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与云
2017-08-15
《碎片时代》是香港艺术家林东鹏在北京的首次个展,他带来了一系列的物品、手稿、绘画和装置作品,让观众得以一窥艺术作品背后的意义。
“分裂的自我”是林东鹏一直以来探究的主题,他认为每个人同时都拥有不同的身份,有时它们和谐共存,有时相互之间又格格不入。
一组被锯碎的玻璃钢材质的大碗散落在画廊的院子里,这是展览中最重要的作品《消失的香港艺术(三)》。这些碗原本是香港当地艺术家公共艺术展中的一件作品,但是开幕当天由于项目负责人与场馆方面产生分歧,展览仅仅持续了1天就被迅速撤展。林东鹏亲眼目睹了整个事件戏剧化的过程,一方面对双方各不相让的态度感到惊讶,但另一方面又体会到各自的苦衷,他直观地感受到人类内心世界中存在的种种矛盾。
之后,林东鹏试图探索自己生活中的多重身份:艺術家、研究者、父亲等。展出的一系列新作,都是根据他在纽约和香港生活的体验而进行的艺术创作。《日记 20150605》是将其旅行日记的其中一篇放大到画布上;《若景仍看俏》里有两张印着棕榈树的中国邮票,邮票前有一个迷你人偶坐在常见的地产标语“景仍看俏”上。这样的组合类似迷你广告牌,留给观众无限的遐想。
林东鹏的作品极具讽刺和幽默的个性,无论作品尺寸大小都展示了他的独特魅力。
与《碎片时代》同时举办的《宋红权:云》展览,则带来了风格完全不同的艺术作品。雕塑家宋红权出生在河北农村,父亲是当地著名的石匠,小时候他常常跟着父亲在地里劳作。早年在乡村的生活经历,对宋红权的艺术创作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他常使用大理石等石材作为雕刻材料,而大自然中的各种形态则是他创作的灵感来源。
展出的“云”系列,灵感来自于竹黄。这种生长于衰败或即将衰败的竹子上的植物,可以治疗咳嗽、昏迷及中风。
竹黄多变的形态不仅像人体、动物、贝壳、胚胎,也像一朵云。“云”系列雕塑,正如不断变幻的云一般,观者走过时,在不同的角度,会看到不同的形态。
展览中还展出了与“云”系列雕塑截然不同的作品。宋红权并没有接触过20世纪的现代雕塑,但作品中却不经意地显示出20世纪现代雕塑的重要特点——生物形态主义:一套用花岗岩雕刻的中国传统“木制”家具,其中包括一张矮桌和几个凳子,桌子上放了一盘用汉白玉打磨成型的“饺子”。在他的雕塑中,以最质朴的形态,呈现出一分独特的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