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农业职业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7-08-15巫建华
巫建华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句容 212400)
互联网时代农业职业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巫建华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句容 212400)
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都必须作出相应的改变。经过大量的探索和实践,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初步建立了以项目式教学为抓手,以校内外基地为平台,以课题化管理为手段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做促学,以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创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互联网时代农业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些借鉴。
互联网;农业职业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每个人都能够在瞬间从互联网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学习而言,传统教学过程中所传授的知识,几乎都可以从互联网查到,而不一定要从教师那里获得。因此,互联网时代要求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高校教师改变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教育内容,以实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1]。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不再是教育过程中的核心任务。只要学生拥有获取知识的热情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可以自主学习。从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智商方面和其他院校学生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关键在于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缺乏获取知识的热情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如果还按照传统的方式教学,这些学生上课玩手机、下课玩游戏几乎成为常态。因此,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2]。
经过大量的探索和实践,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初步建立了以项目式教学为抓手,以校内外基地为平台,以课题化管理为手段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田野,利用网络,面向社会、服务大众。其特征在于以做促学,以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创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农业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模式的构建
(一)以项目式教学为抓手,打造创新创业教育板块
通过创业项目让学生直接面对现实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利用互联网技术获取信息,整合资源,最终解决问题。
1.依托专业设计创业项目
紧扣产业需求、学校特色、专业特点设计创业项目,创新实施“新禾创业计划”,遴选了“新禾果园”、“新禾菇园”等38个创业项目,重点打造了农、林、牧、生物等4大创业板块,让学生有充足的选择余地。
2.依托项目构建课程模块
围绕创业能力要素,根据不同项目,构建项目课程模块。以新禾果园项目为例,课程模块包括创业专业技能(含基础技能和岗位技能)、创业意识(含创业设计、创业心理等)、拓展技能(含管理、营销等)三部分。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对这些技能进行拓展,如利用电商、微信等网络手段开展营销。顺应市场需求,引入“大数据”、“互联网+”、“创客”等新思路,大力推进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比如,在专业建设中,把“大数据处理”引入计算机专业的改革,把“微金融”引入金融实务专业课程改革,把“跨境电子商务”引入国际贸易教学实践等。而课程教学则积极引进新型教学模式和方法,建立网络教学资源,推广“微课”与“慕课”等。对校园创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则结合“微时代”背景,引入“公众微信平台”等新型网络互动平台,对学生开展创业思维教育。所以,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发展格局,让创业教育犹如土壤和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成为引领教育创新的潮流。
3.依托基地实施创业项目
以江苏省创业示范基地为载体,以社团为组织形式,采用“零投入,后结算,目标管理,自负盈亏”的承包经营模式开展创业实践,并以产量及销售业绩对其创业项目进行考核评价,同时作为相应课程成绩。
(二)以校内外基地为平台,实施双轮并推驱动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要求学习者必须通过实践激发学习需求,从而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成创新创业能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动手能力强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非常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为学生提供了校内与校外相结合、高校与企业相融合的立体化创业实训和成果孵化平台,实现了高校、政府、企业三方资源共享。学院以校内创业基地、校外产业基地为双轮,助推创业项目实施,集聚各方力量协同发展,建立了“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四位一体、共建共享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共同培育农业创新创业人才。同时,让学生通过这些平台,接触到各个领域最先进的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然后就会主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尤其是通过互联网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1.校内平台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现代园艺工程技术中心。中心联合组建了农业部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等12个科技创新基地,拥有蔬菜生物育种等7个创新团队。实施校企人员双向交流机制,将产业前沿最新技术融入实践教学中;选派专业师生进企业顶岗轮训,进行创新人才培养。
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两园一街”,包括江苏农博园、江苏茶博园、创业一条街(校内大学生创业园)。“两园”占地5000余亩,可承载农、林、牧、生物全部创业项目,现已成为师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摇篮。“创业一条街”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现有56个创新创业社团和13家模拟型创业社团入驻其中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参与学生数近千人。
此外,园林规划设计等38个工作室也满足了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或自主设计实验实训项目的需求。
在参与创业的学生中,几乎所有人都会尝试主动利用互联网技术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校外平台
为了给学生提供资源丰富、功能齐全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共建共享的校外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学院基于“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理念,充分发挥产业优势,积极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通力合作,比如与连云港市政府、太仓市政府等合作建设了“草坪草”、“彩叶苗木”、“茶叶”、“有机大米”、“蔬菜”等5大产业示范基地。该平台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积累创业经验。实践基地的基础建设投资全部由政府承担,特点是政府投资、产创结合,形成了创业孵化和技术推广双赢的格局。另外,还与碧桂园华东科技新城等合作共建“大学生创业实践苗圃”5家。实践场地、项目指导扶持等由各产业园提供,已形成校内选苗、校外育苗协同培育的生态系统。
在教育部、农业部的指导下,学院联合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组建了中国现代农业职教集团,成员单位中有15家上市公司和26家国家级龙头企业。集团平台已成为学生顶岗实习的主阵地和就业的主渠道。
(三)以课题化管理为手段,确保项目有效实施
加强管理,可以提高学生的责任感,项目的完成也可以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成就感。
在项目立项阶段,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指导中心发布创业项目指南,组织项目申报。要求以创业社团为组织形式进行申报;项目指导老师一般应具有副高职称或具有5年相关工作经历。
在项目实施阶段,创业社团依据申报方案(含培养人数、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双师型创业团队、完成期限、经费预算和成果形式等)实施项目的开展。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中心对项目进行全程指导督查。项目经费实行项目主持人负责制,经费使用主动接受财务、监审部门监督。
在项目验收阶段,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对评审结果为优秀的项目,予以通报表扬并奖励;对不合格的项目,一律作撤项处理。
二、农业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模式取得的效果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田野,利用网络,面向社会、服务大众,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近年来学院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质量
2013~2015年,有276人次在省级以上大赛获奖。历届全国职业院校农业技能大赛获一等奖数均居第一。2016年再次包揽了5个参赛项目的一等奖。据第三方调查,近三年毕业生对母校的教学、学生管理、就业创业、生活服务等工作平均满意度为94%。2013~2014年,260家被调查的协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平均满意率为93.4%、岗位称职率为96.7%。
(二)学生创新水平
在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发布的2015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报告》中,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掌握的创新能力水平在江苏省公办专科院校中位居第一名。学院现每年专利申报量保持在150项左右,已获授权96项。在江苏省“互联网+”大赛中,先后荣获1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在2016年“挑战杯——彩虹人生”江苏省职业院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总决赛中获一等奖1项。在近两届的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6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并荣膺“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创新发明基地”。
(三)自主创业比例
创业教育的实施,涌现出了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农林创业弄潮儿。他们中有团中央和农业部表彰的第七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园艺专业毕业生郭翔,有团中央和农业部等主办的“青春创富”优秀奖获得者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毕业生何立,“新建镇好青年”蒋元程等。据第三方调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2014届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率为5.2%,高于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自主创业率(3.8%)1.4个百分点。
(四)以创业带动就业效应
学院毕业生中涌现了以施善志、葛亚伟为代表的一批带动农民致富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毕业后返回家乡,利用所学专业知识,组织周边农户创建农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的模式,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产生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三、农业职业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然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在相关实践环节投入不足,对相关实践平台建设不够,授课形式单一,缺乏创新精神,对互联网时代教学方式的改变认识不够深刻。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方式教学,学生必然对学习失去兴趣,势必造成这些学生上课玩手机、下课玩游戏的尴尬局面。
(二)师资薄弱
农业职业院校中受过系统创新创业训练的教师比较缺乏,现有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创业知识以及创业实践还非常有限,很难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3]。此外,从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加上工作时间上的冲突等原因,通常只能开办一些讲座,难以对学生进行长期系统的指导[4]。另外,如果教师本身不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不能与时俱进,尤其是在利用互联网技术方面落后于学生,这样就难以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教师不会利用互联网技术主动与学生沟通,学生就不可能“亲其师,信其道”,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三)资金不足
筹措资金是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难点之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资金来源主要是自筹和资助。然而多数学生的筹措能力有限,而资助条件限制多且渠道窄,所以融资难度很大。通常,学校对相关项目会有一定的配套资金,但是往往手续繁琐,效率低下。据调查,自主创业的学生中,69.8%的人认为前期资金是关乎创新创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5]。大多数学生经济基础薄弱,且资金来源渠道有限,其创业资金多来源于家庭或同学、朋友的拼凑,难以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创业前期资金短缺是导致学生创业意愿不足的原因之一。
四、提高农业职业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与时俱进
互联网时代的国家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人力资源的素质。互联网时代的经济发展是以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为基础的,而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6]。互联网时代要求教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业兴趣,增强学生的创业体验,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更好地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因此,农业职业院校的教师必须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田野,面向社会、服务大众。要充分认识到在互联网时代,农业职业院校的教师根本任务是唤起学生对农业事业的热情。也就是说,要以做促学,以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创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有了这种热情,自然会主动利用各种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获取过去在课堂上传授的理论知识。
(二)优化师资,形成特色
农业职业院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关键之一,是要着力培养建设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专兼职结合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7]。因此,要积极开展理论案例研究,及时反馈教学环节,不断提高在专业教育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探索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制度,指导学生的创业实践;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鼓励教师参与创业实践,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比较好的一些国家去学习访问和交流经验;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从社会各界中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和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的指导教师。同时要结合农业职业院校的特点,探索形成具有自己特色、多样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完善平台,加强扶持
农业职业院校必须研究有针对性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别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通过财政、社会、互联网等各种渠道设立毕业生创业基金、天使基金等重点扶持大学生的项目,并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出台地方的农业优惠政策[8]。同时,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风险意识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高防范和规避风险的意识和能力[9]。
人社部、教育部、财政部等六部委曾经联合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政策措施,提出要针对大学生开展创业引领计划,主要包括:在创业经营场所方面,大学生可以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作为创业经营场所;在资金方面,大学生不必登记失业就可以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并享受贷款贴息扶持;在收费减免方面,三年内对大学生创办企业免收登记类和证照类等行政收费;在就业保障方面,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提供免费的劳动保障和人事代理服务,等等。为此,农业职业院校也要出台促进在校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措施,通过多种渠道设立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依托农业科技园、农业创业基地、各种科研平台以及其他科技园区等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场所。有条件的农业职业院校,要积极促进教师和学生将科研成果、科技发明专利转化为创业项目;要全面建设一批创业实践和孵化基地,为毕业生创业提供场地和多种支持服务。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J]. 科技信息, 2015(5):51-54.
[2]姜春英.“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路径探究[J]. 职教论坛, 2015(35):31-34.
[3]刘子明.构建符合高职教育现状的创业教育实践模式[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21):164-165.
[4]刘艳,闫国栋,孟威,等.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 中国大学教学, 2014(11):35-37.
[5]吴智文.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J]. 高等农业教育,2015(8):106-110.
[6]马永斌, 柏喆.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6):99-103.
[7]陈希. 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J]. 中国高等教育, 2010(12):4-6.
[8]王占仁.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 中国高教研究, 2015(7):75-78.
[9]陈强. 地方高校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以湖南城市学院为例[J]. 科教文汇旬刊, 2016(9):27-28.
(责任编辑:胡必强)
On the Cultivation Model of Innovative and Business-Pioneering Talents in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Internet+Age: An Example of Vocational College of Jiangsu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WU Jian-hua
(Vocational College of Jiangsu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Jurong 212400, Jiangsu Province, China)
In the Internet+ times, drastic and intrinsic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ways of retrieving information, thereupon, the educational conceptions, models and content should also change accordingly. Through abundant explorations and practice, a cultivation model of innovative and business-pioneering talents was established in the Vocational College of Jiangsu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on the basis of the project teaching as a starting point, intra-and extra-mural practice bases as platform, and research project management as method. Efforts were made to promote learning through practice, enhance the students' motivation and interest, especially through business-starting training. Hopefully, a reference value is provided in this example for the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Internet+ age.
The Internet;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s; Talents Training
2016-11-15
巫建华,男,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农业推广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职业教育。
G710
B
1009-1173(2017)01-0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