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的设计、制作及应用研究

2017-08-15崔超

新课程·中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制作微课信息化

崔超

摘 要:“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导致了传统的知识获取途径、学习资源类型、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以“碎片化、微型化、主题化”为主要特点教学模式的“微课”备受关注与发展。从微课的概述、特点、设计、制作及应用五个方面进行深度阐述,旨在通过提升教师微课制作水平及能力,同时,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为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一条新途径。

关键词:信息化;微课;设计;制作;应用

21世纪是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以互联网络、移动通信技术、社交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使得传统的知识获取途径、学习资源类型、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资源逐渐向开放性、多元性、共享性发展。因此,以“碎片化、微型化、主题化”为主要特点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微课”应运而生,微课是以微视频为核心载体,基于一个知识点或具体教学要素而精心设计和开发的可视化微型优质学习资源。本文通过阐述微课的设计、制作及应用,旨在通过提升教师微课制作水平及能力,同时,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为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一条新途径。

一、微课的概念、特点

微课(micro-lecture)是以微视频为核心载体,基于一个知识点或具体教学要素而精心设计和开发的可视化微型优质学习资源。通过其英文micro-lecture,我们可知微课要素是微型课程,简明扼要,言简意赅。微课选题目的明确,以一个知识点或具体教学要素为选题依据,能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层次分明。制作视频时间控制在5~15分钟为宜,且视频制作精良。

二、微课的设计

1.微课设计的原则

微课的设计应遵循教育性、目的性、趣味性、重用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是微课的设计针对性强、主题明确。主要选择一个知识点,针对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目标突出,内容精干,问题聚焦,指向明确。

趣味性原则是指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或心理特点,选择趣味性较强、内容较丰富的知识点作为微课的选题,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情境化的引入,使用问题化幽默语言驱动教学,让微课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变被动接受学习方式为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重用性原则是指微课的视频录制时间较短,因此,其自身资源容量较小,便于存储、携带或分享网络平台。学生快速、便捷的通过借助计算机、网络平台、移动设备可以重复学习。

2.微课的设计方法

微课的设计阶段主要包括选题、分析、设计等活动。首先,确定适宜的微课活动主题,选择一个知识点为宜;其次,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知识点分析、学情分析等内容;最后,设计教学过程、表现形式或传播形式,教学内容严谨充实,注重教学内容广度及深度,体现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实践性,微课的表现形式多样,可选择图片、动画、视频、HTML网页等多种媒体形式,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微课传播可采用校园微课平台发布,QQ、微信分享等形式。

3.微课的制作

微課的制作采用现代技术设备如DV、摄像机、智能手机、电脑及平板电脑等设备来录制。

首先,微课的拍摄可利用专业的录播教室或演播室,使用外部视频设备如DV、摄像机等真实的记录教学活动,也可轻松便捷地通过具有摄录功能的移动通讯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通过“白纸、黑板、白板”等丰富的形式,展现教师的教学过程或学生的学习过程,通常应用于讲授型、模拟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录制等。其次,微课的制作可通过屏幕录制软件,如,屏幕录制专家、Camtasia Studio等。录制时,多采用“PPT+语音辅助+字幕”的形式,教师可使用话筒设备,将其在计算机上的操作及讲解完整地记录下来,具有灵活展现教学内容、操作方法简便易行等特点。最后,也可采用“视频录制+屏幕录制”的混合制作模式,将录制好的微课通过绘声绘影、爱剪辑等软件进行剪辑、美化,完成微课制作。

4.微课的应用

(1)引导学生做有效的自主探究学习

微课可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根据个人能力、知识水平等制订个性化学习内容,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其过程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且学习进度可由学生掌控,符合学生差异性学习

特点。

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手机等设备,通过微课在课前做有针对性的自主预习,在课堂上有目的地与老师、同学交流,答疑解惑。这种学习方式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改变为“学生学—教师引导”,学生由被动获取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在下课后,学生也可利用微课,根据自身课堂知识接受程度,重复观看微课,巩固知识,查漏补缺。学生通过课前“微课导学”、课中“微课帮学”、课后“微课助学”的自主学习过程,能够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其独立思考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学习效率等。

(2)引导教师做有效的教学方式转变

在微课模式下,教师角色转变为微课的制作者、学习资源的传播者及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辅导者。

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制订明晰的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完成微课的制作。学生在课前通过微课自主学习,将问题带进课堂,有针对性地与教师、学生进行交流合作,从而提升交流效果,提升课堂效率。此外,在课堂中,教师以可播放微课资源,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基于互联网络、现代通讯设备等电子信息技术迅速普及和发展,强有力地助推信息化教学改革,“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将备受关注与发展,微课资源、开发软件及应用将更加丰富广泛。这就要求教师紧跟“信息化”时代步伐,不断提升自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与专业自主发展能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能力等综合能力,教师只有将“微课”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才能真正贯彻“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新课标课改要求。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必将在教育教学领域有着广泛地应用。

参考文献:

胡铁生.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编辑 赵 红

猜你喜欢

制作微课信息化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应用瀑布模型的MOOC制作方法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