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动作连接转换”的功能性
2017-08-15邹佳别
邹佳别
摘要:本文主要是根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背景和发展至今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来作为依据,分析“动作连接转换”在中国民族民间舞中的功能。舞蹈的过程中,它在缝隙里,起着微妙的绝妙的,不可缺失的重要作用。不同的地域和丰富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今日的56个民族,而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特点和民俗习惯。
关键词:“动作连接转换” “功能性”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中图分类号:J7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3-0066-02
一、功能性的本质
功能性从词义上可解释为,宇宙空间里一切存在的事物或通过思考赋予的任何一种方式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效能。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推动和促进的,同时也是变化发展的。在这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其发挥自身作用促进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和谐共进。从主观来分析可说发挥自身的效能,才能作用使之达到一定的目的。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概况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国文化的历史产物。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标志,而民族民间舞是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史学家说:“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社会主义时代是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繁荣和各民族交往日益发展的时代。”
所以我们认为只要民族存在,民族舞蹈就不会消亡,其生命力和艺术魅力就会永存。回想,在原始部落中,各个民族祈求丰收要跳舞、求取配偶要跳舞、祭祀祖先要跳舞、驱赶病魔要跳舞、战争前后要跳舞、狩猎要跳舞、嫁人丧事要跳舞、大小节庆日要跳舞。人们也会模仿动植物,比如鸡、鸭、猴、孔雀、树藤等来舞蹈,人们通过舞蹈的形式来表达心中的意念、思想及情感。可以说是中国民族民间舞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舞蹈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舞者用身体形态来反映生活的本身,在舞蹈的运动中有一定的节奏感、一定的造型美和情感运动的身体动态。当然在这个舞蹈的过程中对身体健康也有着促进作用,增强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增加关节的灵活柔软性减少受伤几率。
三、“动作连接转换”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功能性
(一)“动作连接转换”之承上启下
舞蹈里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是至关重要的,上一个动作的结束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在这之间需要一个时间点、一个气口、一个动作、一个呼吸来转换连接使舞句或舞蹈不会断片,保持完整性和连贯性。一个完整的舞蹈作品是由很多舞句、舞段、动作连接在一起组成的,就像我们写作文一样,需要句子通顺流畅,用词恰当有深度,对于舞蹈更是需要这样的体现和表达使得舞蹈完整精彩。舞句和舞句之间,舞段和舞段之间也是存在不同的动作连接转换,在这些无数的动作与动作之间如果没有很好的动作来连接转换,那舞蹈作品会出现不流畅、不精彩没有秩序,丢失逻辑性。在中国民族民间舞里,动作与动作连接转换的一瞬间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连接桥梁能够起着微妙的重要作用,给平淡的舞蹈增添光彩,给下一个舞段作好铺垫,让下一个动作展示得更饱满、更丰富、更有活力、更有感染力和生命力,更完美的体现中国民间舞的风格性,如果没有动作连接转换那舞者在表现起来也会觉得不舒服。在中国民族民间舞里这样的转换更是重中之重,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风格与特点,有着各自的审美观形成的转换风格,所以在民族舞里这样的转换如果没有或者没编排到位,舞者在表现时没有跳好,有可能直接影响到民族舞的民族特色和灵魂,使之风格跑偏,动作像而神不像,丢掉了民族舞的精髓。例如在汉族舞蹈安徽花鼓灯里,鼓点碎步锣接止步锣,配合动作,双手成偏担式碎步快退接闪身步。鼓点碎步锣接止步锣接三点头,配合动作,双手成便担式碎步快退接闪身步接三点头。由此可看,闪身步可以作为结束也是下一动作的开始,是衔接的桥梁也是花鼓灯风格里的特色转换方式。如果没有这个连接动作那么上一动作和下一动作是没法很好的组成的。在民间民族舞蹈里这样的微妙的具有风格性的连接转换颇多,再例如蒙族舞蹈综合组合里慢板的柔臂和快板硬腕、硬肩。在连接的时候通常一定得有一个动作连接转换,才可以舒服的从慢板转为快板,如果缺少了这个转换动作,從节奏和情绪方面来说都是无法顺畅组成的。
(二)“动作连接转换”之空间与重心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里,“动作连接转换”时会出现空间与重心的无穷多样的变化。正如刘青戈老师的“现代舞蹈的身体语言”书中写到的:“时间与空间是运动存在的方式,也是舞蹈艺术存在的形式”。舞蹈家的运动给某个特定的时空注入生命,生命的形式在这时空呈现,变幻出种种人生幻想,叠置并绵延着种种心理镜像。运动与空间不可分割,没有无运动的空间,亦没有无空间的运动。而在舞蹈里舞者通过肢体运动出现身体重心的变化,在空间里若大若小变化万千。例如汉族舞蹈海阳秧歌里,“追步”经过左右脚快速跑动,反复交错,双脚重心不断移动交换从而达到平衡平稳快速运动的一种状态。海阳秧歌如果不在重心来回反复的交换移动行走下是不会出现迂回盘旋、忽变忽快、一惊一乍,瞬间启动瞬间完成,再瞬间变化的风格特点的。瞬间变化给人出其不意的感觉,是必须在碎步快速交换重心的情况下才能完成的,如果碎步双脚重心转换的慢速度上不去快不起来,就无法表现出海阳秧歌的风格特点,因为在快的情况下才能出现瞬间启动瞬间完成、一惊一乍的风格特点。重心不断转换,左右脚不断快速行走才能凸显下一动作的突变性,因为海阳秧歌的风格特点是在突变中产生动作的转换,体现出海阳秧歌的文化特性。在保持海阳秧歌基本体态的同时身体稍向前探配合圆场步出现向心和离心的重心与空间的交错变化,向心行走时意识上的空间是小的向内的,离心行走时身体要撒开,意识上的空间是大的,而重心的转换在肢体运动时发生变化是必然的。在民族舞蹈里重心发生变化时出现的动作连接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再例如汉族舞蹈里安徽花鼓灯,在重心变化时出现的“倾拧”;海阳秧歌,重心变化时出现的“探拧”;胶州秧歌,在重心转换时出现的八字绕圆扭断腰。这些特有的民族舞蹈风格只有在重心转化下才能形成。肢体运动时有效地利用重心转换巧妙的运用意识的空间变化,便使各个民族的舞蹈具有穿透力和渲染力。
(三)“动作连接转换”之情感转换
舞蹈的最高境界是以情动人,是传达情感,思想的唯美表现形式。每個舞蹈作品,每个动作,乃至一个眼神都是丰富的内心独白和情感,它支撑着肢体表现,因为内心要表达要宣泄所以出现舞蹈动作。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汉族内敛;蒙族豪气;维族热情,通常作品或者组合里都会出现慢板与快板,慢板情绪舒缓悠扬、快板激烈热情,动作随着内心的情绪的变化而变化。比如汉族安徽花鼓灯里,鼓架子和小兰花“过河”“抢板凳”“抢手绢”中兰花和鼓架子逗趣、你追我躲、生气、逗乐等多种情绪,丰富的内心独白出现害羞的单手捏巾风柳步,接止步锣呈看式,接三点头,有了情绪的转换而带出了动作的连接转换。在民族民间舞里由情绪带出的动作的形态、神态、造型、流动、造型和造型之间的转换都是各个民族有不同的巧妙之处,也就是我们说的小份儿,每个舞者在表现的时候也是会根据自己特有的表达手法,在不失舞蹈风格基础上有自己的处理方式和风格。比如民族民间舞蹈剧目“一个扭秧歌的人”里,舞者用了一个动作连接转换,就从一个老人变成了他年轻的时的一个状态,舞者用了一个原地转身然后直体趟睡的动作连接转换,方向、空间、重心和节奏都出现了变化,而在这几秒的时间里舞者从老人的回忆中变回年轻,自己在扭秧歌的情景。在简单的、微妙的一个动作连接转换;通过舞者自身情感的转换和跨度;音乐的转换;灯光的变化,短短的几秒时间里,一个动作连接转换就可以跨越时间年轮,甚至穿越了时空、时间、地点、人物心理的一个变化和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在这个剧目中缺失了这个转换动作连接,那么无论是舞者自身和观众都很难接受一个老人怎么突然变回了年轻人,而加了转身躺睡在地上这个动作转换就很有逻辑性和自然过度顺畅而不突然。
(四)“动作连接转换”之节奏转换
舞蹈来源于生活,然而节奏更是来源于生活。在我们无限大得宇宙空间里一切事物都是有节奏的,地球转动有节奏、下雨雨滴下落有节奏、农民插秧有节奏、打篮球乒乓球有节奏,走路跑步等都有一定的比较规律的节奏。在民族舞中节奏可以说是舞蹈的骨架,很多时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并有自身规律的节奏中分辨出不同的民族舞蹈,比如维吾尔族、朝鲜族、汉族,都是有着自身的一定指向性的节奏和鼓点。动作的出现与变化都是通过节奏来指挥进行的,而在节奏指挥运动的过程中,很多点和线、动作转换连接的气口也是根据节奏的变化而习惯性转换的,比如维吾尔族里普遍出现的赛乃母节奏,(咚答一咚答咚咚答)8/6拍、4/2拍等多样节奏形式。刀朗赛乃母中动作的重拍向下踩压与弱拍之间的转换时过程中出现的节奏的顿挫感,动作的力度,切分的小份儿“晃”,而这个所谓的小份儿得“晃”在节奏(咚答一咚答咚咚答),其中第一个“答”拍时晃,而在动作连接转换时节奏的转换是和情绪的转换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和推动的。情绪是快乐激情的时候通常用快和急促的节奏来表达和舞蹈,而悲伤的时候通常是缓慢轻速来表达和舞蹈的,就是民族舞中特有的随着节奏来发生动作与动作、造型与造型之间的连接转换。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刘青戈.现代舞蹈的身体语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