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农业院校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实践与探索
——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

2017-08-15赵春明

中国农业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农业大学现代农业

赵春明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 太谷 030801)

地方农业院校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实践与探索
——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

赵春明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 太谷 030801)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地方农业院校作为农业创新人才与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主要贡献力量,应坚定不移地以创新驱动战略为指导。山西农业大学主动对接地方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和“科技成果成在农大,熟在企业,首先用在山西”的思路,坚持“山西急需,国内一流,制度先进,贡献突出”的目标,面向山西现代农业主导产业重大需求,立足重点学科和优势研究领域,有效汇聚校内外创新资源,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产出了一大批适用性成果,打通农业科技成果通往农民和农村的最后一公里,在服务地方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战场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地方农业院校自身发展提供了借鉴经验与思路。

创新;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农谷;社会服务

一、自主创新是地方农业院校的必然要求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人才发展为支撑,推动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1]。习近平总书记也屡次强调要坚定不移创新创新再创新、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只有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校作为科技与人才重要结合点,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地方农业院校作为农业创新人才与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主要贡献者,坚定不移地走创新之路是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的需要,是服务现代农业的需要,也是建设双一流高校的需要。

(一)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的需要

“高校作为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结合点,承担着培养人才、研发创新成果的重要任务,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2]。地方农业院校担负着为国家贡献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与农业科技人才的重任,只有坚持不懈地以创新驱动战略为指导,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发展,更好地为国家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持。此外要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自身建设与发展的第一要义,要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投身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积极提出并牵头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网络。实现创新驱动是一个系统性的变革,要“坚持双轮驱动”,即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相互协调、持续发力。地方农业院校在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成果产出的同时,还要注重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有效激发创新活力,从而为创新工作提供不竭动力。

(二)服务现代农业的需要

“一直以来,现代农业都是农业发展的目标与方向”[3]。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科技与人才的支撑,这对地方农业院校的创新提出了要求。地方农业院校作为农业人才与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贡献力量,应将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作为使命担当,以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为目标,力争在农业重大基础理论、前沿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一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目前中国在研发投入、科学论文和专利的总量都已跃居世界前列,但是科研成果与生产力“两张皮”现象仍然突出,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长期偏低。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这就要求地方农业院校调动创新的积极性,探索产学研之间深度合作的创新模式,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从而更好地为现代农业服务。

(三)建设双一流高校的需要

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 “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4]。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有助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双一流高校建设的提出,为高校建设指明了方向。地方农业院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分,应以“双一流”为标杆,立足自身优势与特点,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创新学科组织模式,着力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农业人才。要深化机制改革,大力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依托重点研究基地,围绕重大科研项目,健全科研机制,开展协同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深化产教融合,促进高校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与产业化链条,推动健全市场导向、社会资本参与、多要素深度融合的成果应用转化机制。

二、山西农业大学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实践

山西农业大学有109年的办学历史,是山西省唯一的农业高校,是农业部与省政府共建高校,也是山西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山西农业大学一直以来始终坚持立足山西,面向全国,服务“三农”。近年来,学校主动对接地方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和“科技成果成在农大,熟在企业,首先用在山西”的思路,坚持“山西急需,国内一流,制度先进,贡献突出”的目标,围绕有效保障“米袋子”、“菜篮子”和“肉盘子”的重大任务,既以学术前沿为引领,更以地方产业问题为导向,面向山西现代农业主导产业重大需求,立足重点学科和优势研究领域,有效汇聚校内外创新资源,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产出了一大批适用性成果,打通农业科技成果通往农民和农村的最后一公里,在服务地方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战场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围绕主导产业,凝练创新方向

根据国家和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产业重大需求,山西农业大学聚焦17类主导产业,凝练协同创新方向,重点在战略性产业、涉农高科技产业、农业主导产业、“三农”智库建设等4个层次、23个领域进行了科研布局和规划。

在战略性产业科技领域,学校确立了大宗作物产业、特色杂粮产业、村镇建设产业作为重点研究领域。在涉农高科技产业科技领域,学校选定现代农业装备产业、食品产业、肥料产业、生物农药产业、饲料产业、生物质能源产业、农业信息技术产业、林业生态产业作为重点研究方向。确定蔬菜产业、食用菌产业、果树产业、花卉产业、中药材产业、生猪产业、羊产业、牛产业、特种养殖产业、草业产业、兽药产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科技领域中的重点研究领域。确立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互联网+”研究、农村电商研究、扶贫政策研究、农业产业链研究、农业经营主体研究为“三农”智库建设领域的重点研究项目。

“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经济效益与产业规模、资源优势与产业关联度、技术先进与社会效益是衡量农业主导产业的基准”[5]。以农业主导产业的基准为导向,学校相应实施了科技创新“六大工程”。实施团队培育聚力工程,进一步凝练学科科研方向,围绕特色优势研究领域建团队、引人才。实施科技投入保障工程,建立稳定持续的科技投入机制,增加校科技创新基金、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专项的投入。实施平台建设提升工程,在山西科技创新城建设富碳农业研究院,组建一批校级协同创新中心,组建一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基地建设支撑工程,以创建利益共同体为纽带,进一步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实施国际合作互推工程,拓宽农业科技国际合作的领域,大力推进合作研究、人才交流、技术引进。实施协同管理增效工程,通过创新科技管理机制体制,加大科研奖励力度,推进了科研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此外,在2014年山西省发布的7个产业链重大攻关项目中,学校积极组织人员申报,承担了1个产业链(富碳农业产业链)全部3个项目,包括食用菌、微藻燃油、设施蔬菜。例如食用菌产业链,以学校为核心,建立起了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培育出了“晋灵芝1号”、“晋猴头96号”两个新品种,完成相关技术标准15项,建立了山西省食用菌产业标准体系,在30多个县区进行成果转化,带动3万多户农民进行食用菌生产,为31家工厂化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促进山西省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率达到15%。

(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创新活力是创新工作有序进行的不竭动力和重要保障,体制机制的改革能够为创新提供制度支持,有效激发创新活力。学校根据重大科研攻关任务需求,不断深化学科、人才、团队、中心、联盟等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学校围绕“富碳农业”产业链,构建学科群,组建了山西省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循环富碳作物学科群”,在学科交叉融合中寻求创新点。学校实施“晋农学者”、“晋农新秀”计划,遴选青年科技工作者,签订科技攻关任务书,破格晋升博导、硕导,提升校内待遇,激发中青年教师队伍创新活力。学校组建跨学科创新团队,采取首席专家制,组建了7个省级创新团队。例如环境安全与动物健康生产技术团队,由兽医、育种、营养、生产、环保等方面的专家组成;谷子基因资源发掘团队与分子育种团队,由育种、机械化播种、中耕施肥、脱粒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在此基础上,与地方、企业的科技人员再度整合组团,形成校地、校企协同创新团队。

学校牵头组织百余家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组建了“黄土高原食用菌提质增效协同创新中心”、“山西优势肉用家畜高效安全生产协同创新中心”和“黄土高原特色作物优质高效生产协同创新中心” 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组建了老陈醋、食用菌、晋猪等3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例如,生猪产业是山西省畜牧主导产业,是国家布局中的适度发展区,学校整合资源,凝练方向,培育出了国审品种“晋汾白猪”,2015年、2016年连续入选国家农业主导品种。与4家科研院所、50多家龙头企业开展协同创新与示范推广,2013年至今推广种猪10万余头,生产商品猪176万头。

(三)推动山西“农谷”建设,汇聚创新要素

近年来,许多地方依托高校人才汇聚的优势,建立农业高新科技园区,即 “农业硅谷”。作为国家级农业高新区,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的建立催生一大批高新科技园区的发展。后来陆续出现的南京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以及海南三亚育种基地、重庆荣昌国家级畜牧示范区、辽宁沈阳玉米园等进一步刺激各地围绕科研院所及科研力量推动本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

借鉴当前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经验,按照山西省的构想,要打造一个集政策集聚区、成果集聚区、人才集聚区、资本集聚区和农产品集散地为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城,也叫农业硅谷,这是山西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大举措。2016年11月11日,在山西省政府第136次常务会议上通过了《山西“农谷”建设初设方案》,决定在太谷全县域内建设山西“农谷”。“农谷”最初的建设定位就是要建设成为在全国有优势、在全省有意义的山西功能性农业龙头和国内一流的农业科创城。在山西“农谷”建设的进程中,省政府提出了要依托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果树所,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园区大学一体化的发展路径。山西农业大学作为农业硅谷的核心创新主体,积极探索农业硅谷的建设途径,作了大量前期工作与思考。

1.建立县校共建机制

山西农业大学将围绕自身的综合改革和十三五发展规划,创新校县融合发展方式。建立县校共建“山西农谷”机制,在城乡功能布局、基础建设、人才引进、科技创新、示范推广、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融合发展。将建立以农谷为核心,以学校为主体,面向全省的农业技术推广和社会服务体系。

2.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山西农业大学将进一步发挥省部共建的作用,围绕山西农业科技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与农科院深度合作,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单位建设各类科技创新联盟,争取国家层面各类项目,提档升级学校各类国家和省的创新平台,扩建农大校内试验基地规模,强化中试基地的成果孵化功能。完整的产业链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业化研究。其中应用研究包括课题研究和成果转化研究。成果转化研究是产业链中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一环。为了实现创新成果的转化,学校与驻地政府、企业共同组建了山西金谷农业投资有限公司,“一区三园一基地”已经初具雏形(一区是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区,三园是科技创新园、科技示范园、大学生创业园,一基地是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中试基地)。11个科技创新示范项目、9个中试项目已经入驻;5个领域、24个科技成果中试平台已完成规划。

3.实施“农谷”人才培育工程

山西农业大学将围绕农谷建设,积极实施农谷人才培育工程。具体将建立农民学院,与农业厅、科技厅、扶贫办合作,培育农谷乃至山西的新型职业农民;面向农业企业经理人以及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实施农业“领头雁”提升工程,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养;设立“农谷建设人才班”。此外还要建立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打造农业科技高端人才引进平台,以太谷县、晋中市为突破口,建立山西省山西农业大学数据中心。目前山西农业大学牵头实施山西省十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之一的“互联网+现代农业”工程,建成了覆盖30余个基地的物联网检测平台,完成山西省发展现代农业的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将极大提高咨询决策能力、远程技术指导能力。

(四)优化社会服务模式,促进创新转化

高校的全部活动以知识为连接,高校的教学是传播知识,高校的科研是创新知识,高校的服务社会是运用知识。创新的最终目的也是将创新成果推向社会、服务社会。地方高校在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社会服务模式。如何优化高校社会服务模式,增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模式的有效性,一直是学校关注的重点。在这个层面,学校成立了“三农”服务中心、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制定了社会服务考核指标体系,评聘推广教授,面向11个市、90余个县区、100余个大中型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与推广,围着农民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推广了80余个新品种,140余项先进实用技术。

1.校地合作模式

与运城市、晋中市、晋城市签署了《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科技合作协议》,设立了科技服务专项行动综合示范区。与40余个县区开展特色现代农业科技合作,在高平、泽州建立谷子产业示范基地,在右玉、平鲁建立荞麦产业示范基地,在左云、蒲县建立了马铃薯产业示范基地,在太谷、稷山建立红枣产业示范基地等,发挥了示范带动效应。例如在繁峙县的谷子示范基地,实现了谷子精量播种、收割、秸秆粉碎、脱粒等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有效降低谷子生产成本,成功建立了多个示范推广中心,培养了上百名农民技术员或谷子种植能手,提升了产业整体效益。

2.校企合作模式

与武乡鑫四海、长子方兴、洪洞天泽等企业合作建立了3个大型农业综合推广基地,与潞安、太重等58个大中型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服务与人员培训。例如与长子县方兴现代农业公司合作,建设现代农业高效生态示范园,有科教区、种苗区、花卉区、蔬菜区、果园区、养殖区、休闲区、管理区等八个区。学校提供的绿色蔬菜安全生产等技术,帮助企业建立了全自动智能化连栋日光温室、玻璃连栋日光温室、普通日光温室上百幢。

3.项目合作模式

实施了“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专项服务行动和“百团大战”专项服务行动,承担了国务院“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示范行动项目等一大批服务项目,与省扶贫办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在服务三农,脱贫攻坚的舞台上唱响学校品牌。例如农业技术推广示范项目中“叶面营养防控枣裂果技术”,研究出了亩投入200元的红枣防裂药品,防裂效果达到85%以上。在全省各红枣产区示范面积达到5万亩,每亩商品枣平均增产1500斤。

三、地方农业院校完善以产业促创新路径的思考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地方农业院校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山西农业大学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积累了一些地方农业院校发展的实践经验。对于地方农业院校提升自身发展空间、实现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优化社会服务、增强农业创新能力驱动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地方农业院校应该在结合自身发展条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发展的路径与模式。

(一)要立足“地方”做文章

地方农业院校不占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学科优势,要在激烈的大学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做足“地方”文章。要始终与地方农业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在服务的过程中谋支持,促发展,围绕当地产业需求,凝练培育创新链,提升办学影响力和社会声誉,从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者,逐渐变为引导者,开辟新的发展境界。山西农业大学地处太谷县,缺乏政策、资源、学科优势的同时,还面临着地理位置的限制。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欠缺那些地处省会中心特别是一线城市农林院校所享有的优势资源。山西农业大学紧紧结合自身发展,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创新学校与太谷县融合发展方式。在科技推广服务平台建设方面,首先面向太谷已有的农业企业和产业园区以及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组建科技服务团队,实施“一对一”科技帮扶计划,实现校县融合,共同发展。

此外,地方农业大学应该积极拓展对外办学空间,争取地理位置优势资源。山西农业大学“十三五”时期,紧紧围绕特色鲜明、全国知名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将力争在省城或校园周边拓展发展空间,使校园面积适应学校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和整体布局。

(二)要围绕“协同”做文章

为解决长期以来我国创新动力不足、效率不高、产学研等创新主体相对分离的问题,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实施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从整体上讲,实现协同创新的关键是通过知识创造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间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产生1+1>2的非线性创新效应”[6]。地方农业院校可支配的资源非常有限,但可以调动的资源无限。要树立大协同的理念,与政府、企业广泛合作,积极撬动政策、人才、资金杠杆。通过大协同,承担一大批社会服务项目,打造了一批综合示范基地、产业示范基地,为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搭建广阔平台。

山西农业大学坚持坚持协同创新与协同管理相结合,围绕山西农业主导产业和“三农”智库建设的重大需求,有效整合、汇聚校内外优质科技资源和条件,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推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坚持协同管理理念引领,强力推进各类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有效管理,以改革创新推进科学管理,以协同合作推进系统管理,以有效执行推进高效管理。

(三)聚焦“育人”做文章

“制定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校级标准,进一步深化农学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于规范农学本科专业教育,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质性提升农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7]。地方农业院校发挥作用,创造价值,最终要看为地方培养了多少急需人才。要积极探索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自主创业型等多类型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化需要。要有效整合学校科技成果培育转化,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等职能,实现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运作,将参与科研、参与实践,成为育人的捷径。

山西农业大学在遵循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坚持以学生为本、适应需求、提高内涵、强化特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多类型、多模式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紧紧抓住国家和山西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大战略机遇期,紧紧围绕地方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紧紧把握农科特色这个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找准服务面向,坚守人才培养这个最根本,站在地方农业创新驱动的最前列,站在脱贫攻坚的最基层,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1]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EB/OL].(2016-03-17).http://www.china.com.cn/lianghui/news/2016-03/17/content_38053101.htm.

[2]程备久.地方农业院校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6(2):1-5.

[3]王春生.科技服务业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16(4):3-4.

[4]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15-11-0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5]刘超,陈凤平.面向可持续城郊型农业主导产业的优选方法及应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6(1):76-77.

[6]李晨、吴伟、韩旭.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国家首批14家协同创新中心案例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34-38.

[7]常成,张海萍,费群燕,等.农学专业“卓越农艺师”人才培养标准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7):258-259.

(责任编辑:周献)

Planning the Innovation Chains Around Agri-Business Chain in Local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AO Chun-ming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gu 030801, China)

Innovation is the first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Local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main providers of agricultural innovative talents and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should be guided by innovation-driven strategy. Guided by the demand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insists on the thoughts of mapping out innovation chains around the industrial chains and 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firstly made in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nd then applied in the enterprises in Shanxi” and “producing the first-rate research achievement urgently needed in Shanxi with advanced management system". Directed by the demands in Shanxi modern agriculture, and based on SAU's key disciplines and cutting-edge research areas,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integrates their innovation resources effectively, and promote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a great stride so much so that numerous applicabl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which brings great benefits to the local farmers and local agriculture, and provides reference value for other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novation; Modern Agriculture; Leading Industry; Agricultural “Silicon Valley”; Social Services

2017-01-10

赵春明,男,山西农业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农学、高等教育管理。

G640

B

1009-1173(2017)01-0001-05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农业大学现代农业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被国内外数据库收录情况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高等农业院校宠物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湖南农业大学通知教育中心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湖南农业大学“中非农业发展与合作基地”
“三全育人”视域下农业院校校园文化育人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