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雨课堂的高职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
2017-08-15任璐
任 璐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
信息化技术催生了各行各业的变革,在教育信息化浪潮的席卷下,似乎传统教学模式正在逐渐被数字化教学模式取代。然而,不少实践研究证明,在开放的网络平台和网络环境中,由于缺乏了深度参与的教师和实际的课堂,学习者在完全脱离了约束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效率反而大打折扣。因此,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诞生,结合了传统教学模式与在线学习的优点,既注重教师的引导,又注重学生的参与,成为了当下各类高等院校最流行的教学模式,并为教育变革指引了新的方向。
二、雨课堂
雨课堂是在网络技术与大数据背景下由清华大学推出的智慧教学工具,来源于清华大学几位老师2015年的重点研究课题——《可扩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可见,雨课堂本身就是一种混合式教学模式,概括来说,它具备以下三大类特点:
(一)易学易推广
雨课堂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通过PPT和微信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了一个集课外学习与课堂学习于一体的互动机制。简单来说,教师只需要一台电脑和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实施课堂教学,而学生只需要手机,就能够完成学习。2017年1月一份网络调查显示,30%的高校教师认为雨课堂非常容易上手,50%的高校教师认为雨课堂通过半天的学习可以上手,而且雨课堂对于学校的硬件设施设备不做任何要求,只需要网络和电脑即可,这对全国范围内的高校来说,都是比较容易推行的。
(二)利教利沟通
教师一旦使用雨课堂,便开启了和学生永不断开的互动,雨课堂的功能覆盖了课堂的前、中、后三个环节,通过课前预习推送、课堂实时点到答题、红包发放以及课后分析提示,将教师和学生之间紧密关联,让教与学更明了。雨课堂为每个学生提供的有数据支持的学习情况分析,变学习为一种内在驱动,从而让教师教得更加容易,学生学得更加轻松,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三)可存可分析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雨课堂,能够对所有的学生的行为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统计,例如,从学生的签到时间了解学生的迟到情况;从学生的弹幕和留言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学生的答题速度和正确率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等等。雨课堂能够收集学生的个体学习行为,并在课后生产详细、准确的分析结果,便于教师保存信息、对比信息,从而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情。
三、高职院校应用雨课堂的几点思考
(一)雨课堂的应用契合高职教育的个性化教学的需求
对于偏重学生职业技能操作的高职教育而言,非常重视以学生的差异化特征和认知程度来分层次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个性化教学方式的运用,从而在各类技能抽考、技能竞赛中消除短板效应。而大数据关注微观、个体层面的特点,对高职个性化教育的开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基于大数据的雨课堂,正好能够满足高职教育个性化教学的需求,并且这种全景式数据采集、记录和分析覆盖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得到数据分析的最终结果,从而调整自身的教学思路和学习行为来获取更好的教和学的效果。
(二)雨课堂的应用要灵活
雨课堂是真正所有高职院校都可以制作和开发的课堂创新和教学设计,易推广、成本低而且见效显著。但是,雨课堂并不是要求教师必须堂堂课都转换成固定的模式,尤其对于高职院校的工科专业,由于对实践操作有很强的要求,有些课程必须让学生动手和操作,这种情况下,雨课堂的作用就在于操作数据的记录而不是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因此,对于有经验的教师而言,可以在课程中随心所欲的使用雨课堂,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的任何一个环节去使用它,区别只在于究竟是想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还是画龙点睛的效果。
(三)雨课堂推广和应用的技术难点
尽管雨课堂对于硬件设备的要求相对低,但是对于软件的要求相对高。雨课堂的PC端对于PPT的版本有要求,必须是2010版本以上,而由于高职院校普遍基础设施设备相对落后,Of fi ce、PPT等办公软件还停留在2007甚至2003版本,因此尽管学校提供了网络和电脑,但是软件的更新滞后可能是影响高职院校雨课堂应用的普通原因。
此外,雨课堂的视频推送和播放目前还只支持网络视频,不支持本地视频,不方便教师在课件中使用手机中的视频。
最后,雨课堂对于基础学科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意义大于实践教学,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雨课堂若想真正立足于课堂,还需要研发更多新的功能。
四、结语
雨课堂做为一种混合式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推动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升高职课堂的教学效果。尽管目前的技术还存在一定的局限,但是瑕不掩瑜,雨课堂依旧是当下高职院校可以大胆尝试和进行的教学改革,可行性强且成效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