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 精导 习惯
2017-08-15罗刚
罗刚
摘 要:高中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最头痛的问题,究其原因,传统作文教学没有把握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很多方式不符合教育规律。欲改变现状,做到“激发学生兴趣,多种方式精心引导,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这三点是做好高中作文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兴趣;精导;良好习惯
一、激发写作兴趣
1.阅读激趣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因此写好文章的前提不是给学生讲解如何写作文,而是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激发他们的兴趣。在阅读的同时要求学生养成摘抄记录的习惯,要求他们把阅读到的优美隽永的句子摘抄下来,并且经常温故品读,这样他们就会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语言的美妙,文学的魅力,从而爱上阅读。
2.细心观察生活
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也是写好作文的前提之一。在课余多让学生深入社会,让原汁原味的生活、神奇的自然景物映入学生的脑海。鼓励他们发现生活中各种有趣的现象,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从而丰富脑中的知识储备,见多识广,方能“下笔如有神”,促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
二、精心导学
1.加强知识积累
学生作文要有“源头活水”,必须要打好基础,加强知识积累,首先,要多阅读,并且阅读质量好的文章,阅读范围要广。在阅读有感触时及时批注,在读后还要写读后感,这样会加强对文本的理解,从而促进知识的迁移。其次,要多仔细观察生活。于细节中发现生活之美,生活之趣,观察得多,自然思考得多,写起文章就有话可说,作文就不再是难事。最后,学好课内教材的范文,教材里文章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好文章,教师要利用好教材,精教细教,渗透写作手法与特色。
2.培养创造能力
创造是个性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创造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很关键。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创新意识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前提,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不能因为学生有怪异不合常理的想法就批评,而应引导,有时甚至要鼓励他们新奇的想法。其次,充分尊重学生的想象力。最后,培养他们探究的兴趣,探究过程往往有着创新意识的指引,而创新意识的强烈又往往促进探究的深入。这两者相辅相成,两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2)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创造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方面:教师应多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确定作文的立意。在创造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教师应多训练学生一题多“意”,学生间互相比赛,看谁对同一侧材料的立意既多又新。
在不断地创新思维与创新实践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会有显著的提高。
3.多种方式评改
(1)学生自改
把作文的评改权交还学生,从作文教学的实际出发,可以偶尔让学生自己试着再改一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作文评改时,应多让学生直接参与,在实践中,他们自会明白“文章不厌百回改”“精自改中来”的道理。
(2)学生互改
学生互改比老师讲更有效果,主要是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通过认真的互改,既可以了解到同学的优点,也可以了解到同学的缺点。在教学实际中更有效果。
(3)教师精改细批
教师精改细批,这是主要的形式,教师在评改的过程中评语要写好写精,要在简明易懂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点文学性、一点幽默性,这样会起到更佳的教育引导效果。
三、培養良好习惯
“播种习惯收获命运”,在作文教学中同样如此。在实践过程中,我重点培养了学生以下习惯:
1.细心观察的习惯
观察是作文的源泉,只有观察的多,脑袋里才装的多,才能积累更多的素材,才有更多的东西可以写,才有涌流不断的源头
活水。
2.思考想象的习惯
观察不辅之以思考与想象就只能写大众化的文章,没有思考就不会很好的选择与组织材料;没有思考就写不出有深刻内含、有新意、有创造性的文章;没有想象就不可能写出富有审美意境、美轮美奂的文章。
3.反思与模仿迁移的习惯
只有总结才知道得失,才能明确方向,才能进步得快。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潜移默化地渗透写作方法,引导学生灵活地恰当地运用自己的写作中去。选择一些层次清晰、语言优美、词语精炼的段落,让学生进行迁移仿写练习。例如,《拿来主义》中批判三种错误态度的内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内容等都很适合进行“段”的结构和语言仿写练习。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重在做好“激趣、精导、习惯”这三个方面。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新课程新理念的理论指导下,把“激发写作兴趣,精心引导,培养良好习惯”这三部曲谱好,踏踏实实、循序渐进地去努力,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作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立冬.中学作文有效教学的探究[J].科技信息,2011(5).
[2]王岚.如何有效地进行作文教学[J].价值工程,2011(12).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