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陪伴式辅导对大学生抑郁症干预的作用

2017-08-15林玉香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干预抑郁症大学生

林玉香

摘要:当前,大学生抑郁症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帮助学生面对抑郁症,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等,成为学生工作过程中亟须关注并解决的重点问题和难题。本文以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抑郁症帮扶案件为例,通过介绍案例背景、陪伴式辅导过程和辅导效果,分析陪伴式辅导对大学生抑郁症干预的帮扶作用,并针对辅导员工作性质提出加强对大学生抑郁症干预的建议。

关键词:陪伴式辅导;大学生;抑郁症;干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6-0126-03

抑郁作为一种常见的情感性障碍,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主要表现有:情绪上表现出强烈而持久的悲伤、低落;认知上表现出负面的自我评价,容易自卑、自责、失望甚至产生自杀念头;躯体方面表现为明显的食欲不振、失眠、动作和思维迟缓等。据相关调查报告,当前在校大学生1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倾向,抑郁症已成为威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头号杀手”。

针对目前抑郁症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频发的现状,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特别是一线辅导员)如何帮助学生面对抑郁症、如何引导学生关爱自我、如何防控学生自杀行为的产生,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等,成为学生工作过程中亟须关注并解决的重点问题和难题。

一、案例介绍

2013年9月25日傍晚,大一女生小A(化名)向笔者请假,声称要“回家调适两天”。感觉到她表情有点异常,仔细询问之下,小A坦言虽然跟舍友关系很融洽,但自己还是很难适应大学校园生活,入学几天来越来越想家,这几天做什么事情都觉得很困难,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完全不想吃饭。小A还说自己每天早上刚睡醒的时候心情就特别不好,会很想哭,起床后慢慢好点了,可是一到晚上又开始心里很难过。小A还在言语上直言,如果老师不批她假她就要“不顾一切地逃课”。在对她的开导过程中,她透露自己有退学念头,但家人反对,小A还说“有时真想不顾一切去流浪”。在沟通过程中,了解到小A从读中学时就已经有这种异常表现了。当天晚上,陪小A吃晚饭,通过沟通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并鼓励其多参加集体活动等。经过将近三个小时的沟通,感觉小A心情明显好转。

第二天凌晨,收到小A的短信,小A在短信中说自己“好痛苦,有点撑不住了”,还说她在床上哭,有退学念头,“很想旷课逃回家”等。于是立刻约见小A,与其在校园散步,并一起吃早餐。小A说自己早上很想直接逃课回家,但又明白逃课违反了校规校纪,心里“很矛盾,很纠结”。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开导,小A心情明显平复了很多,并主动提出要去参加军训。

当天上午,向领导汇报小A情况;联系小A的父亲,向其讲述小A在校情况,并向其了解小A的家庭环境及小A在家的表现;将小A的情况告知小A的班主任老师,并请其共同关注小A的动态;根据领导指示联系学校心理辅导老师。

当天中午又收到小A短信,小A声称自己“还是想逃课”,希望老师能让她“默默离开两天”。笔者收到短信后约见小A,但其拒绝了,于是通过电话对其进行劝导,并建议她接受心理辅导老师的辅导,小A表示乐意接受。可两个小时后又收到小A的短信留言,她声称自己“已经收拾好东西准备离开2天”。笔者看到短信后第一时间跑到校门口,及时将背着行李包的小A截住,并将其带至辅导员办公室。

二、案例分析

抑郁作为一种常见的情感性障碍,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主要表现有:情绪上表现出强烈而持久的悲伤、低落;认知上表现出负面的自我评价,容易自卑、自责、失望甚至产生自杀念头;躯体方面表现为明显的食欲不振、失眠、动作和思维迟缓等。

从小A的表情、言谈及其行为上感觉小A有抑郁症的临床表现症状,但显然,小A自己并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种病症,而是把它归为“离家太久,想家了”。而且,根据小A的表述,小A在中学时期就可能有抑郁症的临床表现症状了,但显然,小A的父母、中学老师以及小A自己在当时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病症,或者对这一异常表现没有足够的正视。根据相关统计,在现有的抑郁症患者中,只有不到10%的人接受了相关的药物治疗,有专家认为这种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人们对抑郁症的认识不足有关,人们大多把抑郁症当做单纯的“思想问题”、“亚健康”而非当做一种疾病来对待。

三、陪伴式辅导过程及辅导效果

自发觉小A有抑郁症的临床表现症状至医生确诊小A已康复的一年多时间里,笔者主要通过陪伴式辅导等工作方式协助小A摆脱抑郁阴霾。

首先,在发觉小A有抑郁症的临床表现症状时,及时了解小A的家庭成员、经济情况、成长经历、学业信息等,利用掌握的信息初步分析造成小A抑郁的可能性,为帮扶工作做好前期准备。在小A情绪低落的时候及时陪伴在小A身边,主动关心小A,通过与小A的多次谈心谈话,慢慢走近小A的内心,让小A感受到老师对她的关心,从而取得小A的信任。小A每次情绪不稳定时都还想着联系笔者,所以给笔者及时干预小A的抑郁症提供了机会。

其次,及时向领导汇报,根据领导指示联系校心理健康中心的心理辅导老师,请心理辅导老师介入干预。经心理辅导老师诊断,小A患轻度抑郁症。

再者,将心理辅导老师的诊断结果反馈给小A的父亲,小A的父亲很重视,为小A请了病假,并带小A到医院接受诊断及治疗。经医生诊断,小A患轻到中度抑郁症。在医生建议下,小A接受了药物辅助治疗。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小A本人能很积极配合治疗,而且接受了笔者的运动治疗建议,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主动竞选班干、应聘勤工助学岗位、参加学生会干事的选拔面试等。

小A会不定时地将自身的现状短信告知笔者,在短信中她经常提到“现在每天都精神饱满”、“觉得大学生活如此美好”、“每天很充实,有时间就泡图书馆”等。在与小A不定期沟通过程中,感觉她精神状态较好,很开朗。三個月后,小A告知笔者她已不需再服用药物了,不过医生建议她每个月要去复诊一次直至完全康复。两年半后,小A已顺利毕业并成功就业。

四、辅导感悟与启示

笔者在此次陪伴式辅导过程中感触颇深,一方面为小A成功摆脱抑郁困境感到开心和欣慰;另一方面,也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道路上所肩负的重要使命。

据相关调查报告,当前在校大学生1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倾向,抑郁症已成为威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头号杀手”。针对目前抑郁症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频发的现状,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特别是一线辅导员)如何帮助学生面对抑郁症、如何引导学生关爱自我、如何防控学生自杀行为的产生、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等,成为学生工作过程中亟须关注并解决的重点问题和难题。笔者认为,辅导员可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对学生抑郁症的干预:

第一,陪伴式辅导,提高心理咨询工作的实效性。心理咨询可以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缓解焦虑情绪、走出心理危机,但由于高校普遍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都需要由辅导员兼顾、协助。然而,目前高校的辅导员队伍普遍存在着心理学专业素养不高、实践经验匮乏等不争的事实,这就需要辅导员在业余时间努力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心理咨询的水平。同时,辅导员要采用经常主动与学生沟通,对情绪变化较大的学生要采取陪伴式辅导,使学生感受到关爱,一旦发现学生行为异常可以及时疏导,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防患于未然,使心理咨询工作真正起到助人、自助的作用。

第二,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普及教育。许多大学生对抑郁症缺乏科学的认识,当出现相应临床症状时认为只是思想上的问题,或者由于担心受到歧视把痛苦压抑在心里而非寻求心理援助,导致抑郁情绪发展恶化,形成抑郁症,延误就诊的最佳时机。因此,在大学生中进行抑郁症知识“扫盲”等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且迫在眉睫。

第三,积极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其中,比如爱国演讲比赛、专业知识竞赛、篮球比赛、学生才艺大赛等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有研究表明,导致抑郁症的部分原因来自于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冲突,因此,鼓励学生适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改善部分学生内向、孤僻、不善于交往的性格,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和应对冲突的健康心态,使他们能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确立符合实际的目标,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走出抑郁的困扰。

参考文献:

[1]孔凡寅,大学牛抑郁症的心理分析及调控策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4(02)

[2]邹欢艳,大学生抑郁症干预与自杀防控的学生工作介入——以抑郁症学生帮扶案件为例[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28)

[3]王立娜,抑郁症的心理治疗[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5(04)

[4]段鑫星,程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5]韦莺,钟丽芳,大学生抑郁症的析因与防治[J],社会心理科学,2006(12)

[6]张建民,杨映兰,浅析大学生抑郁症的成因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8(03)

[7]王婧,走出抑郁的天空一一关于大学生抑郁症问题的案例分析[J],新課程(下),2016(06)

[责任编辑:马妍春]

猜你喜欢

干预抑郁症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积极想象在音乐治疗中的运用研究
对一例因抑郁症有自杀倾向的案例分析
文拉法辛联合米氮平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效果及安全性
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