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临场增分应试策略

2017-08-15龙春丽

新课程·中学 2017年7期

龙春丽

摘 要:一张试卷一分数,一个考生一命运。考场如战场,风云变幻,稍不留神理想大学就可能与你擦肩而过,事后悔恨已然晚矣。那么,如何才能运筹帷幄,在考场上纵横驰骋呢?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作为考生可以从一些方面去着手,临场

增分。

关键词:高考应试;临场发挥策略;增分

一、通观试卷摸“题情”

一般高考是提前5分钟发试卷,所以在拿到试卷后,可以利用这几分钟时间去通观试卷,熟悉“题情”,千万不要怕时间不够而急于做题,那样可能会得不偿失甚至出现漏做题的情况。一是看看试卷有无缺页漏页,有无看不清楚的地方;二是看看试卷共有多少页,是否与监考老师告知的相吻合;三是看看试卷结构、题型是否与平时练习的相似;四是对自己估计能做的题做好标识,以防止难题做不对且浪费时间,而做得对的题没时间做。

二、书写工整卷面洁

书写工整、卷面整洁,是考生能力的一種表现。一个只会做题而不注重书写和卷面的考生,失分丢分是在所难免的。这是因为现在高考的试卷评阅,通常是在网上进行的,如果书写不规范、卷面不整洁,甚至答题时张冠李戴,把甲题答案写在了乙题处,然后再涂抹掉重答或者用箭头指示答案题号,或者是把答案写在了指定位置以外,就会出现扫描上去的答案要么看不清楚、要么不是该题答案、要么就是答案不完整等情况。另外,由于高考阅卷任务重、工作量大,要求保质保量、按时完成,阅卷教师在高度紧张疲劳的状态下,对书写工整、卷面整洁的试卷,自然会产生一种赏心悦目、神清气爽的感觉,无形中增加得分的几率,尤其是作文或其他文字方面的试题。

长期以来,很多学生已经养成了随意书写、从不注意卷面整洁的习惯,要想在考场上临时改正,不是易事。鉴于此,考生在一开始答题时,就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树立信念,在答题过程中,不断提醒自己,当然也不要过度紧张;再一个就是充分利用草稿纸,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把答题步骤写好,或者是把答题的文字内容组织好,再誊写到答题卷上。

三、规范答题很重要

按要求作答,树立要点意识,这对于考生来说,不是智力问题,而是一个基本要求。理科大题讲究的是步骤得分,也许这个题你做的结果并不正确,但你的一些正确步骤仍然可以让你得到一些分数,甚至是比较可观的分数。文科主观题讲究的是踩点得分,有些学生没有要点意识,答题不分点,一点到底,以致答了许多只得几分甚至不得分;即使有些答案答得较全面,但由于没分出要点即没规范答题,给人一种逻辑混乱、杂乱无章的感觉,阅卷教师一般是不会慢慢地寻找得分点的,所以要想得高分就不容易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答了很多,但内容只涉及一个踩分点,最后只得一点的分;再一种情况就是语言不精练,致使阅卷教师弄不清考生意思而给低分。所以作为考生,规范答题是有利于提高你的分数的。

四、不留白卷力争分

在先易后难的情况下,考生要力争不留白卷。不论文科理科,考生在把容易的题做完后,对难题也去动一下,也许你会在某种契机下做得对它,即使做不对,不留空白就有得分的机会。你必须明白,不答题绝对不得分,答了就有机会得分的道理。

五、细致耐心少失误

你是否会发现每次考试,你都有本该得分而因为这样那样原因失分的情况呢?我们把它称为过失性失误,这种失误如果是高考,简直是致命的。所以要想正常发挥或者说超常发挥,考生在高考时,就要尽量把失误减少到零,做得对的一定要做对,做不对的碰运气也要做正确一两个,这样分数自然就会有所提高。

考试时,许多原本会做的题却总是出错,究其原因:一是心浮气躁,二是粗枝大叶。所以做题时一定要细致耐心、仔细审题。不能为了速度而把能做正确的题做错。

六、第一感觉需尊重

有一些试题,特别是选择题,考生会在排除某两个选项后,而对剩下的两项模棱两可,不知道该选哪一项,这在文科性质的试题中尤其突出。此时考生的第一感觉是相当重要的,当选定后,一般情况下不要更改。当然考生可以先对这种题做上标记,待检查时看能不能做得对,或者是能不能肯定你要更改的答案是正确的,如果仍然是似是而非的感觉,请尊重你的第一感觉,不要再更改了。

七、检查涂改讲方法

当考生把试题做完后,就到对整个试卷进行检查的时候了。检查答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检查得好,你会多得几分,检查不好反而会失分,因此检查得讲究方法。正确的检查方法是只检查那些应当检查的试题。一是解题过程不顺利,自己觉得在某一点上没有把握,还需再斟酌的试题;二是一时短路、无从下手,只好暂时放下的试题;三是有没有做漏的试题;四是有无审题出错的试题。通过检查,确需更改的试题,请注意涂改方式,请按试卷填涂说明进行涂改。如:不用涂改液涂改,选择题则要把原答案用橡皮擦擦去再涂新答案,笔答题则用笔划去再写新答案等。

参考文献:

[1]彭拥军.论高考的功能[J].湖北招生考试,2006(16).

[2]赵凯.赢在高考心情[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