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应用慢病管理一体化模式的效果研究

2017-08-16杨元敏谭卫国崔砚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年15期
关键词:阻塞性次数急性

杨元敏 谭卫国 崔砚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应用慢病管理一体化模式的效果研究

杨元敏 谭卫国 崔砚峰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采用慢病管理一体化模式的应用价值。方法 100例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综合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 观察组采取慢病管理一体化模式。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住院次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急诊就诊次数及急性加重次数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呼吸困难量表(mMRC)评分及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观察组慢性阻塞性肺病评估测试 (CAT) 总分为(12.98±4.11)分, 对照组为(12.22±4.41)分,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CAT总分为(1.06±0.55)分, 对照组为(1.80±0.62)分, 干预后两组均有明显降低, 且观察组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慢病管理一体化模式可明显减少COPD患者急性加重次数的发生, 并显著改善临床症状,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病管理一体化模式;急诊就诊次数;急性加重次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可预防、可治疗, 其主要特征为气流受限[1]。多项研究显示规范诊疗环境、开展健康宣传以及采取科学性自我管理是缓解临床症状的有效途径。本文现对此进行详细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9月在深圳市大鹏新区葵涌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0例。对照组中男22例, 女28例;年龄15~63岁, 平均年龄(51.42± 11.70)岁。观察组中男23例, 女27例;年龄15~65岁, 平均年龄(52.20±12.3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入选及排除标准[2]入选标准:①COPD确诊;②签署知情同意书, 并同意配合研究方案的相关要求。排除标准:①有心、肝、肾、视力、听力、血液、尿液等检查指标严重异常;②严重精神疾病难以配合或不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合并恶性肿瘤或其他终末期疾病;④急性或严重全身感染;⑤处于孕期或哺乳期;⑥吸毒史;⑦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等严重免疫缺陷性疾病;⑧药物严重过敏。

1. 3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综合治疗。对照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慢病一体化模式管理, 具体如下。

1. 3. 1 治疗前管理 ①COPD患者经肺功能检查确诊后,应转诊至大鹏新区葵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社区医生负责未按时就诊的患者追踪工作[3]。②患者就诊时, 首先行人口学基本特征和健康基本情况的问卷调查和评估, 以初步了解患者治疗依从性。③对纳入课题的每例患者均进行问卷调查和病例资料收集。由经过严格培训的门诊医生在患者首次确诊时询问患者。问卷调查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和COPD知识知晓率及心理状态或者治疗信心等信息;病例资料收集既往史、临床特征、合并症、治疗管理质量和患者依从性、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④专科医生对COPD的评估, 包括症状评估、肺功能评估、急性加重风险评估、COPD的综合评估及病程评估。⑤制订治疗计划。⑥由专科医生完成康复指导。

1. 3. 2 治疗中管理 ①治疗疗方案确定后均实行由社区医生定期随访管理, 记录患者病情变化及药物使用情况;②定时回葵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复查[4]。

1. 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急性加重情况、mMRC评分、肺功能指标[第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及治疗前后的CAT总分。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急性加重情况 两组患者住院次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急诊就诊次数及急性加重次数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mMRC评分 两组患者mMR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肺功能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急性加重情况对比 (, 次)

表1 两组患者急性加重情况对比 (, 次)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项目观察组(n=50)对照组(n=50)tP住院次数0.68±0.93a0.94±1.111.27>0.05急诊就诊次数0.28±0.55a1.75±0.939.62<0.05急性加重次数0.73±0.92a2.20±1.256.70<0.05

表2 两组患者mMRC评分对比(n)

表3 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对比()

表3 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对比()

注:与治疗前对比,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bP>0.05

指标时间观察组(n=50)对照组(n=50)tP FEV1(L)治疗前1.25±0.431.33±0.450.909>0.05治疗后 1.33±0.44ab1.44±0.45a1.236>0.05 FEV1%治疗前47.26±14.2550.05±15.730.929>0.05治疗后 50.50±14.78ab53.57±14.95a1.033>0.05 FVC(L)治疗前2.58±0.662.63±0.640.385>0.05治疗后 2.76±0.64ab2.78±0.64a0.156>0.05 FEV1/FVC(%)治疗前48.45±10.3551.13±12.101.190>0.05治疗后 48.75±11.13ab51.75±12.15a1.287>0.05

2. 4 CAT总分 干预前观察组CAT总分为(12.98±4.11)分,对照组为(12.22±4.41)分,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CAT总分为(1.06±0.55)分, 对照组为(1.80± 0.62)分, 干预后两组均有明显降低, 且观察组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尽管2001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颁布了COPD诊断、处理和预防全球策略, 2007年以来, 国际和国内有关COPD的临床科研获得重大进展, 学术界对COPD的认识也发生深刻变化。然而, 将诊断、治疗、预防、康复和管理融合一体, 依托区域呼吸专科作为技术支点,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作为患者管理主体, 对COPD进行全方位综合治疗管理, 尚未多见[5-8]。因此慢病管理一体化模式的提出与实践在COPD研究上一次重大突破。

经慢病管理一体化模式干预后, 患者的急诊就诊次数、急性加重次数有所减少(P<0.05), 是中度、重度患者的最佳选择。两种干预模式在改善肺功能损害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肺功能损害呈持续性, 药物治疗不具备可逆性。王淑英等[6]认为中药配合穴位贴敷疗法可降低肺功能下降趋势, 但由于样本量不足, 其研究价值有待考量。有研究显示经干预后呼吸困难有所缓解[9,10], 而两组mMRC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能与随访时间短, 样本量较少有关。而CAT总分在干预后明显降低, 且观察组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 提示慢病管理一体化模式可控制疾病进一步恶化。

综上所述, 通过建立以慢病防治网络为基础, 呼吸专科为技术中心的COPD防治服务体系, 采用COPD综合治理与慢病管理一体化模式干预, 可明显减少COPD急性加重的发生, 显著改善临床症状, 改善肺功能, 降低死亡率, 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通过区域COPD患者的发现, 建立COPD的患者发现、治疗、预防和管理的综合管理一体化模式,提高管控效率, 更有效管控疾病进程, 提升患者生活和健康质量, 减轻家庭负担, 能更好的服务患者。

[1] 许银姬, 罗一妍, 吴蕾, 等. 强化中医慢病管理对慢阻肺患者知信行的影响. 时珍国医国药, 2016(1):246-248.

[2] 郁东伟, 束永前.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营养状况及肺功能的改善评价.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5(11):2608-2610.

[3] 崔晓华, 张振香. 自我管理干预对COPD患者近期生活质量的影响. 中国实用医刊, 2014, 41(22):109-110.

[4] 洪惠娟. 中医辨证施护结合健康信念教育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观察. 新中医, 2015(2):272-273.

[5] 郭洁, 张勇, 武蕾, 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的中医治疗.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3(3):741-743.

[6] 王淑英, 丁静, 冯文杰. 中药配合穴位贴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临床观察. 中国中医急症, 2015, 24(2):359-360.

[7] 马伟光, 郭爱敏, 崔英, 等. 基于网络的自我管理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中华护理杂志, 2015, 50(8): 901-905.

[8] 谢秀新. 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干预效果比较研究. 吉林医学, 2015(13):2887-2888.

[9] 魏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两种护理模式及效果对比研究. 湖北科技学报(医学版), 2011, 25(4):356-357.

[10] 卢海崧, 刘波, 娄卫民. 规范化管理对高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生命质量的影响.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13):224-225.

Study on the effect of integrated mode of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YANG Yuan-min, TAN Wei-guo, CUI Yan-feng. Shenzhen Dapeng New District Kwai Chung People’s

Hospital, Shenzhen 518119, China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treated with integrated mode of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Methods A total of 100 COPD patients as study subjects were divided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50 cases in each group. Both groups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integrated mode of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Clinical efficacy was observed in two groups. Results Both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number of hospitalizations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less number of emergency visits and acute exacerbation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Both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yspnea scale of modified Brit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mMRC) score and lung function indicator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P>0.05). Before interventi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COPD assessment test (CAT) total score as (12.98±4.11) points, which was (12.22±4.41) poi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ir difference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After interventi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CAT total score as (1.06±0.55) points, which was (1.80±0.62) poi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intervention, both groups had obviously lower scores,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Integrated mode of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can obviously reduce the number of acute exacerbatios in COPD patients and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and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in clinical practic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tegrated mode of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Number of emergency visits; Number of acute exacerbations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5.002

2017-05-0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综合治疗与慢病管理一体化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YL20150107)

518119 广东省深圳市大鹏新区葵涌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阻塞性次数急性
急性心包炎1例
2020年,我国汽车召回次数同比减少10.8%,召回数量同比增长3.9%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患者的凝血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与CAT评分的相关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俄罗斯是全球阅兵次数最多的国家吗?
呼吸湿化治疗仪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序贯通气中的应用
探索性作战仿真实验重复次数控制研究
按摩治疗儿童急性颈僵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