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著名加价车型
2017-08-16余煜华
文:余煜华
10大著名加价车型
文:余煜华
今天要讨论的并不是加价提车是否合理,那么多年来有那么多人愿意掏真金白银必然有其存在的道理。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旁人嚼舌头没有啥意义,但是聊一下中国市场上有哪些著名的加价车型还是很有意义的。
NO1.广本雅阁
在那个广丰还没成立而上汽大众帕萨特还在采用板车后悬的年代,国内的B级车就那么几款而且都还死贵死贵,广本雅阁就如同一股清泉出现在了中国消费者面前,所以该车供不应求就成为了全国性的问题,加价提车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到后来,第八代雅阁国产了,虽然此时的竞品已经多了不少,但是由于雅阁的产品力非常强,所以加价提车的现象得到了延续。还好三厢轿车现在已经没那么流行了,高端品牌均在下调入门款车型的售价,所以雅阁的加价也就成了历史。
NO2.东本CR-V
第一款国产的东风本田车型是思域,但是东风本田的立身之本却是CR-V。在上汽大众途观还没投产的年代,国产合资品牌SUV寥寥无几,东本CR-V的出现让国内消费者突然意识到坐姿高、好开、舒适、可靠、空间大、油耗较合理而且价格也不算贵这些优点可以统统集中到一款车上,所以大家为该车疯狂了,加价也就顺理成章了。
NO3.一汽-大众高尔夫
一汽-大众生产高尔夫的历史并不短,十三年前就投产了第四代车型,但当时并没有在市场上引起什么波澜。2009年在华投产的第六代高尔夫突然就火了,因为它集合在当时来说非常高端的技术于一体:TSI发动机、DSG变速箱、PQ35平台、激光焊接车体……直接成了一款神车,甚至将整个大众品牌在华的地位进行了拉升。所以,不加价怎么能提车呢?
NO4.上汽大众途观
上汽大众的经销商也是加价的行家。途观的国产将东本CR-V赶下了神坛,因为它的底盘调校更棒,涡轮增压直喷发动机的动力也更强,还有神车品牌加持,所以没有理由不加价。当然,随着翼虎、昂科威等车型的国产,途观的光芒没有那么耀眼了,所以它的加价幅度才会逐步减小……直到新一代途观L的国产,又重新开始了正大光明的加价。
NO5.广汽丰田汉兰达
普通尺码的SUV要加价,拥有更大尺码和第三排座椅的SUV自然就更有理由加价了。汉兰达最初以全进口形式引入时就需要加价,国产后无论是3.5升还是2.7升车型依旧需要加价,换代后新增的2.0T发动机让加价力度有增无减。当然,广本和东本现在也开始推广配备2.0T发动机的同级别SUV了,所以汉兰达的加价潮开始退了,不过还是需要等很久才能提车。
NO6.大众途昂
看到自家兄弟途观L加价还热卖,看到比自己小一圈的广丰汉兰达加价还热卖,看到自己的入门款定价只有30.89万元,所以上汽大众的经销商不加价卖途昂就是对不起自己这份职业。当然,现在的车不好卖,所以加价提车也就是强行装修的费用也不算太高,大概在两三万元左右,这对于想买一辆长度超过5米的合资SUV而花费不到40万元的消费者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NO7.一汽-大众奥迪Q5
国产奥迪中最赚钱的车型并非A6,而是Q5。从该车诞生的那天起,一直到A股冲到6000点的那段时间,Q5都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SUV:牌子响、动力好、配置高、舒适性强。所以,卖车的自然不会放过加价提车的机会,加价幅度一般都是3万元起。当然,现在的Q5不加价了,为什么?因为需要清库存啊!否则怎么囤积下一批需要加价的新一代Q5呢?
NO8.东风本田
CR-V的加价是东风本田的立命之本,在被途观吊打的那几年,东本的日子过得真心惨,所以等到第十代思域国产之后,东风本田的经销商们又活络起来了。是什么让该车有了加价的资本?首先是造型热辣,其次就是全球同步换代,再有就是1.5T发动机比竞品的动力系统强得多。当然,东本的经销商并不敢加太多钱,全国的行情基本上是1万元左右,否则加价后的思域的价格真的就赶上让利的雅阁了。
NO9.雷克萨斯RX
前几代RX车型也卖得很好,却没有听说过有加价提车这事,但这一代RX却玩起了加价,这是为什么?直接理由肯定还是供不应求。那是什么造成供不应求的呢?首先肯定是产品力强大,即造型更凌厉,配饰更丰富,关键点还有新增的2.0T发动机非常合中国消费者的胃口,排量下降引发各种税费的下降,所以大家趋之若鹜。后来,为雷克萨斯零配件生产商提供原料的日本爱知县某个特种钢厂爆炸,受此影响停产减产的车型中又包括了RX,所以供应就变得更紧张了,而加价也就更高、更名正言顺了。
NO10.丰田埃尔法
所有强行装修或者加价提车的经销商都会在销售埃尔法的广丰经销商面前无地自容:别的车型加价后消费者会表现得咬牙切齿而又显无奈,而大多数埃尔法的买家对于卖家的加价行为完全表示无所谓;别的车型加价或者装修也就一两万元或者两三万元,能加到六万元已经登天了,而埃尔法的加价区间是二十万元至四十万元。这是为什么?因为埃尔法的产能少进口量也少,而且产品力强大到根本就没有竞争对手,况且能买埃尔法的消费者根本就是钱多到用不掉,所以4S店不多加个几十万卖给他们怎么养得起那么多员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