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如何让孩子变得自信

2017-08-15杭国玲

新课程·中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自信尊重

杭国玲

摘 要:自信让人生活充实,自信让人感到快乐,自信让人取得进步,走向成功。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无论干什么事情,缺乏自信必然一事无成。反过来,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充满自信,那么无论干什么事情都会信心百倍,力量无穷。因此,要让孩子变得自信。

关键词:自信;尊重;培养特长

自信让人生活充实,自信让人快乐,自信让人取得进步,走向成功。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无论干什么事情,对自己缺乏自信,必然一事无成。相反,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充满自信,那么他无论干什么事情都会信心百倍,力量无穷,因此要让孩子变得自信。在教学过程中,我认识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孩子变得自信。

一、信任与尊重

孩子需要信任和尊重,当他得到信任和尊重时,也会信任你,尊重你,爱听你的话,爱上你的课。从而产生自信和学习的动力,取得进步和成功。作为老师要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微笑而期待的眼神,一个“你真棒”的手势,一次不经意的谈心,都可能让孩子变得自信,让他们愉悦地学习、生活。我今年接触到一个孩子,他不爱学习,成绩落后,对老师有很大的抵触情绪,说什么都不爱听。鉴于这种情况,起初我很少和他谈学习,他的座位离我讲桌近,我常有意无意地和他说说话:“你家在什么地方住?”“你们那里有好玩的地方吗?”“你妈妈打工什么时候回家?”……这样的交流让他对我也多了一份信任。后来他对我的抵触情绪越来越少,慢慢地我会说:“今天把词语写一写好吗?”“来,你把这一段话背背。”有意无意地给他布置少量的学习任务让他去完成,慢慢地他养成了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试想,如果当初我面对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在班上批评、指责、呵斥,他可能与我的距离越来越远,永远也不会接受我,也不会完成我给他布置的作业,也不会爱上学习。那我何必呢?每天怒气冲冲地面对他,他不领情,甚至恨我,作为一名教师也没达到教育的目的,也没取得教学效果,真可谓劳而无功。作为老师变换一种方式,对孩子多一份信任和尊重,可能就会是另外一种结果。

二、多给孩子提供实践的机会

孩子的自信心是随着体验次数的增加而逐步增强的。因此,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都应放手让他们去做。如: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帮助大人做些擦桌子、扫地、摘菜等家务;在幼儿园或学校打扫教室、摆放课桌椅等。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大人不要急于帮助,应要求孩子自己想办法克服困难,或引导他们解决问题。

每个学生都像一座宝藏,都有很大的潜能需要去挖掘,但每个学生的情况又不一样,作为教師要多方面地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我班的刘××学习成绩较落后,也很自卑。我没有因此而对她另眼相看,而是寻找一切机会让她找回自信心。如:在课堂上尽可能找一些容易的、她又能答对的问题让她回答,因为经常得到表扬,慢慢地,她觉得自己还可以,于是开始重拾信心,认真听讲,她的成绩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可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自卑的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其中,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获取足够的自信心,愉快地投入学习中,这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育方法。

三、培养孩子的特长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和缺点,没有缺点怎么能反衬出他的优点呢?有的读书字音读得准,但是声音小;有的作业认真,但速度慢;有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是朗读能力强等。

我们班上就有这样一个男孩,读书时吐字清楚,声音浑厚,中气很足,但学习成绩一般。我不止一次地对他说:“朗读能力强是你的优点,很多人不具备这个优势,你却具备了,要好好培养,另外要把基础知识打牢。”这个孩子看到自己的优势,不再那么忧郁,学习起来特别自信,能快乐地成长也是一种很好的过程。后来他还组织过班上的几次活动。每个家长和老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孩子的优点,而不是盯着孩子的缺点不放,让孩子学习一种技能,如乐器、舞蹈、绘画、演讲、书法等,使之有“一技之长”。孩子有了“一技之长”,会觉得自己某方面比别人强,从而充满自信。不要让孩子成为分数的“奴隶”,让每个孩子的优点都得到充分展现,从而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总之,孩子的自我意识产生较早,非常留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当孩子感觉到周围的人包括父母爱他并尊重他时,他就会觉得自己是有用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会信心十足。作为家长及教师要注意教育孩子的方法,不要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认为自己无能,什么都不如别人,导致缺乏上进的动力。一定要给孩子积极的自我暗示,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并且要做孩子的榜样,注意保护孩子认定的长处,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信中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许娥.浅谈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J].新课程,2012(9):51.

[2]张希迪.试论如何“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J].科教导刊,2013(2):105.

编辑 任 壮

猜你喜欢

自信尊重
做一个自信的“小小音乐家”
深化年轻化战略108万已是“小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