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课文的多角度阅读
2017-08-15田德英
田德英
摘 要:通过多角度解读课文,可以发现新问题,得到新启示;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能激活发散性思维。
关键词:多角度阅读;启示;理解;发散性思维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这一提倡与叶圣陶先生“文章是多方面的东西,一篇文章可以从种种视角来看,也可以应用在种种的目标上”的语文教育思想恰恰吻合,对于我们提高阅读质量不仅有着可操作的导向性,而且有着普遍意义。
一、可以发现新的问题,得到新的启示
好的课文往往极富有辩证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全面把握课文的基础上,从课文的多方面出发,阐幽发微,从平常的不起眼的地方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新教材中有这样一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目的和意图是以事传理,即借“我”爬悬崖遇险,最后脱险的事,表达如何对待困难的道理。但随着阅读的深入,就不难发现用一些新的角度来解读课文,我们可以获得新的理解和感悟。
角度一:父亲目睹“我”伏在悬崖上,为什么不用长梯把“我”抱下来,而是引导“我”一步步爬下来?由此引出一个新角度:父母该怎样教育孩子?
角度二:当“我”遇到困难或危险时,跟“我”一起爬悬崖的还有5个小男孩,他们对待“我”的语言行为各不相同,褒贬不一,由此引申出一个如何对待朋友的问题。
角度三:“我”没有听从母亲的训诫,在伙伴们的怂恿下爬上悬崖而遇险。由此,引申出一个该如何对待父母谆谆教诲的问题。
对这些新问题的探讨,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1)当孩子遇到困难或危险时,父母应该多多鼓励并指导解决的方法;(2)當朋友遇到危险时,我们不应嘲笑,不应冷漠视之,应该千方百计寻找方法,帮助朋友脱离险境;(3)当我们贸然行事时,应该想想父母的谆谆教诲,凡事须三思而行。从新的角度创造性地阅读理解课文,我们便有了新的感悟,再联系生活实际加以总结,必能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受益终身。
二、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同一文本,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年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认识,即便是同一读者在不同阶段也可能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以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为例,多角度理解可以更好地吃透这篇经典之作,汲取更多的文本营养,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这篇小说的主题最为传统的一种理解是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但换个角度去思考菲利普夫妇的所作所为就会有另一番解读:文章体现了小人物生活的辛酸。谁不希望衣食无忧、亲人团聚、生活幸福?菲利普一家人当然也是如此。可是他有个败家弟弟于勒。为了避免生活更加穷困,为了避免女儿好不容易得来的婚姻不因此夭折,菲利普夫妇不愿也不敢认于勒,实在是出于生活的无奈。
站在于勒的角度来解读,它是一个浪荡子的警世录。小说故事说的是于勒一生贫富生活境况。作为一个败家子,于勒身世浮沉,际遇坎坷,年轻时浪荡,中年时得意,老年时沦落。他为世人提供了一个反面教材。所以小说不可避免地具有警醒世人的
作用。
当然,从若瑟夫的角度来理解又可以读出另一层含义: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小说让我们反思金钱之外的东西,要求我们的灵魂从现实的物质的金钱关系中升华出来,不要被现实的金钱关系所异化。
对于经典课文的阅读,教师要鼓励学生读出自我,读出新意,不要囿于传统的理解,因为只有这样的阅读才是富有活力和意义的。
三、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激活发散性思维
初中生思维活跃,较少拘束,具有较强的发散性。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意结合文本的阅读、理解,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寓言《杞人忧天》为例,这篇寓言讽刺的对象是那个杞国人。杞人无端地担心天崩地陷,自己无处可居,于是寝食难安。杞人当然是可笑的,那么他为什么会有如此可笑的想法呢?主要是缺乏起码的常识和经验。后来,我们就常用“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来讽刺那种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
但换个角度想一想,杞人就真的只能成为讥讽的对象吗?其实不然。他毕竟跟浑浑噩噩的人不同,而是关心人类生存的终极问题,联想到今天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现代天文学告诉我们的星系毁灭与新生的故事,也许可以阐发出这一故事的另外一些意义,比如强烈的忧患意识以及对宇宙的探索精神等。
总而言之,课文的多角度阅读既是学生的一种科学学习方式,又是一种面对新课改应运而生的新的教学方式。它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文章阅读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让学生发挥自身潜能,最终促进人格品质的自我完善。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