将大脑和机器连接起来。
当时,Paradromics的创始人Matt Angle还是美国一家研究所的研究生,专攻的方向是大脑中的嗅球部分,他想弄清楚神经元如何控制大脑嗅觉,但因为没有办法同时记录多个神经元的信号,研究进展很不顺利。
一次偶然,Angle听到教授和人聊起了那家罗马尼亚公司做出的金属丝。那个时候,这种金属线出现最多的地方是酒店:厂家会把这种带着磁性的线织到毛巾里,防止顾客退房时顺手牵羊。Angle立刻意识到,这种技术在他的研究中应该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在此前,要做植入物的脑机交互,部件不够小,损伤大脑不说,工程还特别繁复。每一根金属丝都得焊接一个芯片,所以如果要记录100万个神经元的数据,估计花几十年时间也不一定能完成焊接。
但Paradromics用的技术,能够将这些金属丝集合成一束,全部植入脑中。这2万根金属丝将记录100万个神经元的信息,直径只有10至20微米,大概是一根头发丝的1/6,不过长度能达到几毫米。它们类似于电线,只是电芯由铂金或黄金这类贵金属制成,而绝缘壳用的是玻璃。
植入这些线束,只能通过脑部手术。因为尺寸足够迷你,线束不会造成强烈的排斥反应。据Angle介绍,它们起码能在人体里待上18个月。“我们相信,未来能够让这个过程延续至数年。”他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脑机连接的过程并不复杂。Paradromics会把这些线分成4束,每一束会记录20万个神经元信息。将线的一头削尖后,这把有尖头的“小刷子”能刺入脑部。这些线头不会穿过神经元,而是刺穿神经元周围的某个点。另一头则会抛光,和传感器表面触碰。这些传感器安装在能增强信号的CMOS芯片上。Angle把这个连接导线的传感器叫作“像素”。它可以记录和传输脑电压信号,也就是大脑的活动信号。
由于是在大脑内部操作,要保证有尽可能多的线头能接上传感器,Angle在芯片上随机安装了上万个传感器,他把它们称为“飞机着陆场”。这有些像是打靶,只能尽量提高命中率,但由于记录够多,少数的遗漏不会造成影响。
植入的系统还必须判断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是冗余的。毕竟,CMOS芯片无法承载每秒50G的数据。而且,这些信息还必须通过无线传输,发送到位于头皮的外部模块上,才能和计算机交互。
“能实现脑机交互,主要还是依赖导线器件性能的提升,还有CMOS芯片计算能力的增强。”Angle说。只要信号传输到了体外,实际上分析就很容易了。“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尽量减少设备的外露。国防部要求,我们的装置不能让任何导线暴露在体外,因为会有感染的风险,机械也容易发生故障。所以,我们会将头骨部分在植入芯片后放回原位,直接用你自己的脑部组织保护这些植入物。”
Paradromics的任务和语言相关,所记录的是颞上回的信号,也就是人们说出的话语被大脑接收后对应的信号。NIOB分析每一个发音能转化成的“音素”,记录下对应的大脑反应,就能够知道说某句话时,这个人的脑中究竟在想些什么。
这种“逆向学习”的想法,来自于伯克利大学的神经科学家Robert Knight的研究—人们会产生对于声音的想象,也就是“听觉意象”(auditory imagery),例如有时人们脑中会不由自主地回荡起某个旋律。听觉意像和听觉感知(auditory perception)实际上是同一部分神经元在起作用。所以只要知道脑中的“旋律”,就能够逆向反推声音,让电脑“唱出这首歌”。
Paradromics沿用了类似的原理,只需要记录下人们飞速运转的脑海中,究竟在想些什么,就能根据这些信息,重现他们要表达的语言,并将人们的默读用电子合成器朗读出来。
对于有语言障碍的人士来说,如果能够在电脑的帮助下重新“发声”,肯定是振奋人心的,不过这项技术要实际投入使用还得花些时间。毕竟,它是要用只有一分硬币大小的芯片、几束比头发丝还细的导线,读取和分析100万神经元的信息。
另外,NIOB目前还只是单向的,也就是只能将电脑的信息输出,而暂时不能输入。这也是Paradromics这家公司未来要突破的。“双向交流的技术如果实现,甚至能让NIOB替代大脑中的受损区域。”Angle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