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中高效思维对话教学实践探究
2017-08-15刘海燕
刘海燕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引入“高效思维对话”教学理念,旨在引发教师、学生、历史思维交流对话,进行高中历史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三维能力目标。
关键词:高中历史;思维对话;历史课堂
本文以人教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为例,分析验证高中历史“高效思维对话”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一、目标导学,激活思维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前,教师编制导学案,作为历史教学的起点,明确历史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知识导学、课堂探究和检测,指导学生开展有效预习,教师依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学情。学生在课前预习中,自主学习,在教材中勾画出所学内容,掌握历史教学基础知识,独立完成导学案的探究问题,并结合预习情况提出自己的疑问,尝试独立解决问题。在《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导学案中,明确学习目标:(1)学习“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观点和实践活动;(2)梳理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历程;(3)分析维新思想给近代中国带来的影响。该课的学习重难点:(1)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变化及历程,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其给中国带来的影响;(2)在历史中,中国人学习西方内容的特点和异同,认识近代思想发展历程,以及近代思想所处历史背景。在课前预习中,学生梳理“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知识,其中,“开眼看世界”包括背景、表现和实践;“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包括背景、主张、目的、实践、破产;维新变法思想分为早期维新思想(背景、代表人物、主张、局限)和康梁维新思想(时间、代表人物及主要活动、实践、意义)。
二、合作探究,思维对话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针对历史问题进行质疑、交流,开拓学生历史学习思路,解决历史问题,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精讲点拨,教师及时提炼历史学习方法,总结历史学习规律,培养并拓展学生历史思维。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思维碰撞,交流对话,相互补充,相互影响,达成历史教与学共识,实现历史教与学相长。在《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中,教师设计探究问题,让学生合作交流。
1.结合材料分析认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含义和影响
材料1: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材料2:《海国图志》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提取出有效信息,养成历史思维意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全面认识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
(1)结合“中体西用”漫画,思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观点的含义、本质和目的。
(2)结合材料分析,认识洋务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材料一:江南制造总局、北洋水师、汉阳铁厂、留美幼童、京师同文馆、甲午海战等图片(图说历史)。
材料二:李鸿章:“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
【设计意图】全面解读史料,梳理“中体西用”思想,让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全面性历史思维。
3.阅读材料,认识维新思想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1)林則徐赴伊犁谪戍途中致友人的信函:“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
(2)梁启超《变法通议》:“泰西各国(指西方国家),磨牙吮血,伺于吾旁者固属有人……及今早图,示万国以更新之端,作十年保太平之约,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设计意图】学生对比切合新旧知识,提高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加深学生对维新变法思想的认知。
三、总结反思,思维延伸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自主总结归纳历史课堂教学内容,提炼出历史知识要点,找出历史学习方法和规律。而教师则引导学生反思历史学习行为,领悟历史问题解决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历史问题分析解决能力。
【总结升华】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侵略,面对不断加深的民族危机,一代代中国人为了国家独立,前赴后继的抗争和探索,承担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回望历史,记住昨天,珍惜今天。从历史到现实,实现历史教育中的人文性功能。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承担着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通过构建高中历史高效思维对话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历史情境和活动,让学生进行历史思考,提高学生历史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绽放高中历史教育魅力!
参考文献:
[1]徐永琴.构建高效有序的高中历史对话教学[J].上海教育科研,2012(3):95-96.
[2]杜建平.学生如何听历史课[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