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增强新闻的“感动力”

2017-08-15杨阳

记者摇篮 2017年8期
关键词:感动新闻真实性

杨阳

【摘 要】以情动人在增加新闻作品感染力、可读性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要增强新闻的“感动力”,需要记者在多方采访、寻找细节上下功夫。写作时锤炼语言,用最简练和朴实的语言即可还原最感人的画面。值得一提的是,新闻报道需立足真实性,切莫滥用感情牌。

【关键词】新闻 感动 细节 真实性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都知道,以情动人对文学作品相当重要,其实,在以真实性为主的新闻作品中,“情”字也同样至关重要。因为只有感动了作者,同时也感动了读者的新闻,才更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新闻作品如何才能做到以情动人?纵观大量的经典作品不难发现:题材、细节及文字的修饰等都是提升新闻“感动力”的重要因素。

多方采访方能获取最感人素材

新闻采访“七分采,三分写”,这句话在处理感人素材时非常重要。当有一个好的素材时,只有深入采访、多方采访,并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有血有肉。笔者就发现,许多时候我们采访人物,最感人的细节往往不是受访者本人说出来的,而是通过受访者身边人说出来的,这时候多方采访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此外,多方采访或者说将人物置于整体中采访还有个好处,就是可以记录下受访者与身边人真实、未经加工的对话,以及他的日常行为,与受访者直接对话记者不同,这些日常细节更能展现出最真实的人物性格,帮助记者挖掘出最感人的故事。

笔者曾经采访过一位照顾生病妻子14年,生活艰难拮据但不离不弃的好丈夫王信冲。文章的开头用的是一个细节,“59岁的姜玉英手上,金手镯、银手镯和几条串珠手链挂得满满当当,颈子里项链坠子露出来,刻着一个‘福字。王信冲说,里面除了金手镯是真的,其他都是自己从小摊上买来的,每个2元钱。‘披金显富贵、戴玉保平安,这是细心的王信冲默默为妻子许下的心愿,也是他自己最大的心愿。”这个细节既心酸又感人,也让王信冲细心、善良的形象一下子丰满了起来。而其实,姜玉英的手链都藏在衣袖底下,不仔细观察还真是看不出来。这个细节是姜玉英将糖拿起来分给邻居时,一位邻居发现并且感到好奇,将姜玉英的袖子撸了起来后才发现的。

着墨细节,用画面感打动读者

面对感人的题材,记者往往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采访到的素材不少,但写起来却感觉少了一点感动的味道?症结很可能在对细节的把握和对语言的运用上。有生活气息、富有人情味的好细节往往是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呈现出的画面感,可以让人过目不忘。除此之外,语言的“煽情力”也不容小觑,善用一些表现手段和修辞手法,可以给文章添色不少。新闻报道注重详略得当,如能将细节描写与叙述概括搭配使用,带动起文章的节奏感,那么读者读起来也会更顺畅。

可以说,细节带来的“感动力”非常强大,几年前的一次对一位白血病人的采访,令笔者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她叫薛健,由于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得了白血病,因不想连累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一度轻生,当她躺在医院里全身插满管子的时候,她的两个姑嫂带着她14个月大的儿子找到了我们报社。采访途中,孩子有时会在一旁蹒跚地走路,眼睛睁得大大的,很是可爱。他的两个婶婶告诉我,由于母亲的变故,周岁不满的时候,孩子还哭着寻找母亲的怀抱,可是现在的母亲因为药物激素,长着胡须,孩子再也不肯叫一声妈妈了。这一细节后来加入了文章中,见报后,有读者向我们反映,看了之后很震撼,还有人问我们要薛健的联系方式,想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帮助她。

锤炼语言,更好营造情感氛围

另外一个提升新闻“感动力”的是语言。新闻语言强调准确、简练、通俗,但不代表表达感动总是用“热泪盈眶”,写比赛总是用“紧张激烈的战斗”,这些老套和干巴巴的词句,这很可能会让读者觉得文章枯燥无味,从而失去阅读下去的欲望。要通过语言营造情感氛围,首先要使用好白描,先通过仔细观察,抓住事物的重要特征,再用简练文字勾勒形象。同时,多用一些修辞手法,对仗、排比、联想等,都可以用来增强可读性。值得一提的是,新闻与文学作品不同,不提倡多用形容词,故用好动词非常重要。笔者在平日里的阅读积累中,就经常会特意去记些别人好稿中传神的动词,发现受益匪浅。

新闻语言极富感染力的例子有新华社名篇《在大海中永生》,文章以“骨灰撒大海,鲜花送伟人”为主线,回顾了邓小平非凡的一生。“大海的无垠,开阔了他博大的胸襟;浪涛的汹涌,塑造了他顽强的性格。潮涨潮落,大海沉浮,就像他人生的三落三起。”文章集叙述、描写、抒情于一体,并运用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营造出了强烈的情感氛围,让读者也跟着为之动容。

南方周末记者周华蕾的《“逃离北上广”续篇:做沙丁鱼,还是做咸鱼》也曾引起过社会广泛关注。“是选择在北上广,被挤得像沙丁鱼,还是选择在老家当死咸鱼?逃离大城市的压力后,他们迷失于小城市的平庸与固化。”作者用沙丁鱼和咸鱼分别比喻在北上广和小城市奋斗的无根青年,以此来隐喻这一代普通青年經济上以及心灵上的迷茫状态。

立足真实性,切莫滥用感情牌

虽然增强“感动力”让文章添色不少,但作为新闻作品,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底线是绝对不能丢的。如今,受众注意力转变非常快,一些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就出现了为突出典型或制造效果而特意“卖惨”的乱象。需要呼吁的是,新闻中“情”的运用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掌握适当的“度”非常重要,新闻从业者也需要擦亮眼睛,不被“炒作者”利用,感情牌不能打“滥”,更不能打“假”。

前段时间,“深圳四胞胎”的新闻非常火,引起了大众和媒体的深深反思。2006年,41岁高龄产妇谭超云生下四胞胎,上了当地不少报纸社会版头条,轰动一时。从那时起,他们到处亮相时常打出“一家六口”的旗号,声称家庭困难,仅靠父亲蒋受廉在东莞打工,每个月4000多元钱的工资支撑着。

对此,许多好心人纷纷伸出援手,有关部门还将四胞胎纳入双免教育范围,充满着正能量和感动力。但事情却在不久前突然反转,四胞胎不仅被爆出还有几个姐姐,且姐姐生活富足,蒋受廉还是上市公司监事,基本生活根本不成问题,一家人完全是在卖惨博取同情。可见,在新闻中需要感动力,但更不能忘真实性,滥用感情牌只会适得其反。

(作者单位:海门日报社)

【参考文献】

[1] 唐善理.新闻作品应以情动人[J].新闻天地月刊,2008(7):32-32;[2] 庹震.“感动自己”与“感动别人”[J].新闻与写作,2008(12):60-60;[3] 张志新.论新闻语言的生动性[J].军事记者,1994(7):12-13.

猜你喜欢

感动新闻真实性
广告的真实性
爱,班主任工作的主旋律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雕塑真实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