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生活垃圾回收终端体系建设的观察与建议
2017-08-15孙毅
文 孙毅
当前生活垃圾回收终端体系建设的观察与建议
文 孙毅
生活垃圾管理面临不少实际问题,急需从源头到末端通盘考虑,引导有关各方积极行动,主动作为。
重新定义生活垃圾
严格意义上说,将生活垃圾统称为“生活废弃物”更切合实际。目前,不少人对垃圾唯恐避之不及,也与我们一直以来对垃圾的界定不够全面有关。垃圾之所以成为垃圾,是因为投放的人认为这部分生活废弃物对自己已没有用。而垃圾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成千上万家庭的生活废弃物扔出家门,化零为整就成了社会问题,无法回避。
定位成“生活废弃物”,会让我们更客观理性地去面对。从回收角度看,有一部分有回收价值,有一部分没有回收价值,但没有回收价值不代表没有使用价值。有一部分具备一定规模后有回收价值,有一部分不需要进入回收渠道,可以在源头或多渠道实现物尽其用,抑或变废为宝。
破解垃圾问题,这些年,人们已经做了很多努力,也有不少技术或方法方面的创新。笔者认为,建立健全回收体系,建议至少包括按照有偿、无偿、付费三大部分。对应商业回收、公益回收、兜底回收(清运),分别由有关回收企业、街道、社区等相关社会组织或环保公益组织、以市环境集团为代表的垃圾清运企业牵头落实。组成的回收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但在实践中明显发展不平衡,急需完善和补强。
有偿,商业回收
目前,商业回收主要由废品回收企业和走街串巷的三轮车回收大军组成。废品回收企业连接市场需求,对有回收价值,有一定利润空间的生活废弃物展开回收,向居民支付费用。但凡能卖的、有人回收的,有些家庭不会轻易扔掉。物质回报还帮不少生活困难人员、流浪人员,包括环卫工人提供创收或增收的途径。商业回收调动居民收集、临时存放生活废弃物的积极性,在资源化方面做出较多努力,在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也做出积极贡献。
目前,除有关部门政策引导与规范外,商业回收大多处于自发状态,也有其局限,根据市场行情,自主决定回收什么,不回收什么,甚至有的今天回收,明天就不回收。偶尔也会有今天不回收,明天开始回收的情况,而不首先以生活废弃物的实际情况为参照。对公众垃圾减量意识、资源意识的培育有积极的引导和正向的激励作用,有时也会有负面影响,甚至鼓励部分人尽快变现。当然大家也不能要求他们做亏本买卖。
无偿,公益回收
基于一部分生活废弃物兼具污染属性和资源属性的实际情况,这部分生活废弃物依靠更多人的力量暂存或有序分流,在源头安顿好,将大大减少必须去垃圾桶的废弃物总量。既不用付钱给投放人,也不需要投放人付钱。而自己主动按要求投放到指定地点或按照规定时间投放的劳动,刚好与可能造成的污染相抵。这个原点是客观存在的,不以我们的主观好恶为转移。
无偿回收得以实现,离不开至少两方面努力,一方面是公众积极承担环境责任,主动创造条件,整合现有资源,为一些闲置、废旧物品寻找更好渠道,促进其资源化,不在意是否有物质回报。投放的物品应当干净、干燥、无异味、无毒无害。另一方面,在源头有相对方便的投放处所等方便安排。不一定全部在垃圾房,社区公共用房,不少单位、学校有场地,也有一定人员规模的场所,也可以集中在某一时段,某一区域展开公益回收,有利于广泛发动群众,就近就便展开。临时存储或中转的场地应当由垃圾产生主体在公共空间中合理规划,免费提供,根据实际可大可小。
在垃圾回收体系中要有这样的制度安排,是资源还是污染物,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推进公益回收有利于绿色公民培育,化整为零,又在一定条件下化零为整,有消纳,也有缓冲。面对一件生活废弃物,相关人员首先想的是还有没有用,还对谁有用,他们在哪里,怎么找到他们?而不是值不值钱,有没有人回收,推动更多公众参与进来,行动起来。
公益回收体系建设,目前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目前,杭州市环保志愿服务总队在主城区社区、学校、公共场所推动“主动垃圾减量,呵护美丽杭州”系列环保公益活动,就是在推动一系列原点建设。当全社会接受付费投放垃圾时,一定能大幅改变现有状态,但很难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劳永逸。环保志愿者会和更多愿意行动的公众一起,走好过程中的路。
付费,兜底回收(清运)
商业回收只取对自己有利润的那部分,公益回收也不是万能的,还有一块相当重要,付费回收,重在强调生活废弃物的污染属性。谁污染,谁负责,谁付费。付费回收作为公用事业早已展开,只是一直以城区或街道公共财政支付的方式承担,居民以清洁卫生费或物业服务费等方式承担。但对一户居民,一个垃圾产生主体,具体投放多少垃圾,需支付多少费用,目前还没有简洁明了的答案,客观上形成扔多扔少一个样。同时因为清运、处置主体的市场化和日趋多元,一时也可能很难统一。
生活废弃物中确实有一部分一时难以重新成为资源,但同样可以引导公众积极参与进来,首先是主动减少生活垃圾总量。其次可根据末端清运、处置要求进行投放。这当中也应该有合作与回报的合理安排。我们对兜底回收确保无害化处置做了大量工作,但如何节约社会运行成本,如何引导公众更积极主动参与,还有相当多的基础工作。
破解垃圾围城,急需推动生活垃圾回收体系均衡发展,健康运行。三者并不是互相矛盾,互相排斥,而是互为补充,甚至互相融合。商业回收的同时也可以在自觉自愿且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展开部分公益回收,公益回收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促进商业回收。兜底回收(清运)也一直在资源化、减量化方面做文章。
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完善、均衡的基础上出台相关政策予以鼓励和规范。此外,还需规范垃圾投放行为。目前的工作容易“见桶不见人”,投多投少一个样,分与不分一个样。小区里,马路边,到处都有垃圾桶,投在哪里都一样,在管理措施的查漏补缺与源头公益回收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上,打好组合拳。改善的希望看上去附着在金钱、物质的激励和倒逼上,体现在分类方法的培训、完善、检查和跟踪上,而真正的力量一定深藏在千千万万个垃圾产生主体的心中,钥匙也首先掌握在他们手中。
作者单位:杭州市环保志愿总队