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志平安 矢志发展
——记淮南矿业集团总工程师唐永志

2017-08-16胡昌友

当代矿工 2017年7期
关键词:永志矿业集团总工程师

文/胡昌友

永志平安 矢志发展
——记淮南矿业集团总工程师唐永志

文/胡昌友

35年前,他从淮南矿业学院采矿系大学毕业,分配到潘一矿采煤队,成了一名扎根基层的采煤一线技术员。35年间,他先后从事采煤、掘进、建井、“一通三防”等各专业技术管理工作,参与完成近百项科研项目,发表技术论文30余篇,获得专利27项,并担任了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创新带头人,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建设与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岩石力学与支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矿支护专业委员会专家,参与了“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课题研究,获得多项国家、省、市科技奖励,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这些履历,无一不与煤矿紧密联系,无一不与技术息息有关。工作35年,他从一名基层采煤队技术员锻炼成长为一位现代化新型能源企业的前沿科技“排头兵”、自主创新“探路者”、重大项目“顶梁柱”。他,就是淮南矿业集团党委委员、总工程师唐永志。

情系矿工,他立志降伏瓦斯“恶蛟”

淮南矿区是我国高瓦斯、高地压、高地温复杂地质条件下煤层群开采的典型矿区,瓦斯、水、火、顶板、煤尘、地压、地温等灾害一应俱全。特别是瓦斯含量高、压力大、煤层透气性差等原因导致管理难度极大,开采历史上瓦斯事故多发,甚至发生过震惊全国的瓦斯事故,教训十分惨痛。因此,瓦斯一直被认为是淮南矿区的“第一杀手”。

“温暖的煤炭不应该沾染血迹。淮南的矿工兄弟可以流汗,但不能流血又流泪。”作为一名“资深”的淮南矿工,从小看着井架和天轮长大的唐永志有过许多痛苦的记忆。常年与煤矿打交道、做事简单高效、性格直来直去的他,比谁都理解淮南矿工心头承受的苦与累。因此,无论是1998年担任谢二矿总工程师期间,还是2002年担任淮南矿业集团副总工程师期间,乃至2014年成为淮南矿业集团总工程师以后,他一直坚持“瓦斯不治,矿无宁日”的信念,把能不能治住瓦斯视为“一个党员对组织是否忠诚,对企业是否感恩,对职工是否存有感情,对事业能否担得起责任”,时刻警醒自己绝不能因为瓦斯问题让企业再走“回头路”!

抓瓦斯管理,他坚定执行集团公司党委的决策,坚持“用一流的装备、一流的技术、一流的队伍和一流的作风管瓦斯”;坚持“通风是基础、抽采是重点、防突是关键、监控是保障”,要求做到“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管理到位”;坚持“瓦斯超限就是事故”的理念,逐步完善了两级总工程师瓦斯治理技术创新、分级管理、地质保障、技术管理等安全管理体系和“一矿一策、一面一策”工作机制,把瓦斯超限当成事故对待,把安全红线视为带电的高压线!

在他的严格管理下,许多先进技术在瓦斯治理中得以运用,淮南矿区的瓦斯也从“初步治理”到“基本治理”再到“根本治理”,跨越了三个台阶,并连续20年杜绝瓦斯爆炸事故,连续11年杜绝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百万吨死亡率从2001年以前的 4.0 1下降到2016年的0.0 3,下降了133.7倍;瓦斯超限次数从1998年平均每月111次下降到目前连续8个月杜绝瓦斯超限,张集矿等矿井还实现了连续8年瓦斯零超限。瓦斯利用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矿区建成6座瓦斯储配站,每年抽采瓦斯6亿立方米,发电4.5亿度,解决了20万居民的生活用气问题。曾经肆虐矿区、祸害一方的瓦斯“恶蛟”被牢牢缚住,并乖乖地为淮南矿区服务,淮南矿区这个曾经全国闻名的瓦斯事故“重灾区”也一跃变成了“全国瓦斯治理的典范”,企业美誉度不断攀升。

心系矿井,他为企业发展献智慧

“淮南矿区煤层埋藏深,就像个厚皮西瓜,一直制约着安全高效快速建井和现代化采煤。”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安全生产技术工作的管理干部,唐永志心里一直摆着一本账:2002年以前,淮南矿区的年产量始终徘徊在10 0 0万吨上下,生产效率在行业中居后。世界上一座整装煤田的开采周期平均不到10 0年,而淮南矿区开采至今已逾百年,产出的煤量还不及储量的十分之一。“有煤采不出,潜力得不到发挥,资源优势就不能转化为核心竞争力,不利于企业做强、做大和良性发展。”自担任淮南矿业集团副总工程师以来,他一心扑在安全高效建井技术上,全神贯注地抓好现代化采煤技术升级。

在他的主导下,“上冻下注”“三同时”“大模板、大吊桶、大直径提升机”等一系列先进建井技术、装备在淮南矿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砸碎了束缚生产力的桎梏,先后建成了以顾桥矿为代表的张北、丁集、顾北等6对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谢桥、张集、潘一等6对矿井得以高定位技改,朱集东、潘四东等后续矿井陆续投产,让淮南矿区率先成为国家首个亿吨级煤电基地,原煤年产量从2001年的1774万吨逐步增长,至今稳定在70 0 0万吨/年,稳居安徽省第一。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随着淮南矿业集团实力的不断壮大,为了把企业发展做得更加扎实,唐永志带领他的科研团队成功主持研发了世界首台立井煤矿全断面硬岩盾构机(TBM),实现了硬岩月进尺56 0米的历史性突破,创造了全国煤矿硬岩最高进尺纪录,被业内专家誉为“里程碑式的革命”。为了打开淮南本土煤矿后续可持续发展的“粮仓”,他主持攻关巨厚砂岩A组煤大采高安全高效关键技术,成功打开了产量高、煤质优、效益好的A组煤,为淮南矿业集团煤炭主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点。

心系发展,他把创新融于生产实践

“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而将更多机遇留给勇于、敢于、善于改革创新的人们。在新一轮全球经济增长面前,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我们要拿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锐意改革,激励创新。”这段话,是唐永志学习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过程中感触最深、最耳熟能详的一段话。他把这段话当成了自己的座右铭,时时学习,处处参照,因为他比谁都清楚,干煤矿要想长治久安,要想挖金掘宝,创新工作比什么都重要,必须时时处处保持求真务实的态度。

“煤矿技术不是放在实验室里的摆设,要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要‘服’井下现场的‘水土’……”

“经不起实践检验的创新,如同玩具店里的刀枪,中看不中用!创新必须要从问题中来,再到问题中去,盯住现场,解决实际问题……”

正是对煤矿技术创新工作的深刻领悟,让唐永志在工作中形成了“不回避矛盾,冲着问题来”和“把工作往实里干,把劲头往基层使”的性格魅力及良好作风。工作中,他坚持针对难点解“难”,把握热点散“热”,围绕焦点聚“焦”,突出重点做“重”,持之以恒地以技术创新破解现场难题。

由于地表融沉不均衡,丁集矿900吨重的副井井架出现偏斜,严重影响矿井安全生产。怎么办?唐永志集思广益,首次通过回填层造孔、分层注浆,采用PLC(可编程控制器)多点液压同步控制系统实施顶升纠偏,计算机指令自动调整千斤顶压力,使井架偏斜校正到预设位置,加固纠偏取得理想效果,井架至今岿然不动。纠偏施工期间,矿井仍能正常生产,副井依旧继续提升,取得综合经济效益1400万元。

结合淮南矿区复杂的地质条件,唐永志在井下成功实现工作面智能化开采,开创了我国东部地区智能工作面的首例,形成了“三软”煤层复杂地质条件下“以自动控制为主、远程干预控制为辅”的生产新模式,工作面作业人员由2 0人减到4人,年生产能力由200万吨提高到300万吨。

唐永志不断创新深井综采工作面安全高效生产技术和工艺,破解了困扰淮南矿区30年的上提工作面埋压支架难题,实现了深厚表土层薄基岩风化带下的安全开采,为企业节约了大量资金,还使煤炭资源回收率提高了5%。

为了攻克“以孔代巷”技术难题,唐永志大力推进大直径长钻孔试验,施工长钻孔到目标煤层顶板裂隙带,取代了高抽巷……

欲知宰相能否,但视天下安危。一项项技术创新成功运用,取得了累累硕果,如同架上的葡萄,一串又一串,摆在了淮南矿业集团干部职工的面前。看着淮南矿业集团蒸蒸日上,回首35年风雨一路,唐永志仍然坚持:板凳宁坐十年冷,技术不容半点空!他要用自己的默默深耕,护佑淮南矿业集团的平安发展。

(作者单位:淮南矿业集团企业文化部)

猜你喜欢

永志矿业集团总工程师
TGS智能梯流干选机在淮北矿业集团的应用
本期作者介绍 姜永志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加油站站长潜逃14年终落网
兴隆湖初冬
工匠精神要“薪火传承”——司尔特公司副总工程师陈卫星
鸡西矿业集团瓦斯发电机组尾气余热利用的实践和推广
上游开闸
陕西煤化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精益求精,矢志不渝——记东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