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预习习惯的养成初探
2017-08-15罗兰涛
罗兰涛
摘 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成为教师研讨和实践的热点。要实现课堂效率最大化,课堂效果最优化,关键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基于高一学生的学习现状,主要针对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以及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取得的效果进行初步探索。通过为期三年的研究表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求知欲、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学习的自信心,而且良好的预习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提升教师教学水平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化学;预习;方法;效果
一、研究背景
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相比,课堂容量大,难度大。学生如果课前不做好充分的预习,仍然坚持以前的学习习惯,只是上课听,下课练,很难完成高中化学学习任务。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慢慢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针对这一现象,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很有必要。
二、研究目的
1.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2.克服学生记课堂笔记的盲目性
3.防止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
4.提高学生课堂听讲的目的性、针对性和积极性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要让预习达到高效,必须讲求方法,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如果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找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向新知识领域进军,才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让学生掌握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注重方法指导。下面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针对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提以下建议:
1.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学会课前预习
利用预习提纲引导学生预习。课前教师依据本节知识目标设计预习提纲,然后引导学生写出预习中的收获,即本节重、难点,最后让学生集体交流预习体会,互相评点、互相促进。根据不同的课题,预习提纲的形式可以不同。例如,學习“物质的分类”时,阅读提纲:(1)了解生活中有哪些有关物质分类的实例?(2)对所学过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可以怎么分类?(3)寻找所使用的分类方法有何异同?(4)不同的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是什么?等等。这样列提纲为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提供了线索,指明了自学的方向,暗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还可以将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习题,让学生带着习题中的疑问阅读课本。教师要选取与本节知识内容联系比较大的习题,且应用合适的梯度,并要具有启发性,但不宜过难。这样才有利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2.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学会独立思考
预习成败的关键,就是能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多数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只知道“是什么”,很少思考“为什么”,有的是不知道发现问题,有的是不善于提出问题、不愿意思考,有的也不知道怎么思考。这类学生的预习往往是浅层次的,课堂内跟不上教师的点拨思路。要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就要指导学生寻找和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多一点问题的意识。比如,预习“氧化还原反应”一节,在学生了解基本内容和重点后,进一步指导学生发现并提出下列问题:(1)只有得氧和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吗?(2)是什么原因引起了元素化合价的变化?(3)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3.把握好学生课前预习的度
预习固然重要,但不能因其重要就对预习提出过细、过深的任务要求。预习过细、花时间太多,多数问题如果在预习中解决了,课堂学习就会觉得没什么可学了;预习过深,使学生望而生畏,总是解决不了,就会影响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四、研究结果
经过调查研究和教学实践工作,大多数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1.提高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通过实践研究,学生掌握了有效的预习方法,以前预习时走马观花、敷衍应付的坏习惯有了很大改进。
2.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
在对学生进行有效预习策略的指导后,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求知欲、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学习的自信心等都有了较大提高。
3.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对学生实施有效预习策略的指导,学生的预习成效大大提高,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4.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最初的理论研究到后来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不断地总结、思考,改进预习策略,从而提升了自身的实际教学水平。
养成课前预习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坚持不懈,注重引导,关注学困生,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让学生善于提问,主动探索,培养学生成为“好之者”和“乐之者”,让预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习惯,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丛英.养成预习习惯 提高课堂效率[J].课程教育研究中,2014(9).
编辑 彭 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