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核心 铸就忠诚 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017-08-16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
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
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办公室主任 杨桂华
维护核心 铸就忠诚 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
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办公室主任 杨桂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创了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伟大斗争的新时代,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确立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的根本是要增强“四个意识”,维护核心、铸就忠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做到这一点,应当把握好三个关系。
一、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同各种错误理论的激烈斗争中形成和成熟起来的。一些所谓的“左派”污蔑我们背叛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社会主义,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其实是他们僵化和歪曲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编辑部的信中批判米海洛夫斯基,“他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但是我要请他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马克思一贯反对一般的历史哲学理论,晚年专注研究东方社会、俄国公社、亚细亚生产方式,力图发现东方社会发展的独特规律。这是一位真正的学者所表达的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新民主主义中,根据中国社会的实际,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建国后,经过艰辛的探索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制度和经济体系。改革开放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铸就了三十年辉煌成就,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大国,正在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事实表明,按照客观事物本来面貌认识事物,按照客观规律推动事物的发展,才能达到合规律和合目的统一。这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不是离经叛道,相反,它恰恰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把握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丰富性与系统性的关系,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性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包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和文化强国战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精准扶贫和打赢扶贫攻坚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把党建工作作为最大政绩,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等,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系列讲话的鲜明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理解,维护核心的实质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宏伟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确立起来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实现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有机统一,成为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高昂旋律、思想引领和精神旗帜。战略布局是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相辅相成、相互贯通、相得益彰,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新领域、新局面、新境界。发展理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政治保证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作出新的重大部署,开启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局面。
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包括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内容非常丰富,同时又具有系统性,体现了理论—目标—战略—路径—措施—动力,是一个完整的治国理政的科学链条。
三、把握好现代社会发展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和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这是对我们的污蔑。信仰的形式是多样的,既有宗教的,也有哲学的。中国几千年沉淀形成的人生态度是我们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据和准则,也是我们共同信奉的人生哲学,就是我们的信仰。历代先贤讲的 “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是我们的信仰和人生理念。
中国对人类文明有着特别重大的贡献:是唯一保存完整的文明,在思想(儒、释、道)、制度(科举制)、技术(四大发明、中医药)、器物(建筑、瓷器、玉器)、行为(武术、筷子、旗袍、礼仪)、艺术(文字、书画、音乐)等方面贡献突出。在科技方面,16世纪以前世界上最重要的300项发明和发现中,中国占173项。这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中国软实力。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跃升为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实,中国的语言和文化正在世界传播蔓延,中华民族的精神得到正直学者的认同。最近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提出一种观点:希腊神话中火是普罗米修斯偷来的,中国神话中火是钻木取火,西方在末日是方舟躲避,中国是大禹治水,再有如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反映出中华民族精神内核—“抗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光大者!中华民族从辉煌的古代文明走来,正在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和军事强国迈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对此,我们应当有充分的民族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