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机盎然的初中思品课堂
2017-08-15胡年生
胡年生
摘 要:初中思品课堂,应该尽最大可能,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让课堂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新气象、新可能和新探索。作为思品教师,应从理论灌输的高坛上走下来,多一些夺人眼球的情境设置,多一点真正意义上的自主自悟,多一些激发探究之火的延伸拓展,以此让课堂流淌情境之美、自主之美、探究之美。
关键词:情境之美;自主之美;探究之美
尽管思品课都是以理论见长,以纯理论开路,但是思品课仍然可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新气象、新可能和新探索。思品课堂上,学生是否有走神、打瞌睡精力不集中,或者假学、伪学现象,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创设了一种“魔法”——一种尽快吸引学生、聚焦学生、唤醒学生的“魔法”,比如多一些夺人眼球的情境设置,多一点真正意义上的自主自悟,多一些激发探究之火的延伸拓展。
一、让课堂流淌情境之美
“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要求教师能够开发、创造情境化教学。”的确,让学生在情境中入情,在情境中感悟,在情境中延伸,其中习得的东西最为深刻,最长久,也是最具效能的。
比如,在湘师大版初中思品《公民最基本的权利》的教学中,可以创设以下情境,让学生“入境入情”:
假如,我们把生命中的一切都比作很多很多的“0”,那么,健康就是所有“0”之前的“1”,如果缺少健康这个“1”,那么,所谓的名誉、金钱、友情、爱情、地位等都无从谈起,没有健康这个“1”,金钱等再多也是“0”……
这样的设计从生命的追问开始,引领学生对生命这个沉甸甸的话题展开谈论、探究、反思,由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到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成长,因而学生学得有情有义,有滋有味。
二、让课堂流淌自主之美
有专家言:“学生的学打得越开,教师的教必然会有更多的契机和切点。”如何打开学生的“学”,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初中思品学习中,教师应充分地放权,充分地丢掉拐杖,少一些“手把手”地教,而让学生多一些真正意愿下的“学”,让学生的自主自悟成为初中思品课堂的常态,让思品课堂真正地流淌自主之美。
比如,仍然以《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为例,可以出示以下案例:
【案例】:一对新婚夫妇到本市著名购物城去购物,出门时被出口处防盗门挡住,原来“防盗器”认为他们有“未付钱而拿走货物”的嫌疑。但这对新婚夫妇反复申明自己并未拿商场的任何东西,从而导致商场保安的搜身。
这则案例,教师是直接告诉学生商场没有搜身的权利好呢?还是让学生自主自悟、合作讨论、分角色辩论为好呢?显然,只有后者才是值得称道的。教师应把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两组,在事先自主调查、查阅资料、互相讨论的基础上展开辩论,最终,通过自主查阅有关法律条规和熱烈的辩论,学生意识到“搜查只能由侦查人员严格按法律程序进行,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不得以任何借口对公民的人身和住宅进行搜查”等一些基本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学生在这样的自主活动中,也渐渐知晓:碰到类似的事情,可以叫人帮忙、可以报警、可以打110、可以向他人求救……
可以说,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生与文本的互动中,一些健康的法律的种子(比如“不侵犯他人人身自由”),在孩子们的心田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让课堂流淌拓展之美
好的思品学习应“开阔视野,把一切有利于学习的资源都纳入学习中。”的确,思品课不能仅限于教材或者课堂,不能仅仅在某一案例的教学中停滞不前,而应为学生提供更多个类似的案例,让学生在举一反三或融会贯通中得到滋养、锻造和提升,正如课程标准所强调的:“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学习内容。”
《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学习到结尾,可以设计以下案例,让学生进一步探究:
1.一位4岁女童在超市偷吃了一颗巧克力糖,商场保安为了教训一下这个女童,将其关在保安室长达7个小时。在这个案例中( )
A.保安的做法是合理的,是在行使自己的职权
B.保安的做法没有违法,他只是为了教训一下女童
C.这样的后果只能由偷吃东西的女童自己负责
D.保安的做法侵犯了女童的人身权利,是违法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
2.某甲与同村残疾人某乙开玩笑,朝其肚子拍了一下,没想到乙倒在地上就死了,经法医检查,某乙患有先天性脾肿大,某甲轻轻的一拍即致其脾破裂而死亡。某甲应该承担法律责任吗?应该的话,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类似的例子越多,学生越能从更广的层面上区分哪些是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行为,哪些是维护我们基本权利的行为,从而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分辨能力和法律意识。而就课堂而言,也切实有效地杜绝了教师机械灌输的弊端,杜绝了“画地为牢”的弊端,真正让课堂流淌出拓展之美。
参考文献:
[1]朱毛智.从“素质”到“素养”[J].教师博览(原创版),2017(2):46.
[2]徐洁.临沂二十中的课程生本化之道[J].教师月刊,2013(5):15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