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活动在生物学中的尝试

2017-08-15于铭哲

新课程·中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牙膏科技创新课堂教学

于铭哲

摘 要:课堂是什么?课堂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作为生物课堂,更多的时候应该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场地,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平时的生活中,去发现,去思考,去质疑,真正地学以致用。

关键词:科技创新;课堂教学;牙膏

口腔健康是人体健康的一面镜子,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牙齿对于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来说已经刻不容缓。在日常生活中,刷牙是保护牙齿的一种普遍的方式,是最普遍的生活常识。一则高露洁的牙膏广告给了我灵感——牙膏真的像广告里所说的那样可以保护牙齿吗?牙膏能够防蛀的说法是否真的正确呢?这可以作为一个课题,让学生去探究,以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科学价值观。为此,我将科技创新活动运用于生物教育教学中,进行了一次大胆尝试。

由于在口腔中进行试验的可行性较低,因此,只能采用模拟的手段去进行试验的探究。考虑再三,选择了烧杯和白醋来模拟口腔的环境,贝壳作为牙齿的替代品。在课前的预试验中,我首先选择了毛蚶的壳,毛蚶的壳虽然壳型很理想,但是较厚,需要敲击多次,很容易带来更多的不定因素,接着又选择了蛏子的壳,发现太薄的壳也很不适合实验。在进一步的寻找和试验后,我确定了青瓜子壳作为试验中的替代材料。

材料确定下来之后,我便开始了试上之旅。在试上的时候,我一开始是将实验的设计和实际的操作分为2节课进行的。结果发现,在第二课时的课堂上,学生早已忘记了第一课时的实验设计,做起实验来毫无头绪,一团乱麻。于是我就考虑,若放在一节课中同时进行是不是会好一些。于是我将实验部分做了一些稍微的调整,使得实验更为紧凑,将时间进行压缩,第二次课上情况果然有了好转。不过也发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如:

1.我发了5对贝壳给每个小组,目的是让学生用同一对里的2片做对照实验,5组重复。但是很多学生都是选择2(3)对一起刷牙膏,另外的3(2)对不刷牙膏,并没有理解我给5对贝壳的用意,更忘记了什么叫对照实验。

2.准备的醋和清水,是让学生将牙膏刷过后在清水里清洗,而后泡于醋中,而醋的用意是模拟口腔内的酸性环境。结果学生忙着玩桌上的材料,并没有认真去理解,最后弄不清贝壳是刷后泡还是泡后刷,泡时应该泡于怎样的溶液中。

3.给了记号笔,不知道它的作用。于是实验中都是一对泡好了,拿出来,再放一对进去泡。根本就不知道通过标记,可以将处理好的贝壳同时丢到醋里一起浸泡。

4.由于青瓜子的壳比较小,双手各拿着一片壳根本无法敲击,于是很多学生不知道怎么办。

针对试上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后期我对教案也做了更多的修改,将前面班级出现的问题,以注意事项的形式呈现在幻灯片上,提示学生在实验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并认真思考,并且也拍了一组自己实验过程的照片,让学生在实验设计时,在后期操作时能够关注到这些方面,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更好地进行实验操作。

经过反复和精心的修改后,正式上课时,一切都是按照预设在进行着,由于做了很充分的准备,学生在实验设计这一环节上,也没有再在对照材料选择、醋和水、敲击等问题上出现意外,记号笔也能够很好地使用,小组间交流了实验设计后,同学们开始热火朝天地进行实验操作,他们相互配合,互相协调,同时也懂得统筹安排时间,可以说一切也都在意料之中。

经过10多分钟的小组分组实验,很快学生就得出了自己组的实验数据,通过对数据的汇总,最终我得到了全班的数据:

看到这样的数据,可以说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因为在前面班级的试上中,2个班级的涂牙膏和未涂牙膏的数据差别很大,很快就能够总结出“牙膏能够保护我们的牙齿”这一结论。但是当时课堂上的这个数据根本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这该怎么办呢?那就把問题转给学生,看看他们是怎么想的吧!我瞬间灵机一动。于是我就说:“通过我们今天的实验,统计了大家的数据,我很惊讶,相信大家也发现了,涂牙膏的和未涂牙膏的所得数据非常接近,跟很多同学前期所做出的假设完全不一致,你们怎么看?”没想到学生纷纷举起手有话要说。

S1:试验的重复次数还不够,不能起到很好的证明作用。

S2:青瓜子壳由于较小,无法直接用双手拿住对敲,很多时候我们是选择图7中的敲击方式进行的。这样,每一次用手按压时,上面一片受到的力会大一些,导致实验结果不够准确。

S3:高露洁此款产品名为“健白防蛀”牙膏,可能此产品在“健白”方面做得要比“防蛀”好。

S4:我在一些资料上看到过,牙膏起效需要“起泡”,我们很多小组同学在刷的时候并没有刷出泡沫。

S5:牙膏显现出其功效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而在很短的5分钟内,可能并不能使牙膏产生效果,因而使用牙膏与未使用牙膏的效果基本是相同的。

……

同学们七嘴八舌,说了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都很有道理,下面听课的老师也频频点头,虽然最终我们并没有得到想要的结论,但是就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后,我也对这次课的结论和结果做了相应的反思,最后我认识到,其实对于这样一个试验,结论并不重要,教育培养人的目的其实并不是让人一味地去接受什么,更多的时候,更注重的应该是学生对事物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下,我们到底应该如何面对他们?为了教育而教育,还是为了发展而教育?口号如何转变成行动?我个人认为,我们在坚持教育方针的大前提下,要充分考虑新时代学生的身心特征。他们接触多,认识多,想法也很多,创新更多。我们教育者在引导的情况下,更多地应该给予他们充足的空间,让他们发挥,让他们展翅高飞。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编辑 高 琼

猜你喜欢

牙膏科技创新课堂教学
别被“抗幽牙膏”忽悠了
新牙膏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好香的牙膏
牙刷牙膏二合一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