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学科中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2017-08-15周锦萍

新课程·中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核心价值观渗透

周锦萍

摘 要:中学历史教学中应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把握正确的方向,形成健康的人格,完善道德情操,提升爱国主义情感,为社会作出有益的贡献。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渗透;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把它作为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准则。中央领导人也多次就“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表重要讲话,指明今后政治思想道德工作的基本方向及基本准则:在国民教育的过程中,应高度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这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成果。它指出历史教学的目标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之外,更多的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民族责任感、爱国心等。这些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紧密相连的,所以自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其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课堂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应以教材为依托,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把历史课程蕴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充分开发出来,把历史学科中已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通过教师的有效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落实到学生的思考和收获中。

在教材解读中找准契合点。在我们对教材内容的解读中,要善于发现和找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内涵相契合的点。“富强、文明、民主、和谐”是从国家层面上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梦的具体载体。学习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 求民主的潮流》,必修3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时,让学生感受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与屈辱的历史,也是近代先进的中华儿女为反侵略要求民族独立、富强民主的抗争与探索的历史。从太平天国起义、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中共的诞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思想界或知识界“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到后来的“中体西用”“民主共和”再到“民主、科学”,一大批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其理想之一就是建造富强、民主、文明的中国,建设一个和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有目的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追求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民主、文明、富强、和谐的价值取向。同时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现在良好的局面是多么来之不易,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学生为建设伟大的祖国努力学习。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终极追求,是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反映,也是人类历史向往的美好社会最高目标。学习必修1第六单元“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的曲折历程”,我们可知,从1949年到1957年,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新成果。此后,民主法制建设又遭受到严重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新确立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回顾这段历史,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所要建设的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是一个有高度民主、完备法制的法治国家。没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学习必修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我们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同儒家学说的修身做人原则一脉相承。儒家学说内含着“爱国”的质朴民族情愫、“敬业”的忠勤理性道义、“诚信”的至上处世准则和“友善”的惠助价值观念。儒家倡导的诚信,是传统社会每个中国人道德修养的必修课。

二、结合当地文化培养学生的社会主義价值观

对于历史教学而言,如果仅仅只是依靠教材中的教学资料无法体现历史变迁的曲折性,同时也无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而言,教材只是历史学科学习中的一部分,要想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讲授的同时,还应该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来丰富价值观的教学内容。

例如我们泰州是一个具有众多历史文化资源的城市,其人文景点、历史遗迹、民间传说和名人轶事,充分体现了文化情怀和地方特色。还有数不清的文化名人:“清代棋圣”黄龙士、“当代草圣”高二适、现代艺术大师梅兰芳、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王栋等。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整理和保护,让学生感受泰州悠久丰富而璀璨辉煌的历史篇章,认识这片神奇土地所孕育的对人类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感受他们沉雄博大、兼容并蓄的气魄,顽强拼搏、艰苦创业的历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进学生热爱姜堰、建设姜堰的思想情感。还可以通过参观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王栋的故居王氏宗祠,了解泰州学派诸贤对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思想的创新论述和积极践履,对于我们今天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教育,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三、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来影响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作为历史教师只有基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何提出和如何确立的背景认知、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基本过程认知以及科学内涵的全面认知,才能产生情感认同与行为信仰,才能从内心深处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相信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认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只有内心真正有了信仰的力量,才能真正有效地落实在教学中。

其次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自己的日常行为和教学工作中,体现到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诚实守信、表里如一……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行动践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作为历史教师,我们承担着培育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责任,有义务有责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们的历史教育教学中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郑太年.知识与其双重情境化:关于教学革新的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4(12).

[2]庄小红.浅论高中历史教学中价值观的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9.

[3]樊江峰.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43).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中学历史教学核心价值观渗透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影响名师成长的威胁性刺激及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
环境史与中学历史教学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