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纹枯病发病症状分析与防治措施

2017-08-15邓先合

农家科技 2017年6期
关键词:传播途径纹枯病防治措施

邓先合

摘 要:水稻纹枯病是水稻种植过程中威胁最大的病害之一,为减轻水稻纹枯病的危害,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保障水稻的安全生产,本文从水稻纹枯病发生的症状进行分析,针对水稻纹枯病的传播途径和发病规律,提出该病害的具体防治措施。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病害症状;传播途径;防治措施

水稻纹枯病又叫水稻云斑病、水稻云纹病,是水稻重要的真菌病害之一,危害性极大,若不及时进行防治,不仅会使水稻剑叶提早枯黄,影响谷粒灌浆,而且也会使水稻不能抽穗,或抽穗的秕谷较多,粒重下降,发病稻田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的达到50%以上,对水稻稳产高产带来严重的威胁。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水稻纹枯病的研究,认识其发病症状,针对其传播方式和发病规律,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确保水稻的安全生产。

一、水稻纹枯病的症状分析

水稻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主要位于植株的叶鞘叶片和稻穗部分。叶鞘染病症状最为明显,主要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时,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 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穗颈部受害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都会导致大面积减产问题。

二、水稻纹枯病的传播途径分析

水稻纹枯病的传播和后期的发病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病菌以孢子的形式存在,对水稻幼苗的成熟和抽穗造成了不良影响。水稻病株的侵染和传播载体为菌核、菌丝。遗落在土中越冬的水稻纹枯病原体对新的株苗产生侵蚀,病株上的菌核、菌丝伴随着水稻的病组织遗落到土中,并且和其他寄主一起越冬。

在春天到来之后,整体气温不断升高,土中的纹枯病原体随即生长和蔓延。为了对水稻纹枯病进行有效的控制,必须要采用有效的杀毒措施对纹枯病潜伏期的土壤载体进行处理,防止后期出现水稻纹枯病原体扩散的现象。越冬期的水稻纹枯病原体抵抗力比较弱,灭毒灭害的效果比较好。随着后期大环境气温不断升高,水稻纹枯病原体不断扩散,病虫害防治的工作形势将会变得越来越严峻。气温和田间水温升高以后,为水稻纹枯病原体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不断繁殖的水稻菌核随着田间的水漂流广泛分布于株苗之间,稻田株苗接触菌核和菌丝之后,便会发生感染。受到感染的病株会受到纹枯病的长期影响,其中,萌发菌丝初侵染的病株生长成熟之后,将会再次脱落散布于土层中,对新一批的水稻幼苗进行大面积侵害。

三、水稻纹枯病的具体防治措施分析

1.水稻纹枯病的农业防治手段分析

对水稻纹枯病进行防治时,农业技术人员应该选用无病种子和抗病能力较强的良种种植,避免在病田留种。采用精选种子的方法,在农业防治的源头处控制病害的产生。农业人员应该及时处理田间病草,并且在稻子收割之后及时地将其搬离田间堆放,防治稻株中的菌丝菌核散落和蔓延。

在春夏之交气温升高的时间段中,重点进行水稻纹枯病的防治处理。根据不同的菌落直径进行病害防治操作,采用一定浓度的胶霉毒素农药进行纹枯病菌丝、菌核的生长萌发抑制。对水稻纹枯病采取防治措施时,农业技术人员应该对不同的发病地点进行调查,调查的穴数以10个为一组,根据各级严重度病株数的分布情况,计算出整个种植区域的病情指数情况。采用针对性较强的病害防治方案,控制病株数量和病株率的蔓延,显著提升稻田区域作物的平均产量。结合一定的农业防治手段,有效地对水稻纹枯病进行杀灭。为了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可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进行合理施肥,防治偏施氮肥时造成的稻子植株发育不良问题。在春夏之交的时间段中采用湿润灌溉配合增施磷钾肥的方式,有效地减轻病害防治水稻纹枯病的蔓延。

2.水稻纹枯病的化学防治手段分析

在对水稻纹枯病用药的过程中,农业技术人员应该认真观察和处理植株表面的病害情况,并且使用采樣分析的方法,对表皮的孢子数量和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认真统计水稻纹枯病菌核与孢子的萌发率。

当孢子的萌发率过高时,还可以喷洒40%克瘟散乳油溶液、三唑酮、禾枯灵粉剂或者一定比例的多菌灵溶液进行纹枯病治理。根据气温的变化情况进行附着胞的杀灭处理,抑制附着胞形成率的提高,对次生孢子形成率进行控制。观察水稻纹枯病的菌落直径,水稻纹枯病菌落直径为8.6±0.1aA之间的,胶霉毒素浓度应该控制在1.0~5.0μg/mL的水平。此时的水稻纹枯病孢子萌发率在77.7±70.0aA之间。附着孢子形成率在5.3±3.5bB左右。水稻纹枯病菌落直径为7.1±0.3bB之间的,胶霉毒素浓度应该控制在10.0~20.0μg/mL的水平。此时的水稻纹枯病孢子萌发率在6.3±3.5cB到0.0CB之间。附着孢子形成率在29.0±8.5aAB到0.0AB左右。胶霉毒素浓度的选取对于菌核萌发率的控制有重要影响,水稻纹枯病菌落直径为2.3±0.2cC之间的,病害给药的胶霉毒素浓度应该控制在50.0~70.0μg/mL的水平。

四、结语

总之,农业生产本就面临许多环境问题的潜在威胁,农作物的病害防治更是难上加难。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涉及多方面,因此,必须提高农业技术人员水稻的栽培、管理技术水平,能够结合水稻纹枯病的症状及发生规律制定出相应的防治方案,同时协调综合运用各种措施,以保障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控制病害对水稻的危害,保障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伏荣桃,王剑,卢代华,等.水稻纹枯病发生与防治技术[J]. 四川农业科技, 2016(11).

[2]毕运金.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其防治策略[J].农民致富之友, 2014(7):121-121.

猜你喜欢

传播途径纹枯病防治措施
四种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其防治策略
水稻纹枯病防治关键技术探析
汉乐府古辞在唐代的传播
流行甚“High”的网络流行语
警惕环境恶化的新因素
题壁诗歌创作在自媒体时代下的存继与思考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
25%丙环唑乳油(科惠)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