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马家窑文化彩陶纹样
2017-08-15赵芯宋巧红
赵芯?宋巧红
陶器的发明与使用不仅提高了原始先民的生存能力,而且还承载着原始先民的精神文化。彩陶的彩绘装饰是先民以神奇的构思,精湛的技艺创造出的艺术珍品,掀开了中国美术史辉煌的篇章。它是最接近人性的艺术,集中、自然、真实地凝结着原始先民“天真未凿”地自然天性,洋溢着跃动的生命情感,表达了生命在自然中的体验。马家窑亦是如此,雷电、水、太阳等自然现象,鸟等动物及一些植物,不断地被作为创作母题吸收进彩陶创作中,反映了马家窑人的审美心理以及思维方式,而一些神秘纹饰的出现表现了人类已学会从生活中抽象符号,蕴含着他们追寻向往的原始美,充分体现了艺术源自生活、高于生活的朴素真理。
一、马家窑文化简介
在甘肃境内,发现最多、分布面最广、最具代表性的彩陶文化遗址,当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以陇中大地为核心向四周辐射,东起泾渭流域上游,西至河西走廊和青海东北部,北至宁夏 清水河流域,南抵四川岷江流域。马家窑文化在20世纪20年代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他将其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以同河南的仰韶文化相区别。后来,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在甘肃进行田野考古调后,主张以马家窑遗址为代表,把其命名为“马家窑文化”,随之并得到考古学界的一致响应和认同。但对于马家窑文化的历史分期,在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却有多种观点①。目前,让学界普遍认同的是马家窑文化经历了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延续发展的文化类型。马家窑文化从距今约5000年开始到距今4000年结束,持续时间长达1000年之久。
二、马家窑文化中彩陶纹饰的发展历程
(一)马家窑文化发展的早期——石岭下文化彩陶纹饰
武山石岭下遗址是裴文中先生在1947年发现的,1962年甘肃博物馆进行了复查。石岭下遗存主要分布在渭河上游及其支流葫芦河流域,以及西汉水与洮河流域,但中心区域在甘肃东部的天水至武山一带。石岭下类型的陶器制法以泥陶盘筑为主。纹饰有绳纹、玄纹、划纹、附加推纹等。部分陶器的外表施白衣,彩绘花纹有几何形和动物形两种。几何纹有单线或多线平行条纹、波浪纹、连弧纹、锯齿纹、弧线三角钩叶纹、勾行纹和草叶纹等。动物的纹饰有各种姿态的鸟纹及鲵鱼纹,主要表现鸟的头部和颈部的象形。由于石岭下文化是介于庙地沟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因此,它具有庙地沟类型的文化因素,但从总的文化特征来看,它较多地接近马家窑文化类型,所以它属 于马家窑文化的早期类型。
(二)马家窑文化发展的中期——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
马家窑类型的文化遗存分布最密集等地区是甘肃东部的泾、渭水上游和西汉水及白龙江流域、湟水、大夏河、洮河、庄浪河、宁夏的清水河流域,在这一时期“以变形鸟形和鲵鱼纹最具有代表性。鲵鱼即俗称的‘娃娃鱼,如今在甘肃天水,武山一带仍产鲵鱼,被视作珍稀动物,也有人认为鲵鱼纹应是人面蛇身纹,象征伏羲,或认为它是龙的形象。变形鸟纹主要表现鸟首,颈部及羽毛”。蛙纹出现,也表现出了人们对自然物的一种信仰和崇拜。在华夏文明的发展中,人们将蛙视为月亮神。将鸟视为太阳神。鸟纹和蛙纹在陶器的出現表明了对上天的崇拜。
更重要的是,舞蹈纹盆的出现,不仅表现出了当时人类音乐、舞蹈的发展水平,而且显示了人们宗教信仰。上孙家寨和宗日遗址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是彩陶艺术珍品。前者在盆内画着三组5人连臂的舞者,盆口 18.5 厘米,高 8.5 厘米。后者也在盆内绘着两组分别为11人和13人连臂的舞者,盆口径26.4厘米,高 12.3 厘米,所画人物神态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三)马家窑文化晚期——半山、马厂文化陶器纹饰
半山类型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洮河和庄浪河流域,在河西走廊的分布仅限于永昌市以东地区。“半山类型因1924年安特生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洮河西岸的半山遗址而得名”。这一时期,“彩陶的纹饰,常用黑、红两色相间的线条,勾画出各种花纹图案。彩纹主要有螺旋纹、菱形纹、圆圈纹、葫芦纹、同心圆纹、折线三角纹、平行弧线纹、网纹、锯齿纹等,其中数量最多的锯齿状线条勾画出的四个连续的涡形纹,次为葫芦网格纹、菱形花格纹、圆圈网格纹、连弧纹等。半山类型的彩绘图案,一般是四面或六面成组,均匀对称”。从而可以看出,半山类型的彩陶,达到了彩陶艺术的鼎盛时期。彩陶色彩鲜艳亮丽,图案繁华,时代特征明显。陶器纹饰除了以上几种外,还出现神人纹等。“到半山晚期神人纹逐渐增多,神人纹面部开始更加抽象,有四肢”。半山文化彩陶纹饰,发展到后期后,“旋纹,锯齿纹的消失,是半山类型结束的标志,这也是彩陶文化由繁盛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结语
马家窑文化在经过了石岭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后,形成了完整的马家窑文化体系,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地区特色,用单纯、质朴的方式表现了原始社会的面貌,神秘而真实。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繁缛多变,具有明显的格律,纹饰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功能。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装饰形式是在历史的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包容了自然界的美的内涵和名族精神,具有划时代的审美意义。
注释:
①有的学者认为马家窑文化经历了石岭下、马家窑、半山和马厂四个文化类型; 有的学者认为马家窑文化经历了马家窑、小坪子、半山、马厂四个文化类型; 有的学者认为 马家窑文化经历了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文化类型。
参考文献:
[1]李水城.半山与马厂彩陶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1988.
[2]李纪贤.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 出版社,1982.
[3]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
赵芯(1991-)女,汉族,籍贯:陕西,现就读于广西艺术学院2016级美术史专业,师从王锐导师,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学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
宋巧红(1992-)女,汉族,籍贯:山东,现就读于广西艺术学院2015级美术史专业,师从王锐导师,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学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