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2017-08-15周兰
周兰
摘 要: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提升文言文教学质量,对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水平有着重要意义。想打造高效文言文课堂,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手段,引入趣味元素和生活元素,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文言文学习的实用性,让学生爱上文
言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历史典故;兴趣
初中语文教材上的三分之一内容都是文言文,选入课本的文言篇章都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学好这些古诗文对于传承民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当前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教师以诵记为中心,学生对教学不感兴趣,学习效果迟迟不见提高。为了更好发挥文言文对升华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意义,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手段。
一、引入趣味元素,激发学习动机
诚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教师能在课堂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激发学生文言文兴趣,就能促使学生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觉参与到文言文学习中。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趣味元素,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解文言文。例如,引入流行元素、趣味游戏、成语故事等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升学习效果。
初中阶段的很多文言篇目都取材自古代人物典故,与古人古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善于挖掘这些古诗文中蕴含的情节元素,以小故事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将目光投向所要学习的内容。
如,在七年级上册古诗《赤壁》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借助《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故事导入教学。学生对《三国演义》并不陌生,周瑜、大小乔、诸葛亮等人物轶事,学生都有所了解,教师可先为学生播放一段梁朝伟主演的电影《赤壁》片段,或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讲一讲赤壁之战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知道这首诗大概讲述了什么内容、了解古诗创作的历史背景、作者在古诗中可能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以知识为中心,反复让学生记忆字词,学生学得辛苦,文言文情感没有被调动起来,自然对学习感到厌倦。初中教材中的趣味元素十分丰富,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使学生喜欢上文言文,主动配合教学工作。
二、生活化教学法,拉近古文距离
有学生吐槽:“现在是21世纪,学习晦涩难懂的古代汉语有什么用,在生活中也用不上,不如不学。”“学习无用论”的出现反映了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背离了语文课程实用化教学标准。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文言文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古代社会,深刻理解现代汉语起源、发展的历史,对于提升语言习得水平有着重要意义。文言文对于丰富学生生活经验、开阔学生生活视野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更应引入生活元素,采用生活化教学,使学生发现文言文学习的意义。
有一次,在教学《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两首古诗时,学生闹哄哄的,总是进入不了学习状态。我想到中秋节刚刚过去,学生可能还没有从假期的愉快中缓过神来,这怎么办呢?转念一想,这两首诗不就是跟中秋有关的,何不借此导入教学呢?我让学生安静下来,问道:“中秋刚刚过去,大家的假期过得怎么样,都赏月了吗?吃月饼了吗?”学生兴趣盎然,兴高采烈地答道:“吃了,还看了月亮,月亮特别圆、特别亮。”我继续问道:“月亮美吧,它是怎么美得,大家都是初中生,学了这么多年语文,不能再用几个‘美丽‘又圆又亮之类的词形容吧?”学生开始绞尽脑汁思索,一位学生大声说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哎,悲伤悲伤。”其余学生一听这话,乐得哈哈大笑,还有学生接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陰晴圆缺,节哀节哀。”看到课堂气氛这么融洽,我趁热打铁教育道:“这两位同学都是文采斐然、谈吐非凡,学好古诗文多么重要,大家要一起加油呀!本节课我们学习的两首古诗《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也是讲中秋的,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古人在中秋之夜发出了什么样的感叹。”学生听了这话,都坐得端端正正,认真听讲,我感到十分欣慰。下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回去搜集中秋古诗文,整理成文字形式,想一想中秋古诗文中最常出现的意象是什么,在下次“中秋赏句大赛”上与同学分享。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教师要善于延伸课外学习时间与空间,将文言文学习引入学生生活,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使学生不再对文言文感到陌生。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即生活”,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使得学生愿意亲近文言文,有机会感受到文言文学习的
魅力。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师在组织文言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文言文基本内容,还要利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学习情感,使学生领悟文中之景,想象文章之美,感受文中之雅,促使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婷婷.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J].新课程(中学),2012(7).
[2]蓝秋燕.初中文言文课堂有效性的教学策略探究[J].柳州师专学报,2011(8).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