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理,然后成章
2017-08-15马红艳
马红艳
摘 要:文言文的教学愈发注重实际运用,初中文言文的考试也日益倾向课外迁移。因此,教学中需注重传授有效读懂课外文言文的方法。通过一节文言文阅读复习课介绍了随文推断文言词义的方法以及如何上下贯通、整体勾连地通读文言文,意在教会学生通过顺、理,来因文识字,随章识句。
关键词:文言文;读懂;方法;文义
近些年,随着素质教育的呼声与日俱增,语文教学,尤其文言文教学的改革也由此注入一股新的活力。初中文言文的教学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使学生通过积累课内词汇读熟、读懂,甚至背诵课内文章。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能力的培养以及方法的传授是更为重要的使命。
一、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虽无定法,但贵在得法
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前提下运用上下贯通、整体勾连的方法去顺、理,然后成章。通常,根据九年级学生现有的积累与常识,他们能够运用注解、扩词、联想课内词语等方法来疏通文义。接下来以具体的课外文言文为例介绍其他疏通文义的方法。
(一)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自名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每日旦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
1.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程课者。及暮归,足成之。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甚省。母使婢女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2.[注释]①牵合:牵强附和。②程课:固定的格式。
通过提问单个字(过、援、旦、从、书)的解释和正确断句“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来考查学生疏通文义的情况。看到“过其家”的“过”,立即有人反应“经过、路过”等意思。此时,引导学生仔细、反复读上一句“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和下一句“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随即便有人更改答案为“到、去”。因为学生理解了,既然“始闻未信”,那就要去探个究竟,亲自“去”;况且,下文有“使贺赋诗”,显然,“路过、经过”的答案说不通。通过思考,学生做到了可贵的一点——联系上下文推敲难解词意。教师顺势板书“联系上下文”。接下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这一句来正确断句并解释“从”。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找到了规律,发现三个小分句都是动宾短语,由此,避免了“从小”二字的连读。而且,通过生活常理的推断,李贺与小奴仆之间应该是主仆关系,所以翻译不应是“跟从小奴仆”,这里又是可貴的两点方法:句式观察法和根据生活常理来推断词意。同样,观察句式的规律,“书投囊中”的“书”和下文的“见所书多”都该是动词“写”。由“旦”字,顺势引导学生观察字形:“日”在地平线的上方,意思就是太阳出了地平线,早晨的意思。“援”的意思也由此可以猜出,跟手部动作相关,“提,拿”。到这里,通过分析这篇短文,我们总结出了以下推断文言词意的方法:联系上下文推理、观察句式结构、生活常理判断、分析字形等。
(二)晏子①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②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③?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hé)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④,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莫非)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嬉也,寡人反取病(辱)焉。”
1.《晏子春秋》
[注释]①晏子,名婴,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和外交家。②习辞:善于辞令,很会说话。③坐,犯……罪。④枳,也叫“枸橘”,果实酸苦。
2.学生通过自读,能够自觉运用之前介绍的几种方法疏通文义。在问及“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的“徒”的解释时,竟有学生机智地回答,就是“徒有虚名”“徒有其表”的“徒”,这一回答好让人惊喜。由此,也为我的板书增添了靓丽的一笔——成语联想法。在翻译“其实味不同”这一句之前,我先要求学生给它选择正确断句:A.其实/味/不同B.其/实味不/同C.其/实味/不同D.其实/味不/同。很显然,可以通过反复朗读,排除“其实”二字连读的可能性。也就能把握好“实味”是“果实的味道”的意思。这个也是在根据上下文意推断意思。“所以然者何”的“所以”,容易联系课内《出师表》中“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不难理解为“的原因”,这是课内迁移课外法的运用。
3.在以上两篇范文之后,牛刀小试了另一篇《苏轼徙知徐州》一文,学生趁热打铁,很容易疏通了文意,并且完成了“是”“诣”“过”“卒”的解释以及“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断句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的翻译。
总之,文言文较之现代文,由于年代久远、文化差异、表述习惯等不同,加之学生本身的文言词汇积累有限,一篇不曾见过的文言文,对于学生来说,阅读中或多或少的磕磕绊绊固然有之。这就需要为师者不仅适当帮助学生消除畏难心理,而且要教会他们顺一顺、理一理的方法,学会上下贯通、整体勾连地通读文言文,最终达到领会文义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伟,陈尚达.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与教学设计[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2]靳彤.语文综合性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