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零和思维,勇于化危为机
2017-08-16
G20是个好东西,能把不同意识形态的大国和中等强国都聚在一块,创造机会让即便平时不相往来的首脑们也能叙叙旧,进而增信释疑。
借G20汉堡峰会的场地,中美元首举行了“长桌会谈”。习近平主席强调要“牢牢把握中美关系大方向”,提到中国海军将参加由美国主导的2018年“环太平洋”军演,还建议中美防长早日互访。
习主席也在汉堡主持金砖国家非正式峰会,强调金砖国家要“加强团结合作,维护共同利益,谋求联动发展”。他特别提到,两个月之后,金砖峰会将在中国厦门举行。
“(中日)双方应该审时度势,立足大局和长远”,习主席在“应约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时,也表示欢迎日方同中方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开展合作,要求日方在历史、台湾等重大问题上,“不能打任何折扣,更不能有一丝倒退”。
习主席的上述表态,都体现了中国外交的大局观,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如果没有这种大局观,没有定力,被热点和情绪推动着走,那么,以愤激代替理智,以莽撞代替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并不真的有益于捍卫国家利益。
中国周边当然不是太平无事,相反,近期热点频出,有的甚至达到局部危机的程度。但是,这其中不少是老问题,各方都有成熟的应对机制;即便是新问题,在不断丰富的多边框架下,也总能找到降温的办法。
比如美军舰擅闯我西沙,不过是对奥巴马政府时期所谓“南海航行自由”政策的萧规曹随,而其频率在特朗普上台后已经大大降低。事实上,在朝核问题和恐怖主义权重上升的情况下,南海问题已不再是美国政府的优先议题;同时,美国希望日本、澳大利亚等盟友承担更多的安全责任。这就有了日本最大军舰在南海与美国航母的联合演练,以及澳大利亚模拟中的对华军演。
那么,怎么看越南据称已派船在中国南海钻井采油?BBC表示,该钻井船的作业地区位于中国南沙“万安北-21”合同区块;在之前的3年中,执行钻井任务的外国公司因担心与中国的关系而拒绝前往作业。
其实,1992年中海油就与美国克里斯通公司合作勘探“万安北-21”区块了,但在遭越南阻挠后退出争议海域。所以,这是个双方都“心中有底”的区域。
这里不妨引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的回答。他说“我们希望有关国家避免在争议海域采取使形势复杂化的单方面行动,并与中方相向而行”,还提到不久前访问越南的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曾“敦促越方恪守两党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加强战略沟通,妥善管控分歧”。这种“心平气和”加“语重心长”,体现的正是中国外交的大局观。
为什么中国的周边外交如此有定力?请看一组数据:2016年中国人均GDP首次超过俄罗斯,而作为边疆省区的西藏人均GDP是印度的3.1倍,内蒙古人均GDP是蒙古国的2.8倍,云南人均GDP是越南的2.2倍。不仅如此,随着宝鸡至兰州的高铁正式开通运营,甘肃、青海乃至新疆都融入了全国高铁大家庭;川藏铁路已开工两年半,9年后列车从成都到拉萨仅需10小时,将大大拉近西藏与国人的心理距离。
换句话说,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带来了自信:时间在中国这边。再举一例:其他国家在南沙海域造岛好多年,而中国只用了8个月,造岛规模就让所有对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望尘莫及。
为什么过去几年里,越南、菲律宾、印度等国对华民族主义情绪有所上升?因为这些国家也步入了它们的快速发展期。包括它们的媒体,会较多地涉及以往被军方冷处理的一些主权话题。我们要学会与对方的机构协商管控这类分歧,而不是互相比谁嗓门大。
化危为机的关键还在于,中国作为亚洲首屈一指的大国,要增加国际公共品的供给,以增量来化解存量的问题。
什么是国际公共品?比如南海的导航和救援服务,比如联合反海盗行动,比如澜湄六国合作机制,比如上合组织吸纳印巴反恐,比如“一带一路”和亚投行……这些不止让特定国家受益的项目,迟早会唤起世人对中国的尊敬。就连紧跟美国的李显龙和安倍晋三,最近也都表达了类似的感觉。而在解放军驻吉布提保障基地成立之际,吉布提财长称:中国给我们的帮助,西方未曾企及。
如果一座岛屿、一条国际河流、一片海底油气田,在中国(或多边机制)主导共同开发下分享给相关国家的收益,比它本国耗费各种成本之后开发的所得还要多,尽管仍然会有人拒绝“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但转而赞同的一定会日益增多。
现在是中国最接近民族复兴,也是要走完最难一段路程的时候。难就难在我们要摆脱一些大国仍然固守的零和思维,同更多国家建立起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在外交思想上,我们可以引入基于中国传统的天下观理念,以克服西方宣扬的自由世界主义的治理缺陷:建立在价值观偏见基础上的机制碎片化与过程冲突化。
简单说,中国要在国家治理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为全球治理尽一份责任,既不允许打着全球治理的幌子吞没国家治理(即武断性的干涉内政,搞霸权治理),也不支持以国家治理为由抵制全球治理。在此框架下,我們将适应时代之大势,顺乎历史之潮流,一步步地向着实现全球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迈进。
这一过程当然会有波折、反复,这就需要把握外交大局,勇于化危为机,而不被各种干扰左右。若真能做到,全球善治也就多了一条中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